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因新冠疫情在兰州隔离散记

刘志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没有一丝丝改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时间只不过是考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眼前这个少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还是最初那张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别因为磨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停住你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坚持住,就会拥有属于你的蓝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题记:永葆少年气,是历尽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也是乐观淡然、笑对生活的豁达。只要“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我们就能走遍万水千山,心态永远年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有序接过解除隔离通知书,深深地向为我们隔离期间服务的工作人员鞠躬之后,我们登上了回程的大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0月17日抵达,11月14日回家。启程的号角鸣响的瞬间,有的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多少个清晨,阳光带着温暖却换来苦涩。多少个黄昏,希望落空溶进归鸦的翅膀。多少个夜晚,在孤独中承受心灵的折磨。多少个午夜,频繁的刷着手机渴盼着天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今,终于踏上回家的路。窗外绵延无尽的山唤起记忆的闸门,只有跋涉过漫长的旅程,才能见到最独特的风景。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回望这近一个月客居宾馆培训与隔离,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是“谁解其中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相逢——遇坎坷不必沉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得知吃过晚饭的面馆有服务员被确诊的消息,原本就紧绷着的神经,仿佛瞬间勒住了我的喉咙,有那么几秒钟我无法呼吸,窒息了一般。谁比谁坚强?当疾病要来缠身,当身体要被隔离,当行动受到限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按照程序层层上报后,还没有等来具体是不是要被隔离的消息,宾馆服务员的反应就彻底验证了我当初的窒息感:卫生不再打扫,配备自助消毒用具,送饭时要求戴上口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9日上午,接到通知后,拖着行李箱来到楼下,负责安排我们去隔离点的是一辆120急救车。以前只是从电视、手机上看到救护车去拉病人或者被隔离人员,没想到如今自己也成了一名“乘客”。我极力平复自己怦怦乱跳的心情,拉开车门,车上放置了一副担架,旁边还有一些医疗器械,我们和驾驶室之间是隔断的,只能透过一个小玻璃窗户看见外面的世界。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默望窗外……在救护车的一阵阵鸣笛声中,我们被送到了集中隔离点。一下车,迎接我们的是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用身份证登记后,一人一间房,正式开始了被隔离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9日下午似乎还有培训任务,但被隔离在房子里,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平抚心情、调节情绪上了。不只是我自己,还要兼顾一起来的其他十几个伙伴,熟悉不熟悉的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抛在我的眼前。逐一解惑,分别作答,电话释疑,文字交流,语音沟通。傍晚时分,门禁系统正式启动,似乎最严防护措施已然生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0日上午,我的情绪还是没有调节过来,以至于既定的培训课程也听的支离破碎,半途而废。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再黑暗的日子里,也会有“光”负山前行。可能有那么一瞬间,感到“人间不值得”;但依旧相信向上向善的力量,让温情为懦弱赋能,让温暖为僵硬松绑。待到从培训任务完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这份独处的惬意立刻浮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二、相守——身处寂寞也能超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入夜,闪烁的星星撒向深蓝的苍穹,隔着玻璃窗,凝望宁静的街道,既来之,则安之。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有人说,生活虽不总如期望的那般美好,但我们仍可让生活充满诗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人不能够左右命运的激流,但可以选择人生的姿态。趁着这难得的清静,我整理了自己阅读过的教育著作,并把摘抄的语句做成美篇。看着曾经打动我的语句再次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呈现出来,应和着轻松诙谐的漫画图片,想到能给阅读到的每位读者一些启迪,那份满足感油然而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家里出发时带的三本书抽空看完了,没有纸质书可看,在当当网上又选购了三本,从虹云宾馆离开的那天早上,快递正好送到。闲暇时光便是读书、摘抄、做美篇。纸质书又读完了,只能在得到APP上听书和看电子书。周国平说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于是开始阅读《苏东坡传》,苏轼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挫折、是苦难、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漩涡之中,经历“乌台诗案”,数次被贬,甚至惨遭被捕。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作品总是人格个性的折射,即使仕途不顺,为官职所累,苏轼依旧不改率性而为的本色,艰难苦恨在他眼中都化作了清风霁月,于百姓家国,为国忧思、为民请命;于生活情趣,纵享清欢,快意江湖。他鲜少悲叹不幸,他总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生活之美。携眷至杭州时,作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名句,点染湖滨;被贬至岭南,修“朝云堂”,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追寻仙道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林语堂在书中这样描写苏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林语堂将客观的事实、文学的修饰以及独特的角度都融在文字里,能让你在《苏东坡传》中更好地品味东坡居士伟大而温暖的灵魂。阅读古今圣贤的传记,总能唤醒历史记忆,丰富学术知识,助力教育激励。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当你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接受生活,总能学会享受人生的每一道光。</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三、相忆——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曾经反复斟酌,这些天吃过的苦,是不是从不与他人言说?是不是要藏起苦涩,只留一捧甘甜与清澈?尽管这些苦不能和医务人员白衣执甲、子弟兵毅然逆行、社区干部昼夜连轴转、志愿者不惧危险挺立前线相提并论。他们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但盘旋于脑海的画面一再浮现时,环绕在耳边的音乐不断响起时,总有一些酸涩在鼻翼间流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隔着手机屏幕,向我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儿子的童稚之音是最大的亏欠。儿子,如今隔离期已满我要回来了,却还是不能和你在一起,给你讲故事,陪你捉迷藏,帮你做手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隔着手机屏幕,女儿一次次追问“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归期难定,只能一遍遍言不由衷地说着哄骗姑娘的话。今天是回家日,却不是见面时,情何以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隔着手机屏幕,听闻和确诊病例有时空伴随,知悉被单独隔离,惊闻绿码变红码,妻子曾数度落泪。任凭我如何乐观宽慰,总也难以释怀那份担惊受怕。今天,终于解封,就像歌里所唱: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前途漫漫任我闯,幸亏还有你在身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隔着手机屏幕,知道我承受单人单间的寂寞孤独,获悉我的码变成了红色,从来没见过红码的亲朋好友们,替我的处境表示担忧的同时为我进行心理疏导:“别担心,隔离期满,红码变绿码”。“即使确诊了也没关系,甘肃治愈出院的多得很”。此时此刻让我把这首歌献给你们:送给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你在我生命中,太多的感动,你是我的天使,一路指引我。无论岁月变幻,爱你唱成歌……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别人被隔离是心神俱疲,形容枯槁,面容憔悴,而我却长了几斤肉,竟然能看到双下巴,何苦之有?“人间万事出艰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身被阻隔,有家难归,心情有时也会颓唐与失落,想到还有一个家,还有两个娃,如歌中所唱,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所有的委屈、挫折、抑郁都会消融在他们的牵挂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四、相知——我们彼此是前行的灯,我们天天向上,散发着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艺术具有心理疗愈的价值,在无数或寂寞或焦虑或无助或压抑的时刻,陪我熬过漫长白天与黑夜的还有“小林漫画”。繁重的培训和研修任务,封闭在宾馆里逼仄的活动空间,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带来的压迫和紧张,不得不想方设法找到一个先治愈我自己的良方。不经意间,小林漫画闯入,正是他,默默地温暖着一批等待疗愈的心灵。我不敢一下子全部看完能够找到的小林漫画,只能忍着自娱自乐的窃喜,每天去看几眼。试着用幽默的短句和流畅的水墨线条,来消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压力,就是这几眼,带来的是精神与艺术的陪伴,消除了每天的疲惫与焦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心理咨询师都知道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小林漫画几乎每一幅作品把平凡人遭遇的人生百味用或轻松调侃或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像是另一种观察和自我对话,治愈着读者和观众,这是艺术家独有的敏锐和敏感。人有治愈自己的本能,但是很多时候也是要由他人的手,他人的文字,他人的话来点拨。小林和他的漫画做到了这一点,他其实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一位朋友。观看一幅幅轻松幽默的漫画,就是一场可以和朋友和自己交流谈心、共情共鸣的心灵之旅,每一幅作品中呈现的或快意或悲伤的生活,都是向真实的人生致敬。他的每一幅画和文字都能触动我们,在他的漫画作品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当下心境的那一句,值此困顿时刻,确实需要有触动人心的那一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五、相处——当明天,幸福向我们问好,最美的风景是拥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百无聊赖之际,会翻开美篇伴着音乐去重温培训期间的那些课程。王富军老师“师德问题是不能碰触的”“守底线是最基本的师德,上好课是最美的师德”的敦敦告诫;王孝军老师“教师要有比黄金还贵重的诚信力,比大海更宽广的包容力,比爱自己更宽宏的博爱心,比探照灯更锐利的双眼和智慧,比高山更崇高的道德心,才会有强有力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殷切期望;赵金花老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就努力去做怎样的老师”发自肺腑的教诲。高国君老师倡导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朱武兰老师提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式变革,潘建军老师指出课堂观察要基于专业视角的教学诊断与改进,这些新理念新思想若醍醐灌顶,令我们茅塞顿开。卢卫东老师和李瑾瑜教授的专题讲座,生动、鲜活的案例,睿智、哲思的话语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回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彭霞老师说:你无法给别人我们没有的东西。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专家。作为教师,对自己的了解、自身人格的完善、自我的认同远胜于你在教学技术上的掌握。眼中有人,心中有爱,手中有卷,脚下有根。我们才有可能完成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引领生命、生命唤醒生命这一伟大的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小强老师带领我们从《小王子》中发现不一样的教育之美: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也许道路漫长,但我们仍然愿在沉默中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郭致顺老师的讲座不断唤起我们的思考:直面基础教育的现状、思考教学方式的演化、专注育人智慧的潜修、注重课堂能力的提升、聚焦学生思维的激发、实现教育人生的飞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鹏老师所做的专题报告为我们打开了新视界,促使我们思考:当我们专注于专业阅读,潜心于技术创新,习惯于追根溯源,而不只是浏览、围观、点赞时,我们就不容易随波逐流,不会人云亦云,对流行的东西有自己的警惕与思考。因为开放而能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取长补短;因为兼容而能不断调适系统,不断优化环境;因为发展而能不断超越自己,不断领先世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有人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要感谢每节课之后所做的美篇,适时回放是唤醒也是巩固,是重温也是回味。时光荏苒,抹不去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白驹过隙,带不走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有美篇作证。铭记这段历史,为的不是延续焦虑与抱怨,而是要将那通往未来的道路铺建于以史为鉴的努力之上,为以后的生活不断注入奋进向上的正能量。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在2021年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倾听自己用脚步所踩踏出的回响,更能坚定前行的方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六、相别——别因为磨难,停住你的脚步。坚持住,就会拥有属于你的蓝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相处之道在于真,相守之情在于心。终于解除隔离,怀着对兰州的复杂情感,我们踏上了回家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二十一前与你初识于安宁,曾爬过兰山游过动物园,曾漫步黄河铁桥登上白塔山,放眼远眺穿城而过的黄河,望眼之处皆是宽天阔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参观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回溯历史,革命先辈戎马倥偬、为国为民、心忧天下,我辈当奋发图强,不忘奋斗使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老背斗刀削面馆,大时代背景下的小餐馆,却能牢记我心,就是因为一碗面,培训时限拉长,隔离在宾馆,让我们十多人爱恨交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新胜利宾馆,415室的窗外能看到庆阳路最西段的那座立交桥,靠南面的台阶四段一共69层,我不止一次的数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我们退居于斗室之间时,无数医生护士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奋力苦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加为微信好友,彼此互通信息,但未曾谋面的隔离点工作人员。阻隔空间单人独居的寂寞时光,有疑惑帮我们解答,有困难替我们解决,有疑虑为我们疏通,有要求尽可能满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每次沟通,理性客观,蕴蓄温情,事无巨细,言无不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隔离点负责人,不因我们的存在而嫌麻烦,尽管工作量突然加大,事务处理猛然复杂,生活节奏被打乱,系统运行负荷过载,种种意外频繁出现。但我们隔离期间的安全与健康,离不开他们的尽责与担当;我们隔离期间的饮食与需求,离不开他们的组织与管理;我们今天能顺利返乡,离不开他们的协调与沟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曾经繁华的街道因为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突然空空荡荡,夜晚,灯火通明依旧,车水马龙不在。携手迈过这些坎,拨云见日还晴空,能想到我大兰州必将重新恢复生机活力,再现繁华与烟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兰州,忘不了每一次培训,每一节课、每一堂讲座、每一台报告、每一次互动与交流。专家学者的授课讲座力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做到融会贯通、讲深讲透。而我们则在其中奋斗与进取、追求与渴望,彰显着责任与使命,昭示着梦想与未来,鼓舞着精神与行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暂别了,兰州!客车驶出你的怀抱,我的心也渐渐回到现实。只有经历“卧薪尝胆”“衣带渐宽”的锤炼发展,才能拥有“果压枝头”“花盈树上”的丰厚回馈。我相信这和你相逢、相遇、相处、相守的短暂时日,一定会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印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有人说,相逢是开始,重逢才是愿望。兰州,他日若重逢,你已战胜灾疫,阻断病毒。见与不见,你都在这里。而我,身在井隅,心向阳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光阴如电,急景凋年,从只身赴兰州到专车接回家,鸿爪雪泥,已为陈迹。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辈亦应如此。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经过辛勤耕耘,我们更能懂得收获的不易;经受风雨洗礼,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别因为磨难,停住你的脚步,坚持住,就会拥有属于你的蓝图!</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