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的秋天,落在古老的江边

Zhig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个人对秋天的印象是具体的,是第一缕稻花的清香,是树梢第一片掉落的树叶。当轮船的鸣笛在长空拉出悠远清亮的回响,当暮霭沉沉的秋日快要跌破地平线以下,坐在江边,远看江水奔涌而过的峡江县城,是如诗画般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 美韵古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里赣江像翠绿缎带一般一路向北逶迤在群山之间,奔腾至古老而美丽的峡江县城时,由于金刚、都督二山的夹江对峙,使得江面异常狭窄,水流湍急,两岸峭壁陡耸,苍松挺拔,大山大河在这里聚合成气势磅礴的迷人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开玉峡两岸丹,隔岸诸峰似翠环”,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赞美峡江的佳句,峡江的草木山水也熨平了他们心灵的褶皱,同时也以惊涛骇浪拍打着每一个途经此处的人。江水经过峡江关隘之后就一马平川再无阻挡,飘逸北去奔向鄱阳湖,最终融入滚滚长江。峡江像极了莘莘学子的人生关口---高考,跳过了农门就有了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的峡江县城设在巴邱镇,1997年县城搬到了现在的水边镇。巴邱作为县城的最早记忆可以追溯至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首置巴丘县,后来因避讳孔丘圣人,就成了今日的“邱”字。屈指算来,巴邱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历尽世道沧桑,可谓千年古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巷弄里细碎的卵石、形态古朴的建筑,祠堂、官邸、渡口、门楼、牌坊、古井、砖塔、路亭中残存的细节仍能让人感受到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历史积淀赋予了峡江独特的文化风貌,处处都感受到流露在山灵水韵之间的别样魅力和激情燃烧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 求学之路</b></p><p class="ql-block"> 峡江中学位于县城北部,紧临赣江,校园内原有一座很有历史价值的观澜阁,也叫周瑜庙。学校临江对面的成子洲,曾是三国时期周瑜操练水军的场所,解缙曾作《谒周瑜庙》“都督峰高玉峡山,真君楼下水弯环。周郎遗庙经千载,三国声名振百蛮。”</p> <p class="ql-block">  我读高中时,经常坐在江边,远看层林尽染的成子洲和一大片裸露于江面的沙滩,看运货船只无声地在江面上滑走(那时的赣江还是一条繁忙的水道),遥想公瑾当年,如今已是墙弩湮灭,空留长叹在人间,独对逝波凭晚眺,雄图千载总成灰。后来,听说巴邱镇在原峡江中学上游两公里的地方对周瑜庙进行了重建,非常壮观,我还去没看过。</p> <p class="ql-block">  当年,遥远的求学之路是摆在农村学子面前的现实困难。很多住在河西的学生因为路程近又不需要过河,所以选择了每周末骑车回家的钟摆模式。而河东的学生则要费一番周折,先要坐车到镇上,然后转一次车,坐一次船,再沿着江边走上大半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所以,一般都要等到一两个月“弹尽粮绝”时才能回去一趟。</p> <p class="ql-block">  那时,农场没有直接发往县城的客车,到镇上的公交车也没开通,我们只得在国道上招手拦那些开往南昌方向的过路客车。那时车也少,司机牛得不得了,有时根本不停,有时车停下来伸出个头来问到哪的,一听说是到镇上的短途,一溜烟跑了,丢下满脸的嫌弃,让人在风中凌乱,每一次等车都是漫长而又焦急的等待。</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交通非常不便,住在河东的学生有时会相约在渡口,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学生们一窝蜂地爬上从轮渡甲板上开下来、速度还不算快的货车,冒险搭个顺风车。</p> <p class="ql-block">  从镇上到县城的两车道柏油路在群山间穿行(现在已是四车道),两侧树木非常茂密,沿途风景十分迷人。日幕向晚,远处山脚下升起袅袅炊烟,氤氲于草屋上空,然后在山坳弥散,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氛围里,村落的质朴气息越发浓烈。这一缕缕的炊烟都是活生生的人家,烟囱下是围着锅台转的人,还有锅里的饭菜,喂饱学生饥饿灵魂的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拐过一道大弯后,就能看见长满青草的江堤,道路在江堤下慢慢地行进,小心翼翼地爬升,要走很久很久,宽阔的江面才能露出来。上了渡轮终于可以停下匆忙的脚步,靠着栏杆,江风拂面,远眺穿峡而过的江水,静静地回望满天晚霞和深秋的落日,有时还能看见成群飞翔的白鹭。</p> <p class="ql-block">  江水并不总是平静清澈的,每年洪水季节,江面波涛汹涌,浑浊的洪水飘着上游冲下来的枯叶树枝奔腾而下。严重时,大半个县城都浸泡在水里,宛如一片泽国,成子洲也淹没得只剩几个树尖露出江面。人渡、车渡全都淹了,船也停航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河东的同学们要扛着大米沿江堤走很远才能找到渔船,是那种仅能容下五六人的小木船。过江时,小船摇摇晃晃、异常凶险,学生蹲在里面,紧握船舷,船家坐在船尾撑着舵,面色凝重地盯着前方,一叶扁舟在汹涌的洪水面前艰难前行,在突突突的马达轰鸣声里,有惊无险地渡江。</p> <p class="ql-block">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条道路各不同,每个人求学之路都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体验,或欢快,或艰辛,或有趣。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学子而言,前往峡江中学的求学路上承载着他们厚重而又颠簸的青春,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曾或多或少地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赣江大桥横跨东西,玉峡变通途,学生们过江再也不用“水上漂”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3 江畔书声</b></p><p class="ql-block"> 沿江的峡江中学是狭长的形状,一条狭窄的水泥路从南到北径直穿过,路的尽头是食堂。从大门口往里走,穿过教学大楼的通道,经过两层青砖灰瓦的办公楼和教师宿舍,看见女贞树林里的三栋破旧平房围成的院子,就是学生宿舍。再往里走是实验楼,水泥路变成了煤渣路,煤渣路的尽头是学生食堂,每次返校总是有些“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学校操场上还是煤渣跑道,是全体学生到处去外面工厂收来铺设的,跑在上面喳喳作响,脚底生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生宿舍是以前老教室改成的破旧平房,墙上还留有黑板的印迹,墙上和屋顶总是暗暗的,地上也总是湿漉漉的,有的窗户没有玻璃。寝室里是上下通铺,床并着床十几个人一排睡在上铺。每张床上放着一张草席一床棉被,里面包裹着的不仅是蜷缩的身躯,还有他们想守护的小小的梦。</p> <p class="ql-block">  寝室里每个人的床前都放了一盏油灯,晚上熄灯后挑灯夜读。昏暗的灯光在空旷的寝室里热烈地绽放着,成了住校生的一张名片,收藏在每个人青春的扉页里,成为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炎热的夏天,胆大的学生会在上了锁的二楼教室里过夜,把几张课桌拼在一起。尽管没有空调课桌又硬,但也好过闷热难耐的寝室。教室外的池塘里,青蛙不嫌累地叫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的校门是开放的,晚自习时间经常有小混混跑来滋事,有时甚至跑到教室里寻衅斗殴。教学楼里没有厕所,每次都要摸黑穿过几十米的树林,冷不丁几个黑影突然从树林中窜出来,不由分说踢肚子、拧胳膊,在身上搜刮一翻是否有值钱的东西,学习之余还得与歹徒作斗争,那时的学生真是不易!</p> <p class="ql-block">  学校食堂的前身是大礼堂,房子老旧,采光也不好,每次进去总是给人阴暗的感觉,食堂只提供菜,没有米饭,也没有桌椅。学生需自带大米,用一个长方形的铝饭盒把米淘好,加适量水,盖好盖子,小心翼翼地放进饭堂的木制方形大蒸笼里。倘若放得不好,食堂师傅抬蒸笼上灶时饭盒就可能倾翻,漏出水来,最后蒸出来还是米,只能饿肚子了。学生打完菜,有的端回宿舍吃,有的在树下,有的在走廊里,校园里到处是学生们上演的各种各样忍俊不禁的吃像。</p> <p class="ql-block">  学校北面一墙之隔是造纸厂,是一个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分白天黑夜,经常放出刺鼻的气味。有时候学校停水,学生们还会去造纸厂找水淘米,自来水管里放出来的水是乳白色的,可能是漂白粉吧,我们叫它“维维豆奶”,而那些工厂直接排放到赣江里的红褐色污水,我们叫它“可口可乐”。</p> <p class="ql-block">  峡江学子的高中,没有被拉长的伤春悲秋,只有向前冲的一往无前。有的人奋斗到深夜,有的人黎明即起,每个人都认真热烈地活在当下,支撑他们的是明日的希望,一千多个日夜的付出终将会有所回报。他们不同的生活学习轨迹,成就了当时靓丽的风景,不自觉成为了峡江中学的老旧底色。</p> <p class="ql-block">  峡江中学的大门目送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离开这里。随着县城的搬迁,美妙的青春痕迹和峥嵘岁月你再也见不到了,清风薄雾里的朗朗书声你也听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子洲还在隔江相伴,江水依旧,雾霭依旧,或许只有它们永远记得,曾经听到过什么!笼罩过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