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本著名推理作家西泽保彦曾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是要和别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成立的。不管是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个性’,这是理所当然的‘规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一定距离”,可以解释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边界,限制我们不要随意侵入他人的领地,同时保护我们自己不被打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都不喜欢被别人问到工资、情感状况等个人隐私;当自己的喜好、感受被别人嘲讽、否定时,觉得很不舒服;当别人不顾我们自己的意愿,勉强我们做一件事时,会感到愤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原则,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在中国家庭中,有边界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部分父母,常常以“爱”之名,不断侵入孩子的边界,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豆瓣上有一个帖子:“你见过或经历过哪些令人窒息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网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到大,都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包围着。小到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大到交什么朋友,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小就被父母推着走,极不情愿又理所当然地长大。有时候也想反抗,也想逃离,可是又不敢想象和父母闹翻的后果,所以只能一直麻木地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有限管教》一书中提到:</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9%的养育问题,源于父母缺乏边界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常见的表现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随意打骂伤害孩子,侵犯孩子的隐私,忽视孩子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尽量不让孩子感到任何不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需求出发。比如,每天要求孩子吃一个苹果、一个鸡蛋,孩子反抗不被允许;孩子说自己不冷,还是要让他添衣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无法忍受孩子的平庸,苛刻地挑剔孩子的不足,不允许犯错,希望孩子是完美的、成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控制欲强,根据自己的想法打造孩子的人生轨迹,替孩子做选择和决定,不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究其根源,缺乏边界感的父母把孩子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而非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个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是自己的附属物,他们活着、付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他们觉得自己的诉求就是孩子的诉求,“我感觉冷,代表孩子也会冷”;孩子的成功标志着自己的成功,他们的失败同时也是自己的失败,因此会给孩子过高的期待和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缺乏界限感,父母和孩子活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脱离了父母的控制,或者成就不如别人,父母就会感觉自己的世界崩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综艺节目《大声说出来》中,曾有这样一对母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丈夫去世,这位妈妈对女儿的要求极度严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孩上学时,妈妈不允许她做与读书无关的事,不准她穿漂亮裙子、打扮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在妈妈看来,这样会“分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她所愿,女儿一路读到博士,成绩很优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三十多岁,妈妈又开始要求女儿:快点去相亲,快点结婚,这个时候你该嫁人生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她中意的男孩看不上她,因为她不漂亮,而且“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女孩才惊觉,这么多年来,母亲对她的控制,已经到了不允许她有任何自己想法的地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满眼泪水,向妈妈说出自己的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你这样,让我真的很难受,我成天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下生活,有时候都快憋疯了。”</p><p class="ql-block">在节目中,女孩的言行举止,根本不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一个三四岁、被妈妈批评了,不知所措的小女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缺乏界限感的父母,过度包办、干涉孩子的事情,导致孩子长大后无法独立、缺乏主见、事事依赖父母,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婴幼儿阶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自以为“为孩子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控制孩子,忽视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窒息,无法活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认为父母在心理上控制较少、更关心自己的人,长大后可能会更快乐、更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更好地运用了心理控制的人,在他们整个成年生活中表现出明显较低的心理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的边界不断被父母侵入,他长大以后可能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边界,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也成为一个缺乏边界感的人,影响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作家胡适在给孩子的信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属于自己的天赋与使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一切都需要父母的照顾,这时不需要边界感,给孩子面面俱到的照料是正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从孩子两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区分“你”“我”,产生物权意识,强调“你的”、“我的”,此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边界感”,<b>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动孩子的东西之前,需先征得孩子的同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分清楚自己和他人,树立边界意识,心理得以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慢慢地,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表现更为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家长反映,孩子上了初中开始,就有自己的小秘密了,有时候没敲门进孩子房间,或者查看孩子的物品,孩子就会生气,和自己吵架。他们感到有些失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生气、反抗是孩子对自主空间的保护和争取,要求父母尊重和理解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家长应当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的行为,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哪些是父母的责任,逐渐放手,不过度包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学会独立、自理;学习、作业上的问题主要让孩子自己负责,承担行为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多倾听、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边界感的父母,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的情绪与孩子无关,不会把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有边界感的爱,不是冷漠地不管孩子,而是以一种更成熟、睿智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和孩子各自对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不互相干涉、纠缠,亲子关系更健康、和谐,双方都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人生幸福感也会更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