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石的美篇

水中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 院 生 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邹志坚 诵读/水中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父母亲都是当地县医院的医生,我的孩童学生时代一直是在医院大院度过的。医院大院虽然没有权贵光环的庇荫,但却生活的很有人间烟火气。大院,很像一个大四合院,四面相向建有当年还算比较现代的职工宿舍,中间有一块很大的平地,长有很粗的大树,房子之间有十字形的道路相连接,两旁种有低矮的灌木植物,当时这样的院子还是很有格调的。职工宿舍都是平房,应该是苏联式的,一栋平房约有上十间房子,带有外走廊,每间面积大约十多平米,每个职工可以分到这样一间房。家里如果三代同堂,也可以分得两间房,另外还专门设有统一的保姆住房,只有靠两头的房子面积大一些,那就得看资历才能分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当年住的那栋房子,靠南头的大房子住着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院长一家,我们家庭祖孙三代同堂,加之父母都是解放初期从学校分配到医院工作,资历较其他年轻人老,靠北头那间大房子就分给了我们家,这在当年算是很好的待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职工宿舍都是统间,没有隔断,更没有功能分区,各家根据家庭成员情况,用篾席将房子分隔,再在篾席上,用米汤糊上过期的报纸加以装饰,这样将父母、老人、孩子居住分隔开来。家庭的陈设,除了睡觉的床和一张书桌、一个饭桌、几把木制座椅,再也没有别的家具,电灯和手电筒就是当年最奢侈的电器。职工宿舍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无论是下雨飘雪,还是炎热酷暑,方便问题都要到百米外的公共厕所去解决。夜晚上厕所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因为医院经常会有病人死亡,设有停尸间,这是医院大院孩子们心上的一个阴影。而到公共厕所要经过一片桃园,在昏暗的路灯光影中,很似阴森,小孩子都怕晚上上厕所遇到“鬼”。为防起夜,便盆是当年每家必备的生活用品。医生的收入在当年也是算高的,我们兄弟姐妹四个,还有爷爷奶奶两个老人一起生活,只有父母亲工作,两人工资收入加起来近百元,这在当年就是较为可观的收入了,加之物价水平不高,养活一家老小可以过日子。父母每月发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事务室去购买饭菜票,因为家大口阔,有时一个月不到饭菜票就吃完了,只好到左邻右舍借饭菜票救急,待下月发工资买了饭菜票再还给人家。这样的事情,在当年人口多的家庭常有发生,大家都习以为常,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大院虽然有职工食堂,但每家每户还是习惯自己开火做菜,以调剂口味和增加必要的营养。没有厨房,大家就在门外走廊上支起锅灶炒菜。家里有老人的,除了早上在食堂买早点,中晚两顿都要自己做菜,而晚上一顿,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自家做上几个可口的菜。这也是大院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四处飘散着油烟的香味,不时可以听到锅盆碗瓢撞击的声音,仿佛就是一首大院生活的交响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到夏天的傍晚,当太阳慢慢沉入西边,空旷的院子里没有了烈日的照射,各家的大小孩子就开始忙碌起来。家中年长的哥哥、姐姐自觉的提上水桶、暖瓶去开水房打开水、热水,弟弟、妹妹则端上饭盆到厨房端饭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降温,孩子们会提上几桶凉水,将自家门前的地坪泼湿,以散发热气。然后,在室外的地坪上放上竹制的凉床、拖椅,摆好餐桌,端上简单但丰盛的晚餐。说简单是没有大肉大鱼,说丰盛是各种蔬菜应有尽有,清炒空心菜、虎皮青椒、大白菜、茄子、豇豆、蔊菜等摆满一桌。待大人下班回来,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开始晚餐。家人们有的吃干饭、有的喝稀饭,为了保证喝稀饭后晚上不饥饿,一般都要炒上一碗蕖水胡豆,即将胡豆炒个半熟,趁着热锅放水将胡豆煮熟,再用油、葱姜蒜烹饪,这样炒制的胡豆香咸可口,既能下饭又能充饥。一个院子几十户人家,每家一个圈子,相邻的会互相说着家常话,孩子们也会端着饭碗这家跑跑,那家看看,遇到别人家有好吃的,大人们就会夹上好菜送到孩子们碗里,大院的这种和谐氛围一直这样延续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完饭,大一点的孩子帮着大人收拾碗筷,小一点的孩子则爬上竹板、凉床、凉席、躺椅纳凉。夜幕降临,晴朗的夜空,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尽管暑热阵阵,但却阻挡不住孩子们玩耍的兴致。有的躺在凉床上,听老人讲着诸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狼外婆”等寓言故事;有的孩子们则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宁静的夜空下,成了孩子们自由玩耍的童话般世界,这样的活动一直要到夜晚十一二点,才开始慢慢安静下来。除非下雨,大家基本都是在外面露宿到天亮。在没有电扇、空调的时代,每每一阵夜风吹来,会觉得那是多么的享受啊!到了年底,进入腊月后,家里就要开始准备年货,即使再困难的家庭,也总要准备一个猪坐墩子(即猪屁股)、几个腊蹄子、几节香肠,家庭条件好一点,还会腌制猪肚子、猪肝、口条等腊货。在南方腊月二十四是过小年,家里都会开始油炸豌豆、豆腐圆子、翻茬(一种自己在家里做成的面点食品),有门路的还会弄一点花生米回来油炸后保存,以备春节期间招待客人下酒,那就是很奢侈的了。按照民间“七不炒,八不闹”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七之前,所有需要炒好的过年物质都要完成,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用沙炒胡豆,炒包谷泡,苕筋粿,那真是热闹的炒翻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前夕,家庭主妇都要上街采购物质,“荤”到鱼肉,“素”到青菜,“看”到春联,“响”到鞭炮,“穿”到新衣,“戴”到棉帽,“大”到团年饭,“小”到水果糖,都得一样样操心置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每到这个时节,大院生活的孩子,最盼望参加的一个活动,就是父母单位组办的“会餐”,这也是一年中大人小孩最开心的时候。会餐前必定要杀猪,大院的孩子们会聚在杀猪的地方看热闹。随着阵阵尖叫声,肥猪被杀猪佬从猪圈生拉硬拽的拖出来,猪一边厉声尖叫,一边惊恐的拼命往后退,杀猪佬拼着吃奶的力气往前拉,好似拔河样的,一会猪猛往后跩几步,一会人拉着猪往前赶几步,几经来回,猪终于精疲力尽,被杀猪佬抬上了板凳。杀猪佬在助手的帮助下,挥刀直刺猪的颈动脉,随着刀进刀出,一股殷红的猪血顺刀喷涌而出,猪呼哧呼哧喘息,猪血不断从血管中涌出,直喷到地上的木盆中。盆中早就放好了食盐、姜葱、花椒之类的佐料,猪血在盆中冷却后即为猪血花,打汤下锅非常可口。直到猪没有了气息,杀猪佬按照步骤吹气、刮毛、开膛、破肚,大卸八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杀猪结束后,要挑猪身上最好的腰面肉,招待杀猪佬吃饭喝酒。酒足饭饱后,杀猪佬会让徒儿担上杀猪的腰盆,自己则挑一块元宝肉挂在铁钎和铁钩上,急匆匆的赶往下一个杀猪点,腊月间是杀猪佬最忙的时候。这时食堂的大师傅则开始忙活做会餐的菜肴,食堂师傅分工明确,洗菜的、炒菜的、做饭的、烧火的。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蒸肉、扣肉、炒肉、肉糕、炒猪肝、炒腰花,红烧鱼、再配之其他的菜肴,一桌丰盛的宴席摆在了桌上。无论大人小孩,一桌八个人,一般都是每家或约上几家相好的家庭一起坐席享受会餐团聚之乐,也有与其他家庭将一桌菜肴平均分配,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最享受、最幸福的时刻也莫过如此了。这样的大院生活一直延续到一九七五年八月,我高中毕业下农村,从此,我从大院走向了社会的广阔天地。但大院生活积极向上、团结互助、邻里和谐的场景,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尽管现在的生活环境较之大院的生活不知优裕舒适多少,我却一直怀念那段大院平凡而美好的生活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邹志坚,1958年1月生,湖北宜都市陆城人,中共党员。1975年高中毕业下农村插队劳动锻炼,1977年10月后,曾先后在宜都市公安局、宜都市委、宜昌市委、宜昌市委政法委、宜昌市司法局、宜昌市农业局、宜昌市维稳办、宜昌市公安局工作。2018年1月退休。热爱文学,多有诗歌、散文见诸报刊网络平台。日前,创作的歌词《警察兄弟》在“理想照耀中国——湖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网络视听大赛”中获得“微视频”奖。《我的警察兄弟》《致青春不在的同学》《八百里清江美画廊》《处处见彩虹》等歌曲,受到听众喜爱。散文《高佬》《剃头匠王师傅》等着眼平民题材,寄情大众,文笔清新,亦深见功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