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理解价值观 分辨不同价值取向

今天我带着学生学习日慈公益基金会的心智素养课程第三课《什么是价值观》。这节课有点抽象,但是在活动中同学们慢慢地明白了“价值观”的含义,能初步理解价值观,分辨不同价值取向。<br> 首先话题引入,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让你左右为难的事情?当时你是如何做选择的?”第一个活动,是学生们面对进退两难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我结合我在生活中遇到双重选择的问题,让学生给我出招,他们从不同角度给我的方法和理由,我充分肯定并接受。<br> 今天的第一个活动中,学生们对情境故事“海因茨偷药”很感兴趣,当我给学生讲了“海因茨”的故事后,我问学生:“你觉得海因茨到底该不该偷药?为什么?”,马上有个女生回答应该偷药,因为救人性命要紧。很多同学觉得很对,接着出现了一种“大众心理”,因为一名学生这么说,别人也都这么认为了。过一会有个男生说不应该偷药,那是违法的。 接着让同学们针对“海因茨到底该不该偷药”这件事展开了辩论,正方和反方两组同学辩论得很热闹,没想到他们热情很高,各自发表观点说明理由。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其实,海因茨到底该不该偷药,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的同学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亲情和家庭是 TA 的价值观。有的同学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诚信和守法是 TA 的价值观。在两难的情境中,我们的选择实际上折射出我们的价值观。简单来说,价值观就是一个人认为重要的人或者事情.它指导着一个人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辩论热闹,价值观不同,选择不同,行为也会不尽相同。 接下来的第二个活动是价值观透视镜,我向学生介绍活动:“许多名人名言、诗词、流行歌曲都在字里行间传达了作者的价值观。比如,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重视。今天,我们将借助“价值观透视镜”(实际上是一副卡通墨镜)分辨古往今来的作者们各有哪些价值取向。活动规则:1)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比赛,教师可在活动一两个阵营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保证两组人数基本均等。2)每组每轮各派出一名同学,负责抢“价值观透视镜”并答题,抢到的同学获得优先答题权。<br>3)每轮比赛中,请心理委员为学生念出一段名人名言、诗词或者流行歌曲歌词,获得优先答题权的学生需佩戴“价值观透视镜”,回答该段话反映了作者哪种价值观,并作解释说明。如回答正确,则该小组加一分;如回答错误,该同学则需将“价值观透视镜”交给对方,由对方回答。 “价值观透视镜”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大家回答了很多价值取向的名词,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工作、学习、诚信、守法、善良、自由、勇敢等等。等等。一节课不知不觉间结束了,学生们觉得时间过得快,我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小结:价值取向在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可能千差万别,但它们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或者优劣之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