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遗产“朝圣之路”中南线~一波三折“摩西井”(四)

崔丽军

<p class="ql-block"><b>法国勃艮第古都之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艺术珍宝还没看见~那就是神秘的“摩西井”!</b></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夏季度假,沿法国“世界文化遗产~朝圣之路”东线,来到勃艮第古都第戎。第一天,丈量古城,游记如下:</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a67grk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法国世界遗产“朝圣之路”中南线~勃艮第古都“第戎”(一)</a></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专程拜访“第戎美术馆”,</p><p class="ql-block">“第戎美术馆”位于原勃艮第大公宫殿中,是法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这里珍藏第一和第二代大公墓葬雕刻,历代大公画像与勃艮第历史。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y6sud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法国世界遗产“朝圣之路”中南线~勃艮第大公们的珍宝(二)</a></p> <p class="ql-block">中世纪的勃艮第“北方尼德兰艺术”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一南一北,几乎同时达到了欧洲艺术的顶峰。第戎美术馆是尼德兰艺术最多收藏地之一,为此记下:</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vdw61t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世界遗产“朝圣之路”中南线~勃艮第的”北方文艺复兴”(三)</a></p> <p class="ql-block">到此为止,还有一个勃艮第最重要的艺术品没看见,那就是传说中的“摩西井”。</p><p class="ql-block">多次听说“摩西井”大名,照片上只能隔空惊叹它的辉煌,我们在第戎美术馆内看到“摩西井”的复制品(下图),不是原作,且尺寸很小,让人大叹“不过瘾”!</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真正的原作位于第戎郊外的原“嘉都西会修道院Chartreuse de Champmol”内,只有去那里,才能见到“摩西井”真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background-color:initial;">什么是“摩西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initial;">摩西井</b>(法语:Puits de Moïse)是中世纪勃艮第雕刻艺术品的巅峰之作,这个巨大的雕塑群,为勃艮第艺术家克劳斯·斯吕特Claus SLUTER创作于1395年至1403年。</p><p class="ql-block">《摩西井》实际上不是一口井。而是一个支撑着耶稣受难像的六边形雕刻石座群。它位于勃艮第都城第戎郊外的卡尔特修道院,修道院是祈福者的圣地,也是第一代勃艮第公爵“勇敢的菲利普”和后代的家族安葬地。</p><p class="ql-block">这个雕刻群原以十字架上的基督为中心(已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毁),现在遗存的是600年前的基座上环绕六个人物的精彩雕像群:</p><p class="ql-block">他们分别是:与上帝约定十诫的“摩西”、以色列传说中的“大卫王”、栩栩如生的先知“耶利米”、“撒迦利亚”,“但以理”和“以赛亚”,以及在他们上方飞翔的六名“哭泣天使”。</p><p class="ql-block"><b>因“摩西”雕像位于其中,被称之为“摩西井~Puits de Moïse”。</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作者克劳斯·斯吕特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14世纪的</span>荷兰人 ,当年勃艮第大公的御用雕刻大师。“北方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p><p class="ql-block">“尼德兰Netherlands”地区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地区,14~15世纪,此地属法国的勃艮第大公国。因地理条件优越、海路和内河交通便利,最早成为欧洲西北部经济贸易中心。</p><p class="ql-block">15世纪的“勃艮第公国”,是北方尼德兰艺术的发源地,中世纪的勃艮第“早期北方尼德兰艺术”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一南一北,几乎同时达到了欧洲艺术的顶峰。</p><p class="ql-block">克劳斯·斯吕特的名气很大,公元14世纪他首开欧洲北方“文艺复兴”雕塑的先河,如果说“文艺复兴”是把人文主义引入了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那么他的功迹,就在于使雕刻艺术摆脱了中世纪雕刻的刻板单一,用富于“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写实风格塑造人物,把宗教的虔诚和人世的情感十分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了优雅的国际哥特式与北方的写实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因他的技术高超,具有创新性,作品成为中世纪弗莱芒雕刻艺术的经典,后人才在第戎美术馆大门口为他立像(下图)。</p><p class="ql-block">他保留至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美术馆中二代勃艮第大公的陵墓雕刻外(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y6sud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世界遗产朝圣之路~勃艮第大公们的珍宝(二)</a>,就是1395年至1403年完成的<b>《摩西井》~他的巅峰之作。</b></p><p class="ql-block"><b>要看勃艮第文艺复兴雕刻艺术之最,不能不看克劳斯·斯吕特(Claus SLUTER)的《摩西井》。</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上篇说过,克劳斯·斯吕特不但是勃艮第大公们家族的御用雕刻家,也是法国波旁家族的雕刻家。第二代大公“好人菲利普”的妹妹“勃艮第的阿涅斯”(Agnès de Bourgogne)嫁到波旁家族后,把自家的这个艺术雕塑家Claus SLUTER 也引荐了过去,使他成了勃艮第和波旁家族共享的“御用雕刻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勃艮第的阿涅斯”陵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不久随陶嘉老师访问波旁家族的Souvigny苏维尼家族教堂,及穆兰城波旁家族的宫殿时,都曾见到过他的精美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作品特征非常明显,完美的写实主义和庄重典雅的手法,同时具有后来巴洛克风格的豪迈奔放和大气磅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塑的波旁家族铭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没有看到大师的经典杰作“摩西井”,终是心有不甘。这是访问第戎的重头戏,法国旅行导游手册中3星的经典,如果专程到第戎而不得一见,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复制品虽尽量符实,但毕竟没有真品的气魄和神韵。这越发勾起我们想“一睹真容”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术馆内部分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许越是难以看到的东西,越是感到它的珍贵难得,越是想方设法也要争取一见。</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和先生决定,不管怎样,也要亲自去一趟“摩西井”所在的郊外探个究竟,真要是进不去,也是“尽了最大努力”,今后没有后悔!</p><p class="ql-block">说走就走,因为不知有多远,下午还必需赶路,为节省时间,顾不上吃饭,匆匆买了个三明治和饮料就上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摩西井”的所在地,并不在第戎市区,是第一代勃艮第大公“勇敢的菲利普”在世时,下令在第戎郊外修建一座修道院,作为自己家族的陵墓所在地,名为: Chartreuse de Champmol。</p><p class="ql-block">Champmol 是地名,而 chartreuse 是本笃会修道院里最最最苦行僧的修道院,司汤达有一部小说叫 “巴马修道院”,法文名称就是 La Chartreuse de Parme。</p><p class="ql-block">其实“修道院”这个词,远不能准确表达 chartreuse的含义,“修道院”是一个大框子,里面可以放进去 abbaye, prieuré, chartreuse。这里是修道士们进行修行,忏悔,祈福,以求超脱尘世升入天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759年的修道院(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都西修会要求僧侣日常独自生活,只有在每日弥撒、周日及宗教节日时才聚集在一起。为此要求保持绝对的静谧,常常是封闭而与世隔绝的。据说建成后:“菲利普二世”曾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安葬在修道院礼拜堂内,并身着嘉都西会僧袍。</p><p class="ql-block">修道院因此成为勃艮第大公的家族墓地。替代了另一座皇家“西多修道院Cîteaux Abbey,当地人称它为“勃艮第的圣但尼”(圣但尼大教堂:位于巴黎的历代法国国王陵墓所在)。</p><p class="ql-block">修道院小礼拜堂大门上,中间是圣母圣子,两边是菲利普二世(左~僧侣形象出现)与妻子的祈祷雕像,也是Claus Sluter的雕刻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日陈列在第戎美术馆中的菲利普二世的单棺和无畏约翰、巴伐利亚的玛格丽特双棺雕像,最初都曾置于修道院礼拜堂内。</p><p class="ql-block">这座修道院,已经毁于法国大革命 ,只有历史文献上有图记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查阅资料称:</p><p class="ql-block">~自修道院被毁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西井”</span>上部份残存的基督像头部和躯干,被收藏于第戎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历代勃艮第大公们的剩余残骸移至第戎圣彼尼诺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公的陵墓雕刻被收藏在第戎美术馆(见下图)。</p><p class="ql-block">~唯有“摩西井”六角形底座和周围六个雕像幸存,仍保留在原来的修道院旧址内。</p><p class="ql-block">这是只有亲临拜访才能得见的艺术珍宝。也是我坚持要来第戎当地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波三折“摩西井”</b></p><p class="ql-block">今天回想,这次旅行中最有戏剧色彩的一波三折,就是这个“摩西井”:</p><p class="ql-block">“摩西井”是雕刻大师Claus SLUTER的颠峰杰作,在法国名气很大,但因地处郊区,交通不太方便,属“藏在深闺”的宝贝,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宝。</p><p class="ql-block">正因为见它不易,才从一开始做计划,就把“摩西井”列为自驾拜访的第一目标,满怀热情与希望。</p><p class="ql-block">但到第戎的第一天,就得到“摩西井”因疫情关闭的信息,一瓢冷水浇头,大为沮丧😞!</p><p class="ql-block"><b>~此为第一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术馆内看到“摩西井”的复制品,重又吊起我们的胃口和燃起希望。</p><p class="ql-block">决定亲访修道院是“最后一搏”,能否见到“摩西井”?心里一点没底,疫情之中,什么都不确定,去那里是什么情况?让不让进?谁也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好在自驾方便,开车时间并不长,按GPS导航到了城外的“摩西井”。到了才知道,现在的“修道院”已是一个医院,“摩西井”在医院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照片上的医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18世纪的地图上来看,原修道院建在一片水田间。最初创建目的是为安置24位嘉都西修士和5个Lay Brother,同时供菲利普二世个人修行所用。修道院设有两个大小不一的回廊。“摩西井”所在是大回廊,四周围绕着独立的僧房。连接皇家礼拜堂的是小回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GPS只引导到了医院,医院🏥大门口就有指示牌。但“摩西井”在医院内的确切方位并没有显示,只能小心一边开一边找。好在疫情中,医院处于“半封”状态,没人过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摩西井”的指示牌,跟着它开到尽头,看到一个大院,想来应该是了。</p><p class="ql-block">下车一看,院子前铁栅栏的大门紧闭,透过铁栅栏远远望去,极开阔的院子中央,正是照片上多次看到的那个亭子~“摩西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紧闭的大门旁边有个小门房间,窗口贴了张“告示”:“因疫情,由导游带领的“摩西井”讲解参观暂停”。</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希望破灭,心“稀里哗啦”碎了💔一地!眼看“摩西井”就在面前却进不去,未免让人太难以接受。</p><p class="ql-block"><b>~此为第二波。〰😭</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正是中午休息时间,四处无人可以询问。先生劝我放弃,我实在不甘心就此离开,心怀侥幸,想:这个看门人也许吃饭去了,等个把钟头总能回来吧?或许能找他“通融”一下。</p><p class="ql-block">我坚持在对面的花园中等候,二十七拜都拜了,最后“一哆嗦”怎么也得等到有个“说法”是吧?</p><p class="ql-block">幸亏提前买了三明治,旅行中不讲究,有个三明治,一瓶水就能凑合。花园中有长椅可坐,正在小庆幸,但不久就发现蚊子开始“赴宴”~不是为“三明治”,是冲着我来的😯!</p><p class="ql-block">四周安静的让人越来越心里没底。老公说再等最后10分钟,如果再没人,就离开,下面还有很长的路,不能再无限制的等下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明治”吃完了,已经等了近一个小时和“+10分钟”也过去了。老公开始启动车。按计划我们今天下午准备走“拿破仑之路”,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路途挺长,确实不能再等下去。</p><p class="ql-block">不情不愿的把背包放进后车厢,一边抱着最后的希望东张西望....希望能有奇迹出现。</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事有时就是这么巧,也许真是诚心💕感动了某位神圣,果然一位女子袅袅婷婷的从院子右边的转角处走了出来来(心里大喊一声:神迹啊!)😄!</p><p class="ql-block">大喜过望,满面笑容的迎了过去,准备好了各种“以情动人”的理由,只为请求开门一见“摩西井”,女子对我们的困惑和激动很是不解,耸耸肩答道:院子左👈边有个进口,你们为什么不从那儿进去啊?<b>随便出入!!!</b></p><p class="ql-block"><b>醍醐灌顶,一句点醒痴迷人,哈哈!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去两边看看呢?!!😄</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有时看似无望的事情,其实只要来点“脑筋急转弯”,结果往往特别简单~~简单的让你哭笑不得!恨不得往自己脑袋上敲一拳头~<b>怎么这么笨!</b></p><p class="ql-block">就此又长了个教训!大门不开,可以“脑洞大开”~“<b>走边门”啊!哈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边门长驱直入,眼前是一个极大的院子,没有什么装饰,平坦的绿色草坪上有几条通往中心小亭的走道。</p><p class="ql-block">一个八角小亭立在花园中间。用勃艮第特色的彩色花砖和白色的拱形廊柱组成,与庭院的规模相比,亭子显得并不大,却也干干净净,重点突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剧情大反转,终于得见“摩西井”,颇有“峰回路转”,“绝处逢生”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此为第三波!!😄 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急急地来到近前,才发现,远看并不高大的亭子,其实还是挺高的,</p> <p class="ql-block">我身高1.65米,还得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窗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窗子用玻璃封闭,玻璃反射着空中的云和光,透过玻璃窗看里面的雕像如同罩在云里雾里,根本看不清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顾不得形象,爬上窗口用手遮住亮光望进去,这才看明白:那些照片上的圣人雕像都围立在一个高高的石基座上,而石基又伸进在一个看不到底的深洞中(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b>井</b>”啊?)。</p><p class="ql-block">“深井”周围有环绕的走廊,看来按常规跟着讲解导游进去,应该是可以绕着看的,直接拍照当然就没有玻璃反光的问题了。嗨!可惜我们没这份福气!</p><p class="ql-block">但又一转念,比起刚才差点“失之交臂”,现在能得见“真佛”,已是大大的幸运,知足吧!这么一想,又高兴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窗口看进去,那些著名的群雕人物看上去如同真人大小(资料上称人物高度为180厘米。加上上面的天使,高度起码可达2.5~3米),雕像群整体匀称丰满,加上下面的基座和上面的十字架,可以想象原来应是十分高大的。</p> <p class="ql-block">要明白“摩西井”的来历,还得先回到“摩西井”的故事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The Great Cross(La Grant Croi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十字架”</b></p><p class="ql-block">“<b>摩西井Puits de Moïse”</b>(英文Well of Moses)不是它的原名,此名最早来自19世纪的收藏家(Louis Benigne Baudot)的笔记。但也有另一个学者Susie Nash根据第戎档案馆收藏的公爵府账册,找到它修建时的原始定名是<b>La Grant Croix(The Great Cross)大十字架”。</b></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根据早期的画作和残件,原来的“摩西井”,上面应该还有个十字架。与十字架成一组的,除了耶稣像,还应有圣母、圣约翰和抹大拉的玛利亚三个人物,</p><p class="ql-block">想起美术馆中看到的复制品~带十字架的摩西井:最上方是十字架上的基督,十字架下面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抱着柱子,面向耶稣;圣母双臂抱胸做悲叹状,圣约翰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这应该是原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下面基座,环绕着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六位先知雕像。因上面的大十字架已被毁,唯下面有“先知摩西”的雕像群尚存,“<b>大十字架”才被改称为“摩西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术馆内雕像微缩复原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把围绕在“摩西井”外的保护墙隐去,想象一下:重回到那个曾经的修道院中:那么我们从修道院进口的大回廊望去,应该首先看到的,是这个高大的The Great Cross大十字架。</p><p class="ql-block">抱着十字架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同样是隐修士们的榜样(《路加福音》10:42)。</p><p class="ql-block">因为从玛利亚环抱十字架的双臂,表现了与基督相同的悲哀,进行相同的祈祷。当年的修道士们,也正是通过这种视觉“教育”,时刻被灌输应遵守的行为典范,通过终日的冥想与祈祷,在“与主同钉十字架”的“共苦”中获得赦免。</p><p class="ql-block">“摩西井”的设计是按照勃艮第的第一代大公菲利普的意思办的。他虽是世俗身份,但又期望如果有一颗虔诚忏悔的心,能使一切世俗的罪恶终将被赦免,升入天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令我想起美术馆内罗伯特·坎平的那幅“基督受难”图,它与后来这座“摩西井”上十字架的构思,十分相似,看来是当时流行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摩西Moïse</b></p><p class="ql-block">既然名为“摩西井”,我自然先找“摩西”。</p> <p class="ql-block">摩西Moïse(希伯来语:מֹשה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奇人物。是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让红海开路,与上帝签订“十诫”...,史学界公认他是犹太教(Judaism)的创始者,犹太人的领袖。</p><p class="ql-block">1515年米开朗基罗完成的摩西雕像,曾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摩西的想象~摩西头上有两只角,双目炯炯有神,右臂下夹着十诫,左手还捋着长长的胡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摩西”的典型特征很好认:头上有双角,手执石板~“摩西十诫”。</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摩西雕像最让我感动,他巍然屹立,久经风霜的面容苍老而庄重,厚密的须发直到胸前,如同雄狮般威严。他仰面朝天,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方,似有几分的悲天悯人,又有几分的愤怒无奈,救以色列于水火之中的使命使他义无返顾,命运的无常又让他仰天长叹,不知为何,他的形象突然让我想起屈原的“天问”!</p><p class="ql-block">他身着褪了色的蓝金色袍服,右手执石板,(即摩西十诫),左手执长卷,据说上面的文字是Exodus 12:6(《出埃及记》):“在黄昏的时候,以色列会众把羊羔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摩西”的右面接着就是大卫王,唯有他戴着王冠,也好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卫王</b></p><p class="ql-block">大卫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君主,也是最负盛名的一位。《旧约圣经》中曾称大卫是“被上帝所膏之人”。我们知道他,多是因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那个勇敢的用抛石杀死巨人哥利亚,砍下他头颅的英俊少年。</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大卫”雕像已是头戴百合花王冠的君王,他右手拿着一个竖琴~传说中他弹的一手好琴,曾为扫罗王弹琴...,雕像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竖琴</span>大部分被袍子遮盖了,金色外袍边绣着一排竖琴镶边。他内穿着蓝色长袍,上面点缀着金色的太阳(依稀可见),在现存雕像中,他的衣着色彩是最丰富的。</p><p class="ql-block">左手的经卷是他所写的诗篇Psalm 22:17:“ 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p><p class="ql-block">大卫王的王冠装束,曾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法王查理四世(卡佩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和菲利普二世(本人)的标志。隐喻了菲利普二世的王族身份~曾经是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的)儿子、(查理五世的)兄弟和(查理六世的)叔叔。</p> <p class="ql-block">大卫王接下来是“耶利米”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耶利米</b></p><p class="ql-block">“耶利米”被称作“流泪的先知”,因为他明知犹太人离弃上帝后,所注定的悲哀命运,但不能改变他们顽梗的心。他的特点是“手捧圣书,神态坚毅而专注,表现出对上帝的热爱和虔诚;</p><p class="ql-block">他金色的外袍内衬为绿色,外袍内还穿着一件紫色的长袍。这些颜色都不同于其他先知金色和蓝色的服装。紫色被认为代表着仁慈和忏悔,接近于菲利普二世经常穿的深红色天鹅绒。</p><p class="ql-block">根据公爵府的账册记录,“耶利米”曾经戴眼镜(呵呵😄,14世纪已经有眼镜啦?)他手中垂落的经卷上的文字为Lamentations 1:12(《耶利米哀歌》):你们一切过路的人哪,这事你们不介意吗?你们要观看,有像我这临到的痛苦没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曾根据修道院内勃艮第大公菲利普二世的原祈祷雕像判断(见下图),耶利米的面庞是以菲利普二世的面容来“Cope”的,因耶利米是嘉都西会重要的先知之一,菲利普二世也许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了创办修道院的嘉都西会修士。</p><p class="ql-block">我为此查看了修道院教堂大门上菲利普二世着嘉都西修士服祈祷雕像的图片,你别说,耶利米的面容还真是跟他有点像。嘿嘿😜(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继续寻认其它三位先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撒加利亚</b></p><p class="ql-block">撒加利亚,也是《旧约圣经》中的人物,犹大王国的先知,《撒迦利亚书》(12卷小先知书中的第11卷)的作者。</p><p class="ql-block">这里他的雕像头戴帽子,穿着红色的束腰长衣,面容痛苦,在为世人的罪恶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他张开双臂,右手拿着羽毛笔,左手拿着墨水瓶和似乎刚书写完的长卷,上面的文字是Zechariah 11:12(《撒加利亚书》):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但以理</b></p><p class="ql-block">“旧约圣经“但以理书”中,他与另外三个希伯来年青人被选中服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国中任职。因为解释尼布甲尼撒二世不能理解的梦,在巴比伦受王重用。及至巴比伦伯沙撒亡国,直到被波斯米底亚双元帝国取代,但以理都一直被重用。在其后的波斯帝国,更受任官职。公元前530年死后被葬于首都苏萨。~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但以理的雕像缠着头巾,嘴巴微张,似乎在对旁边的以赛亚说话。他看上去心情忧虑,眼神中透露出对耶路撒冷的恻隐之心;</p><p class="ql-block">他穿着一件内里蓝色的金色长袍,雕刻精致,可见袍边非常精美的刺绣。他右手中垂下的经卷的文字为Daniel 9:26(《但以理书》):六十二个七以後,受膏者必被剪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先知以赛亚:</b></p><p class="ql-block">“以赛亚(希伯来语:יְשַׁעְיָהוּ‎,意为“耶和华拯救”)他是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主要人物,公元前8世纪的犹太先知。他预言:“地必全然空虚,尽被掠夺”(以赛亚书 24:3)</p><p class="ql-block">基督教认为以赛亚是先知。天主教认为以赛亚是圣人和先知。犹太教认为以赛亚是第一位大先知。~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以赛亚光头长髯,左臂下夹着书,微微侧头似乎在聆听但以理述说。他的金色长袍腰间挂着一个有六个橡子的钱包,腰带和长衣下摆的刺绣精美异常。右手握着的经卷上文字为Isaiah 53:7(《以赛亚书》):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雕像选这六位先知?据说因为这六位先知,每一个人都给出修士们应有的行为准则的示范。</p><p class="ql-block">~耶利米捧着打开的书,暗示了嘉都西修士最重要的日课:<b>沉默的阅读;</b></p><p class="ql-block">~撒加利亚手里拿着纸笔,则指要“<b>书写</b>”;</p><p class="ql-block">~但以理和以赛亚是一个组合,表现了“<b>宣道”与“倾听”</b>;</p><p class="ql-block">~摩西代表了“<b>律法</b>”;</p><p class="ql-block">~大卫的身份并不是帝王,而是赞美诗的作者,他代表了<b>“颂赞”。</b></p> <p class="ql-block">除了六位先知的雕像,也需特别注意一下上方六位姿势各异神情悲恸的天使,她们与六位栩栩如生的先知像相互呼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天使的翅膀是和整个柱子同时雕造连在一起。而天使则是通过铁件将它们固定在下面的柱子上。</p> <p class="ql-block">据说从菲利普二世石棺下方拱廊中的送葬队伍群雕中,可以发现天使的手势模仿了嘉都西修士的祈祷姿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惜,时间和社会变乱摧毁了Claus Sluter曾经精心构筑的修道院。今天的这座群像,十字架已经不在,耶利米的金丝边眼镜早已不知去向,大卫袍子上的金色太阳也不再夺目。</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克劳斯·斯吕特Sluter还是通过他塑造的神态逼真的面庞、精致的衣袍、极具动感的姿态...让这些雕像充满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对着这几个雕像细细观看许久,感叹万分。今天我们欣赏这座500多年前的雕刻,单用“栩栩如生”来形容是完全不够的。</p><p class="ql-block">六个人物,各具特色,饱经风霜的面庞,眸厉的目光,华丽的袍服、有力的姿态,各自不同,又浑然一体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充满气场的古代智者的论坛。</p><p class="ql-block">这正是大师斯吕特Sluter的高人之处,首先:他以一种真实,又带有艺术张力的动态造型,让雕刻人物脱离了中世纪直立、柱式的雕塑范式,使这些雕像摆脱了建筑物对它们的桎梏,人物不再依附于背墙,而是向外倾斜,有呼之欲出之感。</p><p class="ql-block">其次,雕刻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写实手法,赋予了他们每一个人真实的生命。每个人物都有各自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刻画鲜明,让人觉得他们似乎是从那个学院进行完雄辩论坛后,刚刚走出来的先哲大师们,一个个满腹经纶。细看他们,你似乎产生幻觉,觉得他们只是在白天故意定格,但在晚上,没人能看见的时候,他们会活起来,继续进行那千百年的高谈阔论~~~</p><p class="ql-block">看到有专家评论:</p><p class="ql-block">整个作品艺术手法简洁写实,线条流畅飘逸,人物形体饱满健壮,衣袍上深沟高棱的衣褶处理,更赋予了这些人物以雄伟刚健的非凡气概。这件作品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最优秀的雕塑作品之一,其写实主义手法对后来的绘画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对我,一句话:这座“摩西井”跨越了雕塑与活人的界线!</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难得见了“真身”,自然要留下照片,但透过玻璃拍照,光线🔆很麻烦,六个雕像成360度环绕,有的迎光,有的背光,从窗外拍照,玻璃反光几乎无法避开,要把这些精彩雕像完整拍摄下来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首先,我的身高够不到窗口的拍摄高度,只能请老公在后面当“托儿”~好在当时大院里就我们二人,可以不顾形象(允许脑补一下。😜),才有了上面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卫王在云雾中~也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即使这样,玻璃的反光也使的很多照片只能看见“半壁江山”,试了不知多少次,效果都不满意。最后才找到一个办法,只有把手机紧贴在玻璃窗上,才能彻底消除反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问题又来了,要完整的拍下雕像,手机的镜头有局限性,需不断的调整角度和高度(确切的说,是调整“托儿”的姿势😎)。</p><p class="ql-block">能最后得到以上的六位先知(尽量)完整的照片,虽然并不完美,但我们两个真是尽力了,能得到“六位俱全”的照片,确实不容易!在此应该(给自己)点掌声!是吧?哈哈!😄</p><p class="ql-block">(照片上还是留下部分天空中云彩的反光,不太影响主画面,觉得给先哲的雕像添了几分“仙气”,也不错。嘿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雕像的高度使人只能仰视,想象当初的人们,正是这样仰望圣杰,并越过天使的翅膀看到十字架,想来这正是Sluter希望制造出的一种幻觉:在教堂穹顶下天使围绕,智者引导,天国近在咫尺,灵魂飞升,得以超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上找到在室内拍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阳光正好,我最后仰视着这座近600年前的雕像群:</p><p class="ql-block">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在这些雕像上,他们褪了色的袍子又显出了明亮的金色,他们的面容在阳光下又各自神采奕奕,我似乎能听见他们的高谈阔论,智慧的光芒在空无中闪耀,使整个亭子都似乎笼罩在金光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小教堂因疫情关闭,看不了。且天色已不早,还得赶路,不得不离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一波三折,能在最后时刻,见到了勃艮第的巅峰雕刻之作~“摩西井”。再一次证明:“心💕诚则灵”!</p><p class="ql-block"><b>心满意足,第戎之行完美收官!😄</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离开这个有故事的“摩西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最后看一眼它在云光环绕中的“辉煌”与“神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这个“难忘”的大门~教训啊😜!</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事,往往正因为得来不易,反而会更深刻地留在你的记忆中,成了一段故事佳话,也长了一个“聪明”。<b>祸兮福所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多说一句:克劳斯·斯吕特Claus SLUTER 对第戎后世雕塑家的影响很大,第戎后来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é,</p><p class="ql-block">François Rudé比克劳斯·斯吕特Claus Sluter 晚400年,两人都是雕塑家。都在第戎工作过,Rudé 是第戎人,妻子也是画家。</p><p class="ql-block">是他完成了巴黎凯旋门4组群雕中最著名的一组:面向香榭丽舍大街的“马赛曲”群雕,又叫“志愿军出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志愿军出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他的妻子,女画家索菲-吕德 (Sophie RUDÉ),,也是法国第戎人(1797 - 1867)。正是她曾根据Rogier Van Der的“葡萄牙的伊莎贝拉”的肖像创作了下面这幅画(第戎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勃艮第公爵夫人被困布鲁日城门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戎市政府为这位雕塑家也建了一座纪念馆博物馆,用他的名字命名:弗朗索瓦-吕德博物馆 (Musée François Rudé) ,</p><p class="ql-block">巴黎卢森堡公园里的圣女贞德雕塑也是他的作品,(现存卢浮宫的马利厅)</p><p class="ql-block">历史的传承,勃艮第的地灵人杰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陶嘉老师对他们夫妇二人都做过很多介绍,我们在第戎街心广场见到的吕德博Rudé的纪念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勃艮第第戎古城之游,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但唯有“摩西井”之行,才是我们这次最难以忘怀的一次经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来后,我特地画了这幅“摩西井”,为记下这次难忘的回忆,也为向古代的勃艮第艺术大师们致敬!💕</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第戎游:历史+艺术,内容丰富,为担心文章太长,特分成几篇,自己写的辛苦无妨,让大家看的辛苦,真是抱歉了。</p><p class="ql-block">凭生爱旅行,一般习惯旅行前做“功课”,旅行中做记录,最初只是给自己看的笔记,所见所闻,凡是觉得有意思的,统统记下,免得以后忘记,岂不是白“游”了?!</p><p class="ql-block">常常觉得,生命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当你沉潜于某一事物,完全忘我的刹那,如童年时对这个世界充满最单纯的好奇,而发现的新鲜和美好自让你欣喜万分,下笔忘情,是为一乐。</p><p class="ql-block">写美篇,是二年前才学会,把写笔记的习惯改成写美篇。一为可以保留许多照片,二也为给自己留下点人生记录,将来走不动时,翻来看看,故地重游,生命就没有虚度,是为二乐。😄</p><p class="ql-block">发美篇,无关功利,也无心炫耀,只是想把那些自己喜爱的地方,见到和悟到的事,分享给很多想去又去不了的人,更是三乐。</p><p class="ql-block">但这么又长又“烧脑”的冷门历史艺术题材,在今天这个什么都讲究“速成”和“功利”的社会,原以为没人愿意看,懒得看,意料之中,无可苛求。</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次“第戎”的美篇发出,居然每篇都很快达到3000~5000多阅读量,美篇《国际旅行达人》专题为篇篇加精,令我颇为“受宠若惊”。更有“忠实粉丝”次次转发分享,更是感动。看来“知音”大有人在,在此特地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p><p class="ql-block">不是历史文科专业,在巴黎这样的文化艺术人才荟萃之地,奢谈历史艺术,自知是班门弄斧。但所幸有许多的老师,能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尤其感谢陶嘉老师,是他坚持不懈对勃艮第的历史文化地位的关注和进行大量实地考察和介绍,才有了我们后来的这些学习和知识。</p><p class="ql-block">“热爱艺术”是人人都可以有的权利,美自心生,哪怕是小花野草,也应有分享阳光的幸福。愿每人都尽一份力,让这个世界多分享一点美,多拥有一些爱💕,何乐不为?🌹</p><p class="ql-block">再次向传播知识的老师们致敬!向支持理解我的朋友们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a67grk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法国世界遗产“朝圣之路”中南线~勃艮第古都“第戎”(一)</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y6sud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法国世界遗产“朝圣之路”中南线~勃艮第大公们的珍宝(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vdw61t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世界遗产“朝圣之路”中南线~勃艮第的”北方文艺复兴”(三)</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次度假,是受巴黎陶嘉老师感召,专程走法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朝圣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具体行程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离开第戎,继续行程,下一集:“拿破仑之路”~穿越阿尔卑斯山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