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0届》之一</p><p class="ql-block"> ——“七零届”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p><p class="ql-block"> 步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小学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教育史上出现了一段人为的教育真空期,举国学子全部辍学。其中有一批十二三岁的少年最为不堪,经过小学到初中的两番蹉跎后,于1970年过早的参加工作,时年不过十六七岁,他们习惯称自己是“70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0届”们是一批1953下半年到1954年出生的孩子们,他们诞于1949年后第一个生育高峰,他们的父母在饱经战乱过后孕育了他们,把和平,富庶的梦想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前景本应是霞光映目,河晏风清,却不料成为了一批文化颠沛的小小流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0届”们1961年9月上小学一年级,应在67年7月小学毕业,9月升入中学。但就在他们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艰辛探索”劈面而来,于是,他们被大拨轰出校园,睁大惊愕的双眼,被巨大的外力抛到乱云翻覆的时代风眼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失掉的学龄到底有多么重要?几十年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和许多资深的小学校长以及教师们谈及以上疑问。他们的见解大体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纪)是小学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六年级,属于温故知新阶段,是前五年知识的“夯实”和“拿总”,这个阶段对尚未养成学习自觉性的小学生尤其重要,否则,就像修筑了一条没有硬化的道路,最终会在生命的重荷下粉化成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的重点是强化数学的逻辑推理和提高写作的能力。写作是语文知识的集大成,写知识,写见识,写逻辑,写思想。在前五年语文知识积累上的一次飞跃。写作能力的欠缺,遮蔽了美好中文的华彩,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人们独立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进而逼仄了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空间。许多人就是由于缺少了写作的基本功,终身对文字畏之如虎。记得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让大家以参加“十一”举花训练为题写一篇叙述文,结果众人千篇一律都把作文写成了讲用稿。都是累了的时候耳畔响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谆谆教导,于是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如此语境下,从语言到行为方式高度的同一化,僵固化,官宣化,限制了孩子们的思想也窒息了写作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又是人生的第一个“窗口期”。这些懵懂初开的孩子需要第一次凭自己的努力完成择校。这是一次生命走向的抉择,大多数学生会籍此打开认识自身潜力和崭新世界的窗口,进而锚定自己的兴趣走向和学习信心,渐渐在学业上展露头角。而如此重要的年龄段里,他们在马路上抢传单,在胡同里打群架,用砖头砸地富反坏右们的狗头,在大街上为势不两立两派人的谩骂和互殴鼓掌叫好,野性昭彰,斯文扫地。韶华易逝,永不复来,以上一段经历奠定了许多人的的逆反性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严格讲,70届们从小学四年级以后就开始经历文化异变:海螺姑娘的浪漫广播连续剧,赞颂世界友谊的电影《风筝》以及阿凡提的幽默故事渐渐被半夜鸡叫和大量的铁血战争片子所覆盖,“红海洋”,语录歌,钢枪和铁拳,空气中弥漫着生冷的戾气,迎接着即将到来的疾风暴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姓两兄妹是我少年时期最要好的朋友,他们都是70届,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他们知识分子的父母从不多的收入中给他们订阅了《小朋友》《我们爱科学》、《少年文学》等适龄期刊。他们习惯了迎接节日一样走进期刊门市部,这是他们少年最美妙的经历。他们是那么热爱读书,渴求知识,当以上杂志一律停刊,连一家人炉旁夜话的“科学知识日历”也被大红的语录所替代。那种婴儿被夺走奶嘴儿般的沮丧弥漫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几十年后,哥哥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美学者,一次聚会,回忆那段往事,众人不禁唏嘘。当有人说:“唉,过去就让他过去吧,你不也自学成才?”。他说:“之于国家和民族来说,阻断知识就好比断掉了一个民族拔河角力的那根巨绳,你个人再孔武有力,也不可能追回一个民族失去的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中学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70届们残缺的小学生涯仅是他们的第一次人生蹉跎。那么,接下来的中学阶段将在很大程度上凝固了他们的三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70届们终于在“复课闹革命”的运动中就近走入中学。可惜,阿里巴巴大门开处,并不见多少文明的瑰宝。在校三年,他们的大体教程如下:学工,学农,参加游行训练,挖防空洞,反复学习贯彻 “最新指示”或重要社论精神;积极投身革命大批判,街头宣传,(仅“5.20”声明一项,他们就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停课学习和社会宣传)。幸得一些良心教师们所赐,一些有心的孩子们也浪得过一点干货:四则混合运算,二元一次方程;两篇毛泽东选集中引用过的古文《叶公好龙》、《愚公移山》;26个英语字母,英文字母歌以及一些“万岁万万岁”一类颂圣单词;甚至在备战高潮的时候还学过几句应景的俄语——“举起手来,缴枪不杀,优待俘虏!”,一切都是随机的,见缝插针式的,虽是一地鸡毛,倒也聊胜于无。以上所有,都被冠以“工农业基础知识”,只此,才能淡化一些资产阶级文化和走白专道路的罪恶成分,让文化学习多一点正当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他们是新中国教育生产线产出的一批无正规课程设置,无正常教学秩序,无毕业证书的“三无产品”。这话说得有些伤人,但毕竟是事实。或许因文化底蕴的不足,70届们在走出课堂后,缺少必要的文化积淀,缺少逻辑思辨的火花,面对风云变幻的现实社会大多归于沉寂。明显不如思想活跃的“老三届”们,“70届没有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不可以已”,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很少断流,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举力相携,“教育完了,娘希匹就全完了!”,话虽粗,却也骂出了世道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0届”千年一遇,他们的小学和中学先后陷入失学和无所学的文化断层,没有得到过小学,中学的资格认证,在他们本应灿烂的文化履历中,像一群没有留下文明痕迹的时空过客。几十年后,当我们赞叹他们不甘失落,个人奋斗的辉煌经历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70届们的学习经历彪炳着一个时代的大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下一期题目: 《七零届的工农情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