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彪老人的青年军装照)</p> <p class="ql-block">(笔者与王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老院墅二楼远眺)</p> <p class="ql-block">——谨献为共和国奠基的平凡老兵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旅程,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传奇。2021年11月7日,辛丑年农历十月初三,正是“立冬”节令,北方寒潮侵袭雪花飞舞,而在西南边陲西双版纳,依然夏阳高照,人们身着短袖短裤仍嫌炎热。作为步入夕阳之旅的“野鹤闲云”,我有幸走进了勐养农场的居民区,适逢赶上了一位离休赋闲的老前辈王彪老人的九秩华诞家宴。于是,有了给诸位朋友分享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人曾把八十岁老人称为“耄耋老人”,把九十岁称为“鲐背之年”。又云,“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国人平均寿命增加了,但高寿九十的仍属少数。王彪老人,1931年11月8日生人,按照内地男人过寿“过九不过十”的习俗,已经九秩过一了。而王老依然耳聪目明,精神 镬烁,谈吐风趣,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经过一番家长里短的闲嗑,让我更加对王老前辈的传奇人生敬佩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苦难少年</p><p class="ql-block"> 王老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的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记事时,父亲是位牵着骆驼往来漠北驮货谋生的小伙计,母亲是位勤劳能干的蒙古族农妇,离多聚少,快乐短暂,没有体验到更多的父爱。即使如此,在王老八岁之时,父亲却因暴病撒手人寰,他从而也失去了听到驼铃声迎接父亲的期待和快乐。母亲和他住在一个破旧的蒙古包里,靠缝补浆洗挖野菜芋头艰难求生。待王老12岁时个头刚刚超过案板,被生存所迫的母亲不得不改嫁了,他即被送到地主家当小奴隶去了。实在怨不得母亲心硬心狠,上无片瓦之房下无立锥之地的贫穷窘迫,让自己和孩子都能活下去,是每个坚强或软弱的母亲的第一选择。在地主家里,王老成了一个会说话的工具,放牧割草,马厩起粪,牛车拉运,从小到大,从轻到重,样样都干。看着东家的脸色行事,稍有不慎,非骂即打,实在是天无晴日,地无平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然而,风寒吹劲草,路遥练马力。苦难,对于弱者是失败的理由,对于强者则是进步的台阶。正是童年和少年的历经磨难,恰恰造就了王老豁朗大气的胸怀和坚毅韧强的品质,为他以后走好人生路迈向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全城俯瞰)</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街景)</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城郊农庄)</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旧城的驼运社)</p> <p class="ql-block"> (2).兵荒马乱</p><p class="ql-block"> 1947年冬,傅作义的军队四处抓丁,径直把王老从呼和浩特抓到河北张家口,成了守军司令孙兰峰手下的一名兵卒。张家口曾是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西接绥远,东临平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6年10月被傅作义集团占领。内战已开打两年,王老真是脱离了狼口又跳进了虎群,这下直接面临炮火硝烟的生死考验。虽说不用再看东家的脸色吃饭了,但作为新兵“蛋子”,王老还不得不面对兵痞的欺凌,以及班排长的敲诈勒索。“活下去”是支撑他的唯一信念,王老只能在屈辱中隐忍磨砺。他天天听到的是“戡乱剿匪”的“胜利”消息,天天看到的是强抓强抢侵扰民众的土匪行径,感到茫然无措疑窦丛生,只好得过且过浑浑沌沌地消磨时光。</p><p class="ql-block"> 好在时间不长,1948年12月上旬,按照毛主席制定的“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平津战役前期作战方针,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将“国军”孙兰峰部死死地包围在张家口地区。待东北野战军四纵悄悄西进,使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又于12月22日在新保安一举歼灭了敌王牌主力35军,其军长号称“猛张飞”的傅作义爱将郭景云自毙身亡,张家口守敌士气日益低落,惶惶不可终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杨成武司令员率第三兵团、东北四纵、北岳军区和晋绥八纵等部共10万余人,于12月24日对张家口守放一举发起总攻,敌酋孙兰峰率少部骑兵仓惶出逃,余部5.4万余人如没头苍蝇瞎撞乱跑,悉数全歼。王老回忆说,当时连长说孙司令都跑了,大家自个突围吧。他也没啥想法,是死是活就跟着大家乱跑,跑东跑西,还没顾上放一枪,拥挤得跑不动了,抬头一看,不足一公里宽十公里长的鸟拉哈达山沟上面,全都架满了解放军的钢炮和轻重机枪。还打啥呢,全都乖乖地放下枪高高举起了双手。第一次和解放军面对面,王老心里不由得紧张一番。</p><p class="ql-block"> 孰料,解放军来了一位大官大声说,国军弟兄们别害怕,我们也知道你们是穷苦人出身,不愿为蒋介石卖命打内战。现在张家口解放了,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下面还要打天津打北平,愿意参加解放军的,我们欢迎,往左边站;愿意回家的,我们不阻拦,每人发两块银元当路费,往右边站!王老一听,顿时轻松了许多,一想回到老家,没地没房没牛没羊,干脆跟着解放军打老蒋才有奔头,马上站到了左边。一同被抓丁的呼和浩特两个同乡,却站在右边要回老家。临别时,专门找到王老说,彪子,你可想好了,我们要回家了,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王老笑了笑说,你们回老家吧,以后我命大,说不定会回老家再见面的。从此,呼和浩特的某位地主少了一个会干活的“工具”,“国军”队伍里少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炮灰”,王老以“解放战士”的身份,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参加攻打张家口的某部在集宁车站集结)</p> <p class="ql-block">(我军进攻张家口城池)</p> <p class="ql-block">(攻入张家口城后我军乘胜追击)</p> <p class="ql-block">(被围困在乌拉哈达山谷的敌军,此役敌军战损比为55:1)</p> <p class="ql-block">(3).脱胎换骨</p><p class="ql-block"> 各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轨迹不可复制。有人少年得志,老来穷困潦倒,先甜后苦;有人少年磨难,老来幸福满堂,先苦后甜。王老当属后者。毋庸置疑,张家口是王老的再生之地,是恓惶与幸福的分水岭。能在张家口之役,成为名将杨勇司令员属下的一名解放军战士,的确是王老人生之大幸。</p><p class="ql-block"> 杨勇将军长征时率部飞夺泸定桥、抗战时黄土岭战役击毙倭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以及张家口战役等战果累累,载入史册,美誉鹊起。平津战役结束后,1949年4月下旬,杨勇司令员又率三兵团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此时的太原守敌凭借城墙坚固的兵力优势,困兽犹斗死撑了半年时间。按照分工三兵团负责北城进攻,这时的王老已成为战斗小组长,看着旁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一股塞北大汉的血性充满全身,带着两个战友,冒着枪林弹雨,不顾个人死活,猛打猛冲,巧妙迂回,随大部队一起攻破了太原城北门,打开了胜利通道。是役长达半年之久,歼灭太原守敌13万余众,我军也付出了4.5万伤亡的惨重代价。或许是吉星拱照,王老的战斗小组竟然完整无损,这只能说是运气好。</p><p class="ql-block"> 太原战役结束后,三兵团又重新折返京津地区,改编为二十兵团,下辖66、67、68三个军近14万之众。由于党中央已经确定北平作为开国首都,在其他野战军秣兵厉马向全国大进军的同时,而二十兵团因有晋察冀军区的人马根基,熟悉地形气候,故全部留守京津要地,成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御林军”。王老当年身高超过一米八,搏斗技能过人,且帅气威武,遂被选入68军军直警卫营。前几年给地主放牛羊的小奴隶,忽然成了英气光鲜的警卫员,这不啻是王老的“脱胎换骨”和“人生再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的杨勇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我军突破太原城防外围)</p> <p class="ql-block">(我军攻上太原城垣)</p> <p class="ql-block">(拆毁太原碉堡工事)</p> <p class="ql-block">(开国上将“三杨”将军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4).赴朝参战</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从1950年10月19日起,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为止,志愿军先后有27个军入朝作战,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了135万余人。作为“御林军”的二十兵团当仁不让的先后赴朝作战,所辖66军随十三兵团第一批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至1951年4月10日回国。而67、68军则于1951年6月下旬入朝,1955年才回国。这两个军虽然入朝较晚,但参战较多,是1951年夏秋防御战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战的中坚力量,也是1953年夏季反击战(包括金城战役)的主力军,对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发挥了重大作用。67军的亮点是,入朝初战三天即歼灭美军1.7万余人,创下了志愿军日均杀敌的最高纪录,一战名扬世界。而68军的亮点是,在金城战役中,采取“穿插斩首”战术,由侦察英雄杨育才带领精锐骨干一举歼灭李承晚的首都师“白虎团”团部,取得金城战役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朝鲜战争我方的最后一击。</p><p class="ql-block"> 与前方爬冰卧雪浴血搏杀的战友们相比,王老作为68军军直警卫营的一员,实在幸运多了。自从入朝初期“志司”指挥部遭遇美机轰炸,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入朝仅34天即壮烈牺牲之后,引起了彭德怀司令员对高级指挥部安全保卫的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各军指挥部的防空、灵活转移以及加强安全保卫。王老所在的68军军直警卫营,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人数近500,担负着军直机关的安全警戒。当时,68军时任军长陈坊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林、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堤。这几位军首长,在1955年第一次授銜时均成为开国少将。在三年多的入朝作战中,68军沿着朝鲜半岛转了一个圈,先后参加了北汉江至文登里一线的防御作战,后在东海岸布防反美军登陆,最后参加金城反击战,共歼敌近7.5万,其中美军1.04万。1954年9月,又转至永柔隶川一带担负防空作战。在此期间,王老的所在排一直负责押管战俘任务,远离前线炮火,相对比较轻松。据王老回忆讲,由于多担负防御作战,军部指挥机关主要危险是防止美机空袭轰炸。庆幸的是,好多次都是军部转移的次日,原驻址遭到了美机的狂轰滥炸,仅有零星人员伤亡。押管的战俘主要是美国鬼子,还有一些主动向志愿军投降的***士兵,最多时有30多个俘虏。经一段审讯看管后,这些战俘陆续相继被送到“志司”集中看管。最初看管战俘比较紧张上心,可是从前线抓获的美军俘虏,基本都不愿意打仗,当了志愿军俘虏受优待,有吃有喝,三餐一睡,远离战火,没有生命危险,自然没有反抗逃跑的心思,从而也大大减少了看管的难度。而被俘虏的***士兵,之所以甘愿投降志愿军,是因为朝鲜人民军会取他们的性命,所以对志愿军的审训积极配合,有啥说啥,争取有立功表现,盼望宽大处理保住小命。当然,虽说看管战俘危险性较小,但立功受奖的机率也随之降低,同时又是战争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拥有,不可或缺。能抱着“保家卫国”“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坚强决心,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本身就表现了中华好男儿不怕列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8军某部在阵地上)</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某部向美军发起猛攻)</p> <p class="ql-block">(奇袭“白虎团”杨育才侦察分队获奖合影)</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p> <p class="ql-block">(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p> <p class="ql-block">(王老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合影,后排左起第三拉二胡者为王老)</p> <p class="ql-block">(68军长开国少将陈坊仁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 (5).军校学习</p><p class="ql-block"> 68军是于1955年9月份奉命回国的,而在半年多前的2月中旬,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王老。原来朝鲜半岛局势一俟稳定,国内百废待兴,亟须大批骨干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前布局,给全党全军发出了“培养二十万工农干部”的伟大号召。也许是近山近水的缘故,连续几年一直在军直警卫营的王老,有一天刚刚下岗回到班里,忽然接到连部通知,让他准备行囊,让他提前回国参加昆明步校学习,这无疑是对王老南征北战忠诚勇敢的一个嘉奖。临行之前,王老还和几位要好的战友照了一张分别留念照。这张珍贵的照片,从朝鲜带到西双版纳,至今已67个年头了。</p><p class="ql-block"> 生在内蒙古大草原,在张家口获得新生,又连续三年转战在高纬度的冰天雪地,乍到了四季如春百花争艳的昆明春城,王老眼前一亮,恍若来到了人间天堂,浑身有说不出的兴奋和力量。但他自幼没有上过学,文化基础一片空白,只能先进昆明步校文化分校学习文化。在位于昆明城北校场的三分校里,王老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写“*****”、“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好”等发自内心也是当年最时兴的几个大字,最后学会了两千多字,能轻松自如的看报纸读文件了。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王老顺利通过了文化补习这一关,这才正式转入昆明步校学习。当然,此时的昆明步校对于王老这批文化基础薄、军事技能强的志愿军学员的培训,其目标是西南边陲的稳定与发展,重在党的路线政策教育,军事培训次之。</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王老从昆明步校毕业。在毕业典礼上,王老和他的同学们得知,他们这个学员队全部分配到西双版纳勐养农场,任务有三: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一听到这个决定,有的同学很不乐意,觉得朝鲜战场打了几年,又在昆明步校学了三年,现在却被派往偏远的蛮荒之地开荒种田,实在是赏不抵功、大材小用。但王老却认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是人民军队给了自己新的生命,党叫打东就打东,党叫打西就打西,没啥价钱可讲的,去勐养就去勐养!于是,王老就和其他147名学员一起,摘下徽章,交出佩枪,扛起红旗,背上背包,坐上大篷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道,向着昆明西南的重重大山,向着神秘的热带雨林,出发!出发!进军!进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老从朝鲜归国前与战友分别合影,前排左一为王老)</p> <p class="ql-block">(王老与昆明步校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老与昆明步校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昆明步校毕业证书封面)</p> <p class="ql-block">(王老昆明步校戒装照)</p> <p class="ql-block">(6).扎根边陲</p><p class="ql-block"> “小勐养”,傣语意为“鸳鸯生活的坝子”,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有几十平方公里的开阔之地,距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16公里,是西双版纳的北大门,历史上曾有一段作为傣王首府的荣耀,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由清一色的转业军人,驻扎此地组建勐养国营农场,无疑具有屯垦戍边维护西南边陲稳定的重大战略意义。在此,不能不简述一下西双版纳的含义,傣语“西双”意为“十二”,“版纳”意为“缴纳赋税”,合到一起为“十二块缴纳赋税的地方”,西双版纳傣王朝从1180年开立至1949年结束,已经41位傣王统治存续769年之久。建国以后,西双版纳实行傣族自治,因而傣族同胞心目中,州长实际是傣家传统意义上的“傣王”。</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许多人对小勐养还很陌生,但经历了2021年4月到9月的15头野象“北漂”的新闻事件,就会接触到了“小勐养”这个地名。原因很简单,由于族群扩大,原来的栖息地食物不足,一个大象家庭的“家长”突发异想: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干脆带上全家“闯关东”走远方。随之率领全家14头老少,从小勐养的野象谷出发,大摇大摆,翻山涉水,一路往北,观光游览。“大象搬家!袭扰昆明!”谁也无法预料象群一旦进入昆明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下可忙坏了昆明以南各州县,面对这些大象宝贝,既要一路设防,又要供给食物水果营养,还不能与其发生冲突对抗,只能无可奈何地任其恣意妄为。好在这个大象家庭识趣,在北边转悠了5个月后,觉得“千好万好还是故乡最好”,遂又迷途知返,重新回了牠们所熟悉的小勐养,这才让许多人大大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近200头亚洲象,至今还生活在小勐养,可见此地的绿色植被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倒回六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除过几个相距较远的傣家寨子外,小勐养的绝大部分还是原始蛮荒的处女地,默默地等待人类的开发。来到小勐养的第一天,王老和他的战友们都被眼前的荒凉惊呆了,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疯长的藤蔓四处延伸,荒草长得比人还高。而他们每人只带了一床被子,手里的枪已被换成了砍刀。第一天的任务是,用砍刀砍来4根木杈1根樑,再搙几捆荒草编成雨帘,给自己搭架一个小窝棚,有个歇脚睡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据王老讲,组建勐养农场的初期,上级没有规定上缴的粮食任务,生存成了第一要务,百十号人要吃喝拉撒睡,就得“先治窝,后治坡”。勘察地形,寻块平地,清除杂草,盖些简易的茅草屋,然后再定些生产计划,开荒种地。好在热带雨林,没有春夏秋冬,只有雨季和旱季,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只要能开出地,就能随时种上庄稼。缺粮的时候,王老他们只能赶上牛车,到小勐养以北几十公里开外的大渡岗、关坪一带征粮度日。最初几年,野生动物较多,经常会遇到大象、野猪、马鹿、猴群、草豹、毒蛇等野物,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于是,场部专门成立了打猎队,主动出击,四处围猎。当然不能与大象正面交手,只能远远吓唬。久而久之,才出现了“人进兽退”的局面,人身安全有了保障。创业初期,开垦出的地多种些稻谷和苞谷,先解决吃饭问题。农场多年都是食堂制,集体就餐。后来地多了,人多了,又成立了蔬菜大队,专门给大家伙种植蔬菜。到九十年代以后,才陆续停办集体食堂,各家有了自家的锅灶。从五十年代后期引进种植橡胶之后,按照国家计划,种植橡胶成了主要产业,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贡献了大量的天然橡胶。</p><p class="ql-block"> 在勐养农场的发展中,王老属于第一代屯垦人,1961年来了一批湖南醴陵、祁东籍支边人员,“文革”中期来了北京、上海、昆明、重庆一大批知识青年,1971年又从部队转业了一批军人。1977年以后“知青”陆续返城后,又从云南墨江、四川贵州等地补充了一部分人员。数十年风雨兼程,几代人辛勤耕耘。当下,勐养农场已拥有职工六千余人,胶园两万五千多亩,另有茶园水果园等数千亩,成为西双版纳十大国有农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1958年建场,到1986年离休,王老把自己最宝贵的人生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小勐养这块热士。在这整整28个雨季和旱季的轮回中,与王老同行的另外147人,有的在建场初期就脱队了,有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回乡不干了。而王老从开垦队员一步步干起,当小组长,当管理员,当生产队副队长,当勐养法庭副庭长,任凭组织调来调去,不讲价钱,不提条件,“愿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充分表现了第一代屯垦戍边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情操。如今,63个年头的历史云烟掠过,烈火铄金,大浪淘沙,当初从昆明步校同来的140名学员,早已飞向四面八方,只有王老和另外7位战友,如同八棵绿荫参天的古老榕树,把生命之根已深深地扎入了小勐养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5头大象离开野象谷“北漂”)</p> <p class="ql-block">(一头大象脱群独游,后自行返回小勐养)</p> <p class="ql-block">(“北漂”象群逼近昆明)</p> <p class="ql-block">(勐养农场召开年度生产动员大会)</p> <p class="ql-block">(勐养农场试种引进经济作物,站立者为华侨技术员)</p> <p class="ql-block">(勐养农场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检查工作)</p> <p class="ql-block">(勐养农场扎实做好非洲“猪瘟”防范)</p> <p class="ql-block"> (7).乐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按照国家屯垦戍边的政策,1986年王老从勐养农场法庭副庭长的岗位离职休养,时年55周岁,行政21级,离休工资每月88元。与1948年一同入伍的许多战友相比,王老的职级不高,工资不高,一些人侃笑王老“太老实”“没本事”。王老总是说,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英雄的相比,自己是浴血重生幸运多了,没有啥职级高低工资多少可要求。从战场活过来的人,要用良心对得起死去的战友,自己只能用努力工作和辛勤汗水,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王老虽然离休在家,心里却惦记着农场的发展和建设。离休之后,王老先后担任了勐养农场离退休党支部、老年体育协会、少年辅导员等公益职务,认真组织离退休党员参加政治学习,过好组织生活,及时收缴党费;经常带领离退休人员,开展门球、摄影、象棋等文体娱乐活动;还时不时地在“清明节”、“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给勐养农场的小学生讲革命故事,传播红色基因,培养祖国未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满腔热情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成了勐养农场机关社区人人都熟悉的“老模范”“大红花”。</p><p class="ql-block"> 1961年,王老返回呼和浩特,找到了分别14年的母亲,又结识了母亲改嫁后的兄弟姐妹,完成了找到母亲的多年夙愿,尽了一份游子的孝心。2009年,王老又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女,再次回到了阔别48年的呼和浩特探望亲朋。忽然有一天在一个集贸市场的旮瘩里,王老遇到了1948年张家口战役分别的同乡胡德生老人,两人相识相认之后,抱头大哭了一场,惹来行人纷纷驻足围观,唏嘘不已。两位曾被一同抓丁的毛头小伙,战场分别61年之后,重逢之时已是耄耋之年,哪能不痛感白驹过隙时间如水人世沧桑呢!通过一阵交谈,方知胡德生老人从张家口被俘返回家乡后,日子过得曲折坎坷。被国民党抓丁的往事,成了他一辈子的噩梦,他真悔恨未能同王老一同参加人民解放军行列,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乱麻之中。相比之下,王老虽然谈不上衣锦还乡光耀门庭,但亦是幸福满堂功德圆满了。人生是单行程,没有回头路,没有“后悔”和“如果”。一步走错,遗憾终身。回首往事,当年張家口战役之后的“靠左站”或者“靠右站”,决定了两位同乡的不同人生之路。王老动情地讲到,是解放军改娈了我的人生之路,是毛主席共产党给了我的新生活,这是我这辈子的福份!</p><p class="ql-block"> 时光轮回,春华秋实。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些曾经为共和国奠基和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兵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不断增加了对参战老兵的褒奖和生活侍遇。王老陆续获得了今生今世最珍贵的三枚纪念章,即:“抗美援朝归国6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能获此三大殊荣,无疑是王老平凡人生的三座丰碑!同时,王老的离休工资和津贴也逐年提高,已数十倍于离休之初的工资数额。唯一惋惜地是,与王老相懦以沫30余年的老伴,在20多前就因病离开人间。如今,王老住在勐养农场机关生活区的一个独家小院里,和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心疼的孙女虽已成家,仍隔三岔五地回家团聚。而王老仍保持着戎马生涯的良好习惯,每天按时起床洗漱,整理床铺,吃饭自己盛舀,饭后自己洗碗,外出散步锻炼,定时观看央视新闻和“今日关注”,偶尔还会拉一会“二胡”,过着恬静而幸福的晚年生活。王老的精气神,赢得了众多邻里亲朋的夸赞!</p><p class="ql-block"> 自从离休步入夕阳之旅后,王老一直坚持平淡生活,不事張扬过寿。每逢诞辰之日,总是儿子儿媳忙着张罗,邀请一些亲友在家里吃顿饭热闹热闹。我有幸赶上了王老今年的家宴,不避浅陋,匆就两段,附录于后,权作对王老的美好祝愿和本文收笔:</p><p class="ql-block">《恭贺王老九秩大寿》</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是故乡,</p><p class="ql-block">自幼丧父受恓惶。</p><p class="ql-block">少年抓丁上战场,</p><p class="ql-block">庆幸张北获解放。</p><p class="ql-block">忠心赤胆跟党走,</p><p class="ql-block">两场战争获勋章。</p><p class="ql-block">屯垦戍边六十载,</p><p class="ql-block">传奇旅程著荣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曾记太原战疆场,</p><p class="ql-block">又忆横跨鸭绿江。</p><p class="ql-block">浴血十年从军行,</p><p class="ql-block">芳华甲子献勐养。</p><p class="ql-block">云烟苍茫八千里,↖</p><p class="ql-block">九秩春秋酒一觞。</p><p class="ql-block">阖家举杯祝寿星,</p><p class="ql-block">龙鹤松菊福满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老现居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王老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王老在朝鲜战场使用的联络哨)</p> <p class="ql-block">(王老在朝鲜战场使用过的搪瓷缸)</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除王老提供或拍自实物外,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声明,即予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