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

建萍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11月10日从电视中看到 ,陕西历史博物馆因新冠疫情闭馆20天后又重新开放了。赶紧预约了11日中午参观票,第二天人还不多,年轻人比老年人多,外地来的要有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报告,其他人也都需要扫健康码和出行码。</p> <p class="ql-block">扫身份证自动取票</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p><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中 央 殿 堂</p> <p class="ql-block">顺陵石走狮(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p> <p class="ql-block">顺陵为女皇武则天之母杨氏的墓葬,因武则天称帝而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又改为王妃墓,后世仍惯称为顺陵。</p><p class="ql-block">石狮是唐代帝陵前象征守卫的石刻。唐以前的陵墓石刻主要为天禄和辟邪,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原产于非洲和西亚的狮子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帝陵的石刻形象之一,并被其后历代帝陵石刻所沿袭。</p><p class="ql-block">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顺陵走狮,表现出盛唐雄壮豪迈的时代风格,是中国历代石狮中体量最大的一尊,被誉为“东方第一狮”。</p> <p class="ql-block">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四塞险固、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陕西古代文明》展位于馆区中央大殿,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文明划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阶段,从馆藏170余万件藏品中遴选出3000余件精品,以周、秦、汉、唐为时代重点,运用最新的展陈理念和展陈方式,在6000平方米的面积、2000余米长的展线上系统地展示了陕西乃至中国古代文明孕育、发展、鼎盛的过程以及陕西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p> <p class="ql-block">蓝 田 人</p> <p class="ql-block">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蓝田人,距今约有115万年,是亚洲北部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直立人。蓝田人已经能够用火,并能打制简单的石质工具。那时,陕西关中地区的气候较今温暖湿润,适于人类生存,人类于此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柞 钟</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公元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师 丞 钟</p><p class="ql-block">西 周</p> <p class="ql-block">牛 尊</p><p class="ql-block"> 西 周</p> <p class="ql-block">通体作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盠 方 彝</p><p class="ql-block">西 周</p> <p class="ql-block">梁 其 壶</p><p class="ql-block">西 周</p> <p class="ql-block">日 己 觥</p><p class="ql-block"> 西 周</p> <p class="ql-block">觥是商周之际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与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青 铜 龙</p><p class="ql-block">战 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此器系西安市公安局移交我馆收藏的,移交时仅存八块青铜残块。经修复人员仔细拼对、粘接,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龙体分铸焊接而成,形体巨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龙是战国时期秦国或秦代的遗物。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巨型乐器架的底座。秦文化中有追求浩大气势的传统,在秦统一六国后,这种传统被发挥到了极致。青铜龙正是大一统的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这件自遥远的秦代走来的巨型青铜艺术品,见证着秦帝国的强盛,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错全杜虎符</p><p class="ql-block">战 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故称虎符。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杜虎符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殹(也)。"</p> <p class="ql-block">秦兵马俑</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p class="ql-block">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p><p class="ql-block">牵马俑、立射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跪射俑</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 <p class="ql-block">石 铠 甲</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 <p class="ql-block">铜 车 马(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 <p class="ql-block">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铜车马坑,坑内有一用枋木搭砌的长方形木椁,木椁内一前一后放置着两乘彩绘铜车马。一号车古称高车或立车;二号车古称安车,俗称辒车。两车均仿真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比例精心制作,通体彩绘,结构复杂,总重量达2302公斤,各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许多配件系金银所制,被誉为“青铜之冠”。</p> <p class="ql-block">文 官 俑</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 <p class="ql-block">跽坐陶俑</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 <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丝路起点的长安城日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和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中国因此第一次以一个强盛国家的姿态从长安走向世界。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大量汉代文物,多方面再现了当时发达繁荣的社会经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雄浑博大的文化艺术以及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汉 并 天 下"瓦当 馆藏</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整件熏炉分3个装饰区域,共9条龙装点其间。“九”在中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从熏炉和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得知,此物原为汉未央宫的生活用器,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赐予“阳信家”,可能是汉武帝赐给其姊阳信长公主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跽坐女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皇后玉玺</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合葬墓长陵东侧约1000米。《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玉质为珍贵的和阗羊脂玉,螭虎钮,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书体流畅。从质地、钮式和文字推测,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印章,也是迄今所见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皇 家 陵 阙</p> <p class="ql-block">在“事死如事生”的汉代,陵墓作为人死后在另一世界的永久栖宿之处而受到特别重视。西汉皇帝即位之初,即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帝陵主要由高大的墓冢及陵庙、城垣、门阙等雄伟壮丽的地面建筑组成,并随葬大量精美的物品,周围大多有数量不等的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西汉帝陵共11座,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位于长安东、南外,其余9座均建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东西横亘百余里,气势恢宏,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绿釉伏羊尊、绿釉带厕陶猪圈、</p><p class="ql-block">绿釉陶猪、绿釉陶狗、釉陶鸡、</p><p class="ql-block">陶鸡、陶牛、绿釉陶鸭。</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雁鱼灯</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4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为分铸后焊接。通体彩绘红、白二色。灯罩可自由转动,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并防御来风。雁腹内可盛清水,燃灯的油烟经雁颈溶入水中,可减少污染。此物构思精巧别致,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沐缶 馆藏</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绿 釉 陶 楼 馆藏</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陶楼出土于汉代弘农杨氏家族墓地,是杨氏家族生前住宅的再现。杨氏为汉代弘农郡望族,故陶楼反映出豪强地主奢华的生活及当时豪族势力日益壮大、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p> <p class="ql-block">俳 优 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百戏”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乐舞表演艺术在前代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并出现了专职的百戏艺人。国家乐舞机构“乐府”十分重视民间采风活动,于全国各地广为搜集民歌,并进行加工和演出,对促进百戏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铜 狗、铜 鹿</p><p class="ql-block">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5年一公元9年)</p> <p class="ql-block">汉兵马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再现汉初军阵形式的杨家湾汉代兵马俑坑中,代表作战部队的俑坑共10个,骑兵占了6个,表明西汉初期骑兵在军队编制中已成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代军队编制及作战形式的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应是向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学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马踏匈奴”石雕</p> <p class="ql-block">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下令为他的爱将霍去病建造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并在陵墓四周列置十余件石雕作品,以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这位民族英雄生前的精神风貌与不朽功勋。其中的《马踏匈奴》尤为动人,堪称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西汉《马踏匈奴》整体高1.68米,长1.90米。石刻中的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腿筋劲健,蹄足抓地,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须发蓬松零乱。</p><p class="ql-block">西汉马踏匈奴为国宝级文物,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纪念与象征意义较强的作品,体现西汉征服匈奴的历史过程,为霍去病征战匈奴的形象写照,总结出汉代石刻中的马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金 怪 兽</p><p class="ql-block">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5年一公元9年)</p> <p class="ql-block">匈奴首领冠冕上的装饰。匈奴金银饰件多采用动物造型和纹样,其中以金怪兽的造型最为奇特,它显示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其怪异的形象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有学者推测,金怪兽有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蛊雕,以之作为冠冕顶饰,反映了匈奴人对勇猛强悍动物的崇拜。该饰件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制作精湛,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安伽墓石门</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榻</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p> <p class="ql-block">北周时期石质葬具,由围屏、榻板和榻腿3部分构成。围屏内侧刻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56幅,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中人物多为胡人。墓主安伽是出身粟特贵族的北周同州萨保,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袄教事务,居住并葬于长安。此榻雕刻精细,彩绘贴金,题材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北周佛造像</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p> <p class="ql-block">北周时代长安地区形成了表现地域特征的新的佛像风格,特征为造型敦厚简练,形体健壮饱满,腹部挺鼓,肉髻低平。</p> <p class="ql-block">隋唐(公元581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阶段,国都长安(今西安市)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都市.通过繁盛的丝路,中国与世界广泛交往,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一时期的陕西文物反映出大唐盛世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三彩牵马俑及三彩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三花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三花”是指马鬃经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diéduò,即城墙上像齿状的矮墙)状的鬃毛。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在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也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三彩梳妆女坐俑</p><p class="ql-block">四鸾衔纹金银平脱镜</p><p class="ql-block">彩绘持镜女立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龙首杯 馆藏</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此杯是中外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产物,它继承了中国古代饮酒器角杯的特点和龙的装饰风格,又与西方银器中的“来通”外形相似。来通起源于古希腊,经波斯向东方传播。此杯造型奇特,制作精细,彩釉瑰美,艺术风格上中外交融、珠联璧合,是唐三彩中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三彩四孝塔式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四孝塔式罐仿舍利塔制作而成,为初唐至盛唐时器物,是俗家孝子在佛教的影响下追念祖先、以示孝心的体现。罐体腹部贴塑“董永卖身葬父”“曾子抚琴悦父”“郭巨埋儿养母”“曾子汲水济母”四组人物故事,并刻有相应题记。该罐主题选取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子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树立的至孝榜样,表现出唐人对孝道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白瓷双龙柄执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唐代瓷器在实用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造型别致的新器型。此壶即是唐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式样,它在鸡首壶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胡瓶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瓷器艺术的表现力。胡瓶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多为金属制品,隋及唐初盛行的这种瓷器造型,显示了中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鎏金铁芯铜龙</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提梁银茶笼</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此笼是盛放茶叶的器皿。笼子由盖、提梁、笼体3部分组成,皆用银丝编结而成,为唐代典型器物,十分罕见。至今仅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一件金银丝提梁茶笼与此类似。</p> <p class="ql-block">彩绘文官俑</p><p class="ql-block">三彩文官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立俑</p><p class="ql-block">三彩女立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立俑盛唐开始,妇女服装一改“尚窄”之风,由紧身胡服逐渐向宽松肥大的方向发展,并以宽大的衣裙和艳妆丰腴的躯体为美。这种艳丽丰肥之风在宫廷及贵族妇女中一出现,便立刻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在唐代仕女图及唐墓壁画中,都能看到像该女俑一般丰腴健康、神态间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是。娴雅韵味的盛唐女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立俑帔帛是唐代女性服饰搭配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肩披帔帛的风俗可能源自希腊、罗马及波斯地区,波斯萨珊时期的金银器中常见肩披帔帛的女子形象。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壁画和陶俑中的女性,几乎人人都披着长短宽窄及质地不同的各色坡帛,与各式裙襦搭配,真实展现了唐代女性的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立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胡服女立俑</p><p class="ql-block">彩绘戴帷帽女立俑</p><p class="ql-block">三彩男装女立俑</p><p class="ql-block">三彩捧方函男装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帷帽女骑俑</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戴笠帽女骑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打马球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十二生肖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8厘米,长43厘米,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p> <p class="ql-block">釉陶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一公元1279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仪仗俑群</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3年一公元1644年)</p> <p class="ql-block">这批仪仗俑共出土300余件。墓主人是秦简王朱诚泳。俑群表现墓主出行仪仗,陶俑原本手持各式各样表示其身份的物品,如旗幡、乐器、花灯、团扇等,今已腐朽不存。</p> <p class="ql-block">沐浴童子俑、睡卧童子俑</p><p class="ql-block">拍手童子俑、击鼓童子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p> <p class="ql-block">抱球童子俑、戴荷叶帽童子俑、</p><p class="ql-block">襁褓童子俑、站立童子俑、</p><p class="ql-block">洗澡童子俑、抱鱼童子俑。</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蕴壶</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907年一公元979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刻缠枝牡丹花,集鸟中之王、兽中之王、花中之王于一身。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将壶倒置注水,盛满放正,滴水不漏,符合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造型大气,设计独特,饰纹精美,釉色莹润,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卧美人枕</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5年一公元1234年)</p> <p class="ql-block">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盛行于宋元。古人认为使用瓷枕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功效。此枕底部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为金代物品。胎质坚硬细腻,造型装饰自然清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宗敎世界</p><p class="ql-block">承袭隋唐多元文化风貌,宋代以来宗教在陕西颇为兴盛。佛寺、佛塔遍布城乡,尤其是陕北石窟寺、华山道观和道教全真派祖庭户县(今鄂邑区)重阳宫、西安化觉巷大清真寺,以及明末始建的西安天主教北堂,蔚为壮观,彰显了陕西在宗教文化传播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佛像</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p> <p class="ql-block">鎏 金 佛 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36年一公元1911年) 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铭记观音像</p><p class="ql-block">铜盘腿坐姿佛像 馆藏</p><p class="ql-block">木雕佛坐像 馆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 <p class="ql-block">钟 山 石 窟</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安定镇东1公里处钟山南麓。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现存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中央主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6.7米,开窟口3个,并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窟内顶部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佛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坛边有8根石柱上承窟顶。佛坛上下有16尊高2至3米的圆雕佛像。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1-3展厅是《陕西古代文明》,为基本陈列,这个展览主要讲述了陕西从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史前时期到1840年之间的历史变迁。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1.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