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我”

菡萏

<p class="ql-block">两个“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我。</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无明”的我,这个我,来自于社会组织、家庭环境、成长教育共同塑造的我。这个社会属性的我,往往会有着某种约定俗成的标准与各种身份标签。处在这个阶段的我,经常会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同时,还会将社会共识的标准去套在自己身上。“看,我是一个失败的人,工作工作没前途,家庭家庭不和谐。”或者“看,我现在什么都不缺了,房子、车子、爱人、孩子都有,也都很好,可我却不快乐。是不是我太矫情了?”</p><p class="ql-block">还有第二个是“真我”。</p><p class="ql-block">往往在摸爬滚打后才发现,原来我是一个这样的人。我本来是一个苹果,却按照梨子的方式过了几十年。难怪曾经的我,活得那么拧巴、憋屈。等到有一天,我接受或者认识到我就是一只苹果,才真正回到了心灵的老家。这个时候的自己,不再随风飘零,闻风而动。对很多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随大流,也不再着过于担心别人的眼光与看法。此时才会由衷的感叹一句,我终于活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还有第三个“我”,那是修行证悟后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本我”只是这个境界太过玄妙,凡人很难达到。</p><p class="ql-block">关于前面提到的这两个我,从发现、疑虑,到肯定的过程也并不容易。大部分时候,这两个我会并存、会打架。有时一个声音告诉我,应该这么去做。另一个声音又说,别去,我不喜欢。你能区分那个是无明的我,哪个是真我吗?</p><p class="ql-block">从概率上来说,人生的前半段,大多都是社会属性在推着我走,我们会借助世间的种种相来了解自己,观察他人,认识世界。比如孩子考了100分,说明很聪明。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反之则是另类、怪咖等等。只能通过现象、标准去评判,而看不清真相、实相,所以称“无明”。这个时候的我,往往被业力、习气驱使,这里既有社会共业的部分,也有个人属性的业力。</p><p class="ql-block">这就如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痛苦,表面看起来都是因为“不成功”,赚不了大钱。其背后,赚大钱则意味着可以挥霍财色名利。你再看古时候的文人才子所做的诗,痛苦往往来自于没机会救世济民。并且在古代,经商是社会地位很低的,有钱也算不了什么,唯有做官才是古人成功人生的标准。这也说明,不同时代的成功标准,表现形式上还是有所区别的。</p><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师曾说过,情不重不生娑婆。大部分人往往都是有所贪恋,才会来到这个世间,也就会显化出种种的习气、业力。比如好吃懒做、懒散的习气,或者争强好胜、获得物质享受、爱慕虚荣、对感情、珠宝美玉过于执着的种种欲望。这个时候,人往往是向外去抓取的,皆属妄心。因为去抓的、执着的都还是——相。</p><p class="ql-block">只有当人尝过“求不得”或者“求得后更贪”的种种苦果,往往“无望”之后才会开始反省:“我这样到底对不对?”“是不是还有第二条路?”</p><p class="ql-block">也有利根器的人,比如佛陀看到别人的生老病死,就会开始思考解脱之道。</p><p class="ql-block">但大部分人还是执迷不悟的。此时,如果能够真的反省,则开始对世界、人生有了新的认知,开始踏上第二段探索人生旅程。如果执着心太重,则认为是运气不好,所遇非良人等种种原因,把自己的反省搪塞过去,然后继续在原有的世界里打转。不然怎么佛会说“烦恼即菩提”呢</p><p class="ql-block">任何的逆境,往往都是我们实现成长跨越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你懂得了“回光返照”,开始去关照自己的内心,就不再那么容易受外在环境、境遇、处境的干扰,就会懂得停下来思考、反省,看到自己的真心,继而获得灵感,走出一条新的路。</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明明德?个人理解,就是佛家讲的破“无明”把那个无明的我冲破,就遇到了真我,至于怎么破?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或可理解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当我们的所言所思多为他人考虑,少为自己打算,即是放下我执,即扩大了心量,少了种种利己之心带来的欲望和烦恼,也即获得了安宁,祥和与智慧。也就无形中展现出了亲和的磁场。自然能吸引到更多美好的靠近。此时,无求即不缺,不求而自得,才明白什么是“本自具足,本自圆满”。原来,真正的真心,是什么都有,也是什么都无。</p><p class="ql-block">只是,“知道”来得很容易,做到却绝非一时之功。此时,若把“知道”用于生活工作,一点点的去实践与改变,也即是正法修行的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