<p class="ql-block">养娃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点一点用心雕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放平自己的心态,切忌用力过猛,因为很多时候,“收”比“放”更重要。——虎妈</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优秀,能够成才。</p><p class="ql-block">但也要知道的是,但凡那些孩子成才的父母,一般都有一颗很大很大的心,他们很多时候都很能“忍”。</p><p class="ql-block">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过度干预,而是适时放手。</p><p class="ql-block">一只风筝能不能飞向高处,全看放风筝的人愿不愿意松线。</p><p class="ql-block">事实也证明,父母在这4个方面越能忍,孩子长大越优秀。</p> <p class="ql-block"><b>忍住“不插手”,孩子更独立</b></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个小测试,当你看到下面这个图片中的小男孩穿衣服怎么都穿不进去的时候,你觉得应该帮帮他吗?</p> <p class="ql-block"><b>是不是很想伸手去帮帮他?</b>是的,你看有时候忍住不帮忙真的很难的。图片中的小男孩,是美国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Jane Nelsen)博士的曾孙子,80岁的她来中国巡回讲座时,特地分享了这组穿衣照片,一张张放出来,到第3张还没穿上!现场的妈妈们都笑了:这孩子好执着啊!</p> <p class="ql-block">然而,简奶奶并没有上去帮忙,等啊等啊等啊——到第4、5张照片,哇,小家伙竟然自己搞定了!全场爆发了欢呼声,忽然,又安静了,似乎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思。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太相信孩子。但如果孩子已经具备了做一些事情的能力,我们还是事事都帮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父母的心理,认为什么事情都会有父母来帮我完成,这样以后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想着自己去尝试。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p><p class="ql-block"><b>如果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距离孩子太近,过度包办代替,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很多人格不独立的表现,好像一定要有人补救性地帮他做点什么,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是父母害怕孩子受伤,或是担心孩子不会,就很快地出手帮助孩子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其实这样是抢掉了孩子能够自己胜任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开复曾说:</p><p class="ql-block"><b>“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在每个年龄应该具备的能力,然后忍住,别插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面这张孩子不同年龄应该具备的能力,供大家参考。</b></p> <h3><strong>忍住乱糟糟,孩子更有创造力</strong><br></br></h3></br>再给大家看几张图片: 这样的乱糟糟,大家能忍受吗?朋友说,自从有了孩子,家里就再也没有干净整洁过。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其实家里适当乱一点没关系,还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3岁内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孩子脑内的神经发育就像在编制一张网(大脑神经元间链接)。家里乱,孩子能看到、摸到的东西多,网就编得又快又好。<strong>若家里太整洁,孩子看到的、摸到的东西少,网就编得慢或编得差一些。</strong>在孙俪和邓超的家里,墙壁上全都是孩子的涂鸦,孙俪曾在微博感叹,自己一开始经常抱怨,想要阻止孩子们的乱涂乱画。邓超却说:“<strong>墙纸可以换,但孩子的灵感被抹杀掉就没了,孩子这叫创作!</strong>” 看似“放任自流”,但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却超脱了传统教育拘泥的弊端,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也往往会更优秀、更聪明,而且更快乐。<h3>孩子自己吃饭,虽然到处都是,但是也因此培养了孩子的精细动作,增加了孩子对食物的兴趣。</h3></br><h3>孩子到处乱画,培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h3></br><h3>孩子翻箱倒柜,实际上是一种探索。</h3></br><strong>所以,父母,忍忍,如果实在忍不了,就在家里专门开辟出一个小地方,让孩子随便折腾,定期清理就可以了。</strong>毕竟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更重要的。 <h3><strong>忍住唠叨,孩子的心才能靠近你</strong><br></br></h3></br>听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感动的他掏出钱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作——“<strong>超限效应</strong>”。超限效应: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的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里闫妮扮演的王胜男,就是一个很爱唠叨的妈妈。孩子头一次住校,王胜男十分惦念。好不容易盼来了周五放学孩子回家,做了一大桌子孩子爱吃的菜,刚进门娘俩那个亲啊!可是吃饭时她一直跟孩子没完没了地说,还要干涉孩子学校社团的选择,果然,没几分钟母女俩就吵上了。 妈妈开始没完没了地唠叨,连打肥皂的次数、冲水的时间全都要说一遍。 尽管女儿的抵触情绪已经很明显了,王胜男还是在说,直到把女儿说烦了,回房间用不吃饭表示抗议,她还不忘加一句饭后刷牙了没……虽说有生气的成分在,但唠叨也是真唠叨了。 看到王胜男对女儿方方面面的管束和干涉,还有无休止的唠叨,网友们感叹这就是自己的亲妈,还有很多人说在王胜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样子。父母不停地唠叨就是在一遍遍摩擦孩子的内心。如同手上的老茧会越磨越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被“磨厚”。就像只有足够厚的老茧才能在高强度的摩擦下保护皮肤,心理也如同身体一样,会努力让我们免受各种伤害,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strong>当受到强烈的、连续性刺激后,心理就会主动“无视”这些刺激,从而让人免于心理崩溃。</strong>所以很多孩子听不见父母的话,是因为他从心理上把父母的声音屏蔽掉了。父母忍住唠叨,给孩子信任和理解,孩子的心才会和你在一起,也愿意听你说话,而不是对你充满了不耐烦。<h3> <h3><strong>忍住不催促,孩子才能更自律</strong><br></br></h3></br>孩子和大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孩子总是活在当下,而我们大人总是为未来忧虑。很多时候,孩子能够沉浸在一件事情中,慢条斯理地完成整个过程,如果父母总是在一旁催促,孩子就会省掉很多步骤,仓促地完成一件事,孩子内心就会比较焦躁。尹建莉老师曾分享过她和女儿圆圆的日常:圆圆2岁时,尹建莉带圆圆去天安门玩,半路上,圆圆迷上了天桥的栏杆,在上面走了一遍又一遍。本来过个天桥只要1分钟,她们却花了10分钟。尹建莉并没有阻止女儿的「胡闹」,而是在一旁护着她的安全,任由她发挥。尹建莉觉得:<h3><strong>“在大人眼里,去天安门玩是有意义的,天桥是没意义的。但在圆圆眼里,天桥比天安门有趣得多。”</strong></h3></br>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br></br>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与其铆足劲儿地使用“外驱力”催促孩子,生生扼杀孩子天生的“内驱力”,不如“慢下来”,等一等。尹建莉曾说:<h3><strong>“其实孩子并不慢,只是父母太急躁,不知不觉中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衡量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strong></h3></br>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节奏,孩子才能生长出更高级的自律,而不是一直在父母的催促指挥下成长。<br></br><h3><strong>所以,家长平时可以允许孩子拖拉,不必强求他雷厉风行。</strong></h3></br><h3>实在需要因为什么事情赶时间,家长控制一下节奏就可以了,用不着为此批评孩子。</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老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h3></br><h3>父母对孩子的担忧,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h3></br><h3>然而再爱孩子,我们也要忍住不插手、乱糟糟、唠叨、不催促,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允许他们多犯一些不触犯原则的错误,他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h3></br><h3>我们越能“忍”,孩子成长的空间就会越大。</h3></br><h3>作家蒙田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作自己的主人。</h3></br><h3><strong>愿我们和孩子,都能做自己的主人,有一个幸福而充实的人生。</strong></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