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绍兴县,自从改称柯桥区后,在地理概念上,一下子给人以失去方位之感,就像高铁上虞北站改称绍兴东站后,不少人去绍兴或上虞(区),不知道该从哪个车站下(还有一个叫绍兴北站),有点儿不知所措。柯桥原本只是绍兴县所辖的一个镇,绍兴县府从绍兴市区(越城区)迁移至柯桥镇后,柯桥就超越了乡镇的范畴,承担起“光复”绍兴县的使命,与“史不绝书”的绍兴相比,柯桥需要时间的累积。</p><p class="ql-block"> 城乡一体化,并不一定要以城市为标准,千篇一律地来个乡村城市化。</p><p class="ql-block"> 我不对改名妄加评论,因为,改与不改,各有各的的理由,孰对孰错,谁也说服不了谁。再说了,在历史长河中,绍兴县的名称和区域范围本身也是在撤分并合中不断变化的,比如与我老家相邻的嵊州三界镇,曾经就归绍兴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柯桥区由绍兴县演变而来,因此,柯桥区自然继承了绍兴的历史。这么一继承,柯桥就可理直气壮地宣称,柯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汉时置会稽郡,唐代时改称越州,至宋代赵构升行在越州为都城,设绍兴府。我对柯桥的历史仅略知皮毛,印象深刻的有鉴湖、浙东运河古纤道、兰亭、安昌古镇、柯岩等,当然,在我心灵深处,还珍藏着那条随时可以流淌出唐诗宋词,如今却很少被人提及的江溪——若耶溪。</p><p class="ql-block"> 柯桥南为会稽山,北是地道的江南水乡、桥乡,据说还被人冠以“东方威尼斯”的“美”称,而我对这一“美”称很不认同。干嘛呀,咱绍兴的历史、文化哪一点比威尼斯浅薄,哪一处水网不能与威尼斯相提并论,相反,绍兴水系更有自然的美。以一个外国城市的风光来装点自己的门面,不是谦逊,是一种不自信,何苦来哉。就凭西方人的德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家威尼斯绝不会把自己比作“西方的绍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的柯桥,不仅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而且经济发达,百姓富庶,“中国轻纺城”的每一次举动,就会引来世界纺织品行业的嬉笑怒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柯桥也是著名的酒乡。凡是世居的绍兴人,大多有喝黄酒的习惯,<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黄酒用鉴湖水酿制才最地道</span>。柯桥有幸,拥有鉴湖,拥有这份骄傲。在白酒尚未全面冲击、葡萄酒尚未流行的年代,琥珀色的黄酒一直是绍兴人最钟爱的,待客或劳作之后的解乏,都离不开它。应该说,与白酒、红酒的百搭性相比,黄酒的地域特色更明显些。唯有绍兴,一碗热黄酒,就着一碟茴香豆、一块香酥鱼甚至一块霉豆腐啥的,才能喝出黄酒的韵味来,才能品出绍兴的风韵来。在绍兴,人们在闲暇时,在忙碌一天后,独自一人或三两人随意地蹲着或坐在河边的小板凳上,懒散地端起酒碗,咪一口黄酒,吮一颗茴香豆,望着夕阳下摇曳的乌篷船,说着吴侬软语,听着绍兴莲花落,聊着已重复无数遍的徐文长的奇闻趣事,这便是绍兴人惬意的人生了。曾几何时,这样的画面,在绍兴是神一样的存在,无论城市、乡村,山区、水乡,还是穷人、富豪,官宦、庶民,都是一样的做派。当初,孔乙己为了讨一口酒,不就每天去咸亨酒店的曲尺柜台赊账,来几句“多乎哉不多也”“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感叹吗? 如今,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景观分化且已经不常见了。黄酒及黄酒文化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柯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一个初冬的傍晚,忙碌完事情后,和朋友一道漫步新近复古的柯桥古镇景区。景区应该是浙东运河柯桥段的一部分,水道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石拱桥,青石板,青砖黛瓦白墙,是江南水乡的必配,这儿也没有另类。沿着青石板路走到核心区,只见三座圆形石拱桥串在一起,在枕水人家灯笼的映照下,像三个圆圆的月亮,也像三只炸好的萝卜丝饼,一下子把水乡的景致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漫步景区,不品尝下绍兴食品的酱、霉、臭特色风味美食,那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在老街上买了一碟油炸臭豆腐,边看华灯初上的水乡风情,边品绍兴美食的”臭的芳香”,在漫步中感受绍兴独特的韵味,这也算是惬意的人生片刻了。心满意足之余, 顺便还用手机拍了几张夜色笼罩下的柯桥古镇。发现,真的是美的。</p><p class="ql-block"> 漫步柯桥古镇,悠哉复悠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