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报喜献三瑞——逛走福清

飞鸿踏泥

<p class="ql-block">辛丑年立冬 逢周日 与先生又启#恣意逛走 遇见世界#之路 打卡平时不常走的福清角落 相对在山区的一都、东张、南岭。</p> <p class="ql-block">从大樟溪汇入乌龙江的南屿 逆溪而上 过闽侯双龙村 先生指着左手边的“地球村”训练基地说 两儿小时都在这军训过 顿觉得很亲切。世界何其大 千千万万中 能够遇见就是幸会;世界又何其小 曾经的遇见会有机会再相见 回忆与相见汇聚交叠 共振出跌宕;而每次的遇见又聚集成一层层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过双龙不久 就进入永泰地界;再前行几分钟 驶过横跨大樟溪的石桥 很快就进入福清地界——一都镇</p> <p class="ql-block">进入一都 我们直接导航东关寨。东关寨独立在东山村外一公里处 隔溪而建。远远的 笔架峰南边 松树、枇杷树间簇拥着一座背东面西的四方形堡寨,依山势而建,七层递升。围墙上的屋檐重重叠叠,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走近观,寨墙基座和墙体下部均用花岗岩石块砌就。石墙厚约2米;高度依地势而定,最高处达七八米。墙体上部为土墙,高约3米;内为土筑哨廊,宽两米多,可供跑马巡逻。哨廊外墙有众多小孔,是当时供瞭望射击用的“枪眼”。寨前台地是一个宽大的平台,以岩石为边为阶,自南向北拾阶而上,折东便进入寨门。</p> <p class="ql-block">寨房为土木结构,分为三进,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两层,寨的中心点在第二进,有左右披榭、回廊,堂前的游廊两端设门左右别院,并通向南、北的侧寨门。这里是全寨集中活动的地方,寨内婚丧庆典仪式,大都在此举行。楼院紧随在二进之后,独成院落,楼上后廊与寨墙间也设有廊道、了望孔。</span>寨内房屋分若干小单元,<span style="font-size:18px;">寨内共99间,前门有走廊及美人靠,后门都通往土筑哨廊。东西一排房间</span>以防火墙和火道隔离,前后各进之间也隔以高墙。从乾隆元年1736年东关寨始建至今二百多年间,何氏子孙在这里繁衍至第 13 代,人口最多时达 300多人,目前尚居十几人。</p> <p class="ql-block">东关寨是一座典型的家庭聚居式的山区古民居。寨内成员聚居场所规制严谨,主从有序,寨内家族人口又能以家庭为单位分住各个小区(或曰单元),日常生活以互不干扰。同时,小区之间设有通道,又有上下廊道环贯全寨,便于生活照应和防火防匪。寨内尚有泉井一口,大旱不竭。</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口井 这条堡外流进的水道 促成了东关寨做为堡垒的重大功能。堡内屯粮加上这供水 可坚守3个月。据说早年劫匪曾围困此寨 63 天,最终败兴而去。1935 年,罗汉里革命根据地 80 多位游击队员被困寨中。国民党一个营的正规军和省保安团一个连的兵力包围此寨并抢占寨后山头,不断地向寨内开火,但最后也是灰溜溜地退走。</p> <p class="ql-block">离东关寨东北深山里半里之遥还有一座东关旧寨,四合院落型的堡寨,应该是东关寨建筑早期的蓝本。两座建筑,均为何氏先祖为防匪盗而联合筹资兴建。</p> <p class="ql-block">旧寨主座居中,两侧各有住房相峙对列,房屋之外绕之短垣。北边有一棵三百多年的荔枝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p> <p class="ql-block">一些柱础及木雕</p> <p class="ql-block">旧寨现在在改造成民宿。工人们做饭的袅袅炊烟和埕外放哨的鸭鹅<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闲置已久的古堡增添许多烟火气。</span></p> <p class="ql-block">看着地图上两寨之间只有300米距离,我们没有听从守卫大哥的建议车行抵达。上气不接下气跋涉在弯弯绕绕的山路时 想起几个大哥的笑言:还是后生仔 有力气啊 不禁莞尔</p> <p class="ql-block">出门左绕 终于还是被我们找到了两堡之间的盘山步道。这样上山就容易多了。</p> <p class="ql-block">山道回望东关寨 较佳视角</p> <p class="ql-block">一都镇地处山区 气候特点显著 雾多昼夜温差大 适合水果生产 其中“融都枇杷”果大、色艳、肉厚、汁多、味美”享誉国内外; 此时正是枇杷盛花时节,蜂蝶嗡嗡绕绕。</p><p class="ql-block">看着彩蝶绕膝飞舞 翅膀极速的扇动 在静谧中仿佛都能听到那“扑扑”的微风声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都这里的蝴蝶色彩特别丰富:</span>蓝紫色的 粉嫩粉嫩的、嫩黄嫩黄的、雪白底带花斑的…追逐了好一阵 只有一只停下舞步 让我留了影。</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东张寻得美食 </p> <p class="ql-block">先生小时候的味道。落肚后 他特别满足的一叹。</p> <p class="ql-block">途径东张水库 来几张。</p><p class="ql-block">往山下望 远远看见脚下库区移出的民居村落 才一下子觉出我们是在山上 沿大樟溪而上 不知觉已爬升了一段好高的海拔</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 南岭草场。</p> <p class="ql-block">途径福清湾</p> <p class="ql-block">这天立冬 冬季来临 北京、天津港等七八个北方城市迎来了约定的初雪 而我在南方的高山草场 看绿草青青</p> <p class="ql-block">南岭下山 路过小山村 似海岛的石头建筑房。转悠时 遇一热情的当地农妇 正牵着欢哒吃草一天的小羊回圈。跟我们介绍:村里人都迁出了,在镇里、福清买房,搬走了。现在村子修缮做旅游项目。她的房子暂且晚上圈养。还让我们去路对面大山村看三进77间房的食草厝。</p> <p class="ql-block">食草厝建于嘉庆年间,用时18年,由13个厝组成、尚保存完整的寨堡式民居。由一人在一个时代完成。相传,清嘉庆年间,食菜厝的主人陈传松与妻子从城头镇投靠娘家来到大山村定居。苦于家境苦寒,陈传松携妻前往石竹山祈梦,仙翁指点,“要想富,换肠肚。”陈传松父亲因食蛏饼被坚壳卡住喉咙而去世,留下“食素不食荤”的遗训。于是,陈传松一家改吃素,也就是福清方言的“食菜”。某日,妻子发现灶台坍塌,他从坍塌的缝隙中发现灶台底下藏有3缸白银。此后,陈传松便用这些白银起厝置田,为后人留下了这座占地4500㎡的食菜厝。食菜厝也由厝名逐渐沿用成为地名,直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东关寨、食草厝参观后留下的疑问:都是周围唯一的寨堡式结构,建设的原始初衷没有了解到。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外地投靠亲戚落脚当地后所建,传说中建设的资金来源都是善念善意后挖到白银。</p><p class="ql-block">因建筑体量庞大 都没有找到最佳的拍摄视角 网上下载照片补充了解。</p><p class="ql-block">2、海拔在山上的小山村,为什么房子形制与周围不同,却似平潭岛、泉州海边…这样的海岛石头房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东关新寨全景(网载)</p> <p class="ql-block">东关旧寨全景(网载)</p> <p class="ql-block">食草厝全景(网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