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游记(4)一一雄哉,嘉峪关!

文绍匡

<p class="ql-block">10月12日上午,我们从敦煌赶往嘉峪关;下午,游览了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下了大巴车,导游带队,我们向着庄严、雄伟的关城走去。</p> <p class="ql-block">关门之外骑马者为冯胜塑像。他握剑策马立于关前,似乎正用自己的英名与威严在这里把守着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冯胜,明朝初年名将。他醋爱读书而通晓兵法,骁勇善战而功勋卓著。故被封为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允其参与军国大事。皇帝诰词中谓“冯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左成天下”。足见对其是极为贊赏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为什么要立冯胜塑像呢?原来冯胜在当年征西凯旋班师回朝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邻祈连的咽喉要地一一嘉峪源西麓建关,即现在的嘉峪关。即是说,没有冯胜,就没有嘉峪关。由此,这里立上冯胜的塑像就显得极为正常的了。</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导游陈亮亲自给我们讲有关嘉峪关的各种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行走途中,他一边退着走,一边给我们讲解。他的口中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因为他的脑子里装得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不管走到哪儿,风土人情,习俗典故,他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嘉峪关共有“关一,营五,堡四十有三,隘囗二十有四,墩九十有七,壕一”。目前,嘉峪关市境内长城有墙体26段43.6公里,壕堑6段12.9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由此可见整个嘉峪关防御体系规模之盛大与雄伟。</p> <p class="ql-block">明朝为什么要修嘉峪关,而且修得这么磅礴大气,这么功能完善?原来,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大军攻克大都(北京),元朝灭亡。但元顺帝逃亡漠北,史称“北元”。元顺帝虽远逃漠北,但仍有很强的实力。在陕西、甘肃一带有扩廓帖木儿的十八万大军;在辽东有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当时的河西走廊至哈密、吐鲁番一带都在北元的控制之下,从而对明朝构成了巨大而持久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开始,明朝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了数次讨伐,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历经二十年,才将北元彻底歼灭。其间,为加强河西一带的关隘防守,防止北元残余势力的反扑,便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命征虏大将军冯胜选址筑关。</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的关城其主城墙6米以下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修筑关城所用的黄土全部取用黑山的粘土,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加工,在修筑过程中还加入了棉麻、灰浆和糯米汁等,以增加墙体的粘度。在城墙修好后还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在一定范围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进墙体则视为不合格,必须推倒重来。只有箭头触墙而落才证明墙体坚固合格。在科学技术极度匮乏的古代,我们的先人们能够想出这样的建筑方法和检测方法,还真的是难能可贵令人佩服的,显示出了他们超人的智慧。这也是嘉峪关雄踞漠北六百多年而依然巍峨的根夲所在!</p> <p class="ql-block">关城门洞中的石板路见证了时间的悠久和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明朝从公元1372年开始修建嘉峪关,直到公元1540年才彻底完工,前后共168年。这168年中经历了13位皇帝,其中洪武、弘治、正德、嘉靖等皇帝对嘉峪关及长城有过四次大规模的修缮,足见工程之浩大;也足见整个明王朝对北方边防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插曲:下面这张图片拍于嘉峪关西门。初看这张图片时我很惊诧:这美女太厉害了,居然跳这么高,比城墙都高,那可有十米多呀!你看那脚,都快踢到关楼飞檐了。继而又想,不可能,她绝不可能跳这么高,肯定是我相机出问题了:太夸张了吧!</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的修建,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是明初洪武年间,为巩固边防而初筑土城。“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截敦煌以西悉弃之,以此关为限,遂为西北极边,筑以土城,周二百二十丈,高二丈余,阔厚丈余”。可见,最初的嘉峪关其规模还比较小,也比较矮,还仅仅只是些城墙。这时,嘉峪关其实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关”,只是一道有6米高城墙围起来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兵备道(注:官名)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这时候,便在原有的城墙上加高并修筑了嘉峪关罗城及关楼,从这时起,这里便开始有点像“关”了。</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兵备副宪李端澄按照先年所筑关楼的样 式及规格又筑起内城东西城楼及关城附属建筑。这说明规模在进一步扩大,功能更加完善。</p> <p class="ql-block">第四阶段: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兵备道李涵监筑“立边墙,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翌年,再增筑敌楼、角楼、悬角楼、墩台、外城墙和关南北两翼长城。自此,嘉峪关便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军事城堡。</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边塞。站在此关之上,我不能不联想到我国著名的边塞文学。边塞文学是一种描写边塞壮丽景色、记叙将士艰苦生活,抒发戍边者的壮志豪情的一种文学。它起源于秦汉、鼎盛于中唐,延续于明清。</p> <p class="ql-block">它使我想到王之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想到高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簪应啼别离后”的別愁;想到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浪漫;想到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回”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然而,更使我想到的则是晚清名臣、禁烟英雄林则徐。他在被革职“谪戍伊犁”的万里征途中,于公元一八四二年农历九月初七扺达嘉峪关。翌日晨,他策马出关,立于关前,放眼河山,感慨万千,遂挥毫写下了《出嘉峪关感慨》四首。现择其一以观其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span></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在诗中既讴歌了博望侯张骞开通东西往来道路的历史功绩,又描绘了嘉峪关的壮丽景色和战略地位,还抒发了自己“楼头倚剑接崆峒”的壮志豪情。</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嘉峪关,早已失去当年的战略地位和军事意义,但它仍然作为一个闻名世界的景点在茫茫大漠中巍然屹立,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只盼一睹它当年那种“天下第一雄关”的神韵与风釆。</p> <p class="ql-block">插曲:原来,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请多多关照”中的“关照”,最初时竟然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是指“通行关隘的文照”,即通关文书。现在,“关照”已被“护照”所取代,而以前的“关照”其词性和词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感叹汉语言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因为嘉峪关,我对明王朝肃然起敬。为了抵御外侮,加强国防,竟然延续了168年的时间历经四届帝王之手来修建嘉峪关,从而巩固了北国边塞。因为嘉峪关,我对明朝大将冯胜肃然起敬。若非他饱读兵书,精通兵法,岂能选好这咽喉之地为中国筑起“天下第一雄关”?因为嘉峪关,我对关周围的平民百姓肃然起敬。历经数个朝代几百年的动乱与变迁,用他们的良善与操守为我们保存了一座古代完整的军事城堡,为我们保存了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雄哉,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旅游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历练,它既能使我们开拓眼界,也能使我们增长见识。同时,它还能激活我们的记忆,使那些躺在历史、地理课夲中曾经相识的人和事重新复活起来,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背景音乐:梦回嘉峪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