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有个水晶宫

汪洋卫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图中道路折角处,就是水晶宫葫芦底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父亲来到烟台,那时父亲住在单位的单身宿舍,那是位于东山西侧山脚下一个叫“水晶宫”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山是芝罘区境内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从东西走向的大南山系的岱王山处拐了个约九十度的弯,连绵大约一公里斜刺冲进芝罘湾,海拔高度也从两百米缓降到五十米左右的岿岱山,沿着山脊向北形成一系列骑线点,山脊两侧也随势缓降成若干阶梯状丘陵和沟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东山山脊向西海拔零点的位置大概是虹口路附近,而从虹口路开始向东延展的二马路便是一路大斜坡,一直翻越东山的一个较矮的山腰东口子,再向东便是芝罘之外的风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二马路的向东延伸的进程中,不仅需要上坡,还要填壑,记忆中,从虹口路到东口子有三条常年流水的较大沟壑,最西边也是最大的叫东沟,横穿四马路三马路二马路和大马路从现在的滨海广场东边亲水区处入海,中间的那条从福山路下来横穿航院社区连拐几道弯后由第一海水浴场原白兰花餐厅处入海,最东边也是最短的那条大沟,由现在二马路东山干休所处横穿航院教学区由现在的航院游泳馆处入海。我说的水晶宫就在这条沟谷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是还没有开发前的水晶宫一带,可见沟壑纵横,图片中部平行画面的那条沟即是后来的水晶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从东山向西看,坡田尽处即是水晶宫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最短的沟谷从起点到终点不足三百米,高度从约一百米降至零,沟沿到沟底呈不规则的阶梯状,从空中俯瞰整条沟谷就像一个葫芦,分成三段,葫芦头、葫芦腰和葫芦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葫芦头的最顶端被修筑二马路时填埋,同样在葫芦腰处也因修路进行了填埋,这条路便是后来的航院主干道剑鹰路,路基在沟底都铺设了挺大的涵洞,方便山上下来的溪水流向海边,葫芦底的入海处呈喇叭状,七十年代还没有现在的滨海路,只有一条约五米宽的水泥路,也没有修桥,只是在路面开一些泄水槽,不影响通行,旱季水少的时候清澈的溪水从细细槽石间汩汩流向芝罘湾,每逢大潮,海水还能漫过泄水槽倒灌沟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晶宫葫芦头东南侧的一排四幢小别墅,如今有幸都还在,只是不知当年的主人还在不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中右下角的几个洋楼就在水晶宫葫芦头与二马路交汇处,也是森林路南出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现存的早期照片来看,在西方人还没有大量进驻烟台之前,整个东山西麓的丘陵沟壑应该是没有本地人集居的,就是一些山坡地和杂木林,可能是因为地不平整,也可能是因为烟台冬季凛冽的大北风和势不可挡风暴潮,若是没有用钢筋水泥石头砌成的房子,将很难长久屹立在北风呼啸的海边。临海拒风,历来都不是中国人传统的择居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后,为了解决跨洋过海的传教士休养生息问题,他们在中国选择了一南一北两个地方建立疗养院,一个是现在还大名鼎鼎的庐山牯岭COOLING,另一个就是芝罘东山CHEFOO。据说,那时的东山西麓,几个银元就可以买下几十亩坡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约五十年间,原来一直比较荒芜冷清的东山西麓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大大小小几百座西式建筑,异国情调一点都不输给遍布领事馆和教堂的烟台山周围,水晶宫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区别于周围的疗养院、芝罘学校、启喑学堂和兵营等大型群居建筑,水晶宫区域的建筑都是单门独栋带院的精致小别墅,有点类似于青岛的小鱼山,风格各异,透露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地域属性。英式、美式、法式、德式风格占大多数,还有少数希腊、葡萄牙和意大利风格的,记得在房基处都留有一块平整的方石,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外文,记述着房子的名称、时间以及感谢上帝之类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水晶宫区域的各式西洋建筑在七十年代大约有四五十座。建在沟沿附近的大都是一层至多不超过两层,位于沟底和半山腰处的则大都两层以上,西洋人的房子都有地下室,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地上部分都留有通风窗,平时放些杂物不住人,主要是用于防潮。印象中,有一座位于葫芦腰旁边建在沟底的四层塔楼,竟能有近三十米高,在顶部和拦腰填筑的那条马路还修了一个便桥,那时还小,根本没有什么美学概念,就是觉得那个带便桥的塔楼新奇,记忆也最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中是西方一家人在水晶宫东侧葫芦头的别墅前合影,背景是安歇楼方向,箭头所指处即是那个水晶宫沟底高耸的塔楼,可见沟底还有许多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暖花开的时候,沟谷两侧次第开着各色各式的花,红的山桃花、黄的棣棠花、白的苹果花、紫的鸢尾花煞是好看,每户的庭院里都种着几棵苹果树、石榴树、无花果树和葡萄藤。更令人新奇的是那爬满屋墙的蔷薇类植物,在阳光下野蛮生长,绿油油的涂满房子。烟台春天雾多,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铺天盖地而来,这时,沟谷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声音都不传播了似的,氤氲中,仿佛绿野仙踪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天,在搭着葡萄藤或紫藤架子下,放置着石凳和石桌,一条青石板或水泥铺就的小路和台阶一直到别墅的门前,别墅的外墙是那种用湿水泥甩上去还没有来得及抹平就凝固了的拉毛风格,窗户是双层的,外层是那种用木条斜45度排列的百叶风格的遮光窗,里层是上下推拉的玻璃窗,推拉时有两根结实的圆绳沿着两侧滑轨和顶端的金属滑轮连着,小时候,对这种能上下滑动且收放自如还略带助力的结构很是惊奇。尽管年代久远,木窗上的油漆已是斑驳凸起,但是,滑轨处的木结构仍然滑落自如且光滑油润。夜晚,凉凉的带着咸味的海风顺着沟谷漫延过来,有的人家还得起来关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天的时候,沟谷里到处都是鸟语果香。远处高挂的黄橙橙的柿子,院子里架子上一串串紫不溜丢的葡萄,还有带着褶皱的青不拉唧的无花果。午间,小孩子们便瞅着主人在家休息,爬上石榴树,拧着高处不易摘下的果实,一不留神,身上就会被洋喇子蜇出一溜红点,又痛又痒,好在收获喜悦能抵消一些痛痒。台风季节,狂风暴雨过后,遍地的落果和落叶,上游的溪水也多了起来。夜晚,音阶稳定的哗哗流水声和间或几声宿鸦的高音鼾叫以及夜莺高频低音的鸣唱像极了小夜曲,让许多睡眠不好的人暗生情愫,索性披衣起来出门沿着崎岖的水泥石板小路溜达一会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季来临,家家户户早已准备好了过冬的储备,地下室里整齐地堆放着白菜和土豆,还有乌亮的煤块和劈好的杂木块。西式的房子取暖方式是壁炉和火墙,整个一面墙是夹层的,中间是空的烟道,在壁炉里铁架上堆上劈好的木块,引燃,屋顶上高高的烟囱便会冒出缕缕青烟,这时,沟谷里就弥漫着那种天然木材燃烧时独特的烟火味。肆虐的北风被四面或六面坡的屋顶和双层窗的设计有效的减弱,而且,西式的三面或四面回廊设计也十分合理,夏天聚风祛热,冬季泄风保暖。那时,西方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一边烤着火看着书,一边聊着天品着酒,不时地往壁炉里填着木块的场景一定让中国的老百姓羡慕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30年代的东山老照片,近处是水晶宫葫芦底西侧众多的小别墅。后期,都是小编号的首长住宅,均保存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早期的东山建筑物不多,通往东口子的二马路还是多弯的简易土路,路旁的几组贞节牌坊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查过许多资料,试图弄明白水晶宫这一带的成因和过往,尤其是水晶宫名字的由来,但一切都是徒劳,整个东山西麓的历史在各处的档案资料中几乎为零。究其原因,我想,一是解放前这个区域一直是外国人居住区,管理上当时的政府无法介入;二是解放后又一直是敏感的军事禁区,史志年鉴又不便录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我独自去了一趟庐山,在牯岭镇住了三天,特意去了著名的老别墅区参观,一时间,恍惚回到了孩童时代,一幢幢小洋楼在沟谷里高低错落,蜿蜒的墅间小路盘桓其中,像极了七十年代烟台水晶宫的模样。在香山路475号英国人李德立别墅,我注意到这样的描述:单层建筑,四面墙体有三面用整体玻璃窗做环绕别墅长廊的外墙面,被称为“玻璃房”。我突然豁然开朗,想起百度搜索“水晶宫”这一词条的描述:用玻璃、金属和木头建造起来的大型建筑水晶宫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第一次工业博览会的主会场,又称“玻璃屋”,是现代建筑的先声和走向未来的标志。而在葫芦头的东侧沟沿,记忆中就有一座单层四面回廊的挺大的别墅,四面回廊都用彩色玻璃窗环绕着。若是在十九世纪末荒凉的东山,有这样一座阳光下晶光闪闪熠熠生辉房子,一定会让一向自豪感满满的到处炫耀软硬实力的英国人脱口而出一句“What a beautiful Crystal Palace”。也未可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烟台山周围的西式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烟台山下领事馆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前后,水晶宫的西方人陆续离开,这些没了主人的各式小别墅都由人民政府进行了重新分配,当时,整个东山西麓都给了驻烟部队管理,小一点的分配给大领导一家单独住,大一些的就分给几家合住或是单身宿舍,合住的条件要艰苦些,几家共用卫生间、厨房、水房、过道和储藏室。壁炉也用砖头封上了,取暖只是在烟道处打个眼,再用马口铁钣制的烟管接到生铁铸成的炉子上,不烧木块改烧煤,那时,物资都是配给制,为了节省,必须往煤里按比例加上黄泥。百叶窗也卸下来了,冬天,用钉子钉上一层厚塑料布保温,夏天,钉上一层纱窗布防蚊虫。推拉窗的圆绳和滑轮坏了由于没有备件,只好都拆掉改成前后开合的合页窗。一时间,一畦畦种着小葱和油菜的蔬菜园和一座座臭烘烘鸡窝取代了院子里原来的花草树木和藤架,在那个配给制年代,搞点养殖和种植远比浪漫和情调更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营房部门将房屋都编了号,而且很有军味,小号楼大都是首长居住着,这种编号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时过境迁,当年遍布东山的编号大约有三百座的各式大小洋楼如今已是所剩无几了,目测,还能有四十个左右吧。那些消失的洋房,主要是在八九十年代,一部分是年久失修已没有修缮价值,作为危房拆掉;一部分是扩建需要且土地紧缺,被迫拆掉;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使用不善失火损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晶宫一带的大部分建筑是八九十年代因为扩建而拆掉的,先把葫芦头至葫芦腰之间的沟谷全部填平,建了干休所、测试楼、剑鹰园和人工湖,接着又在葫芦底底部和东侧建了游泳馆、图书馆、实验楼和宿舍楼,仅剩下葫芦底西侧的十几座小号楼和葫芦头东侧的几座零星小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毓璜顶周围的西式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东山脚下临海处,最右侧水湾即是水晶宫溪水入海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几年前,部队的一个小战士在东山干休所附近的森林路将一个手持相机向营区拍照的外国人抓住,据说,这个外国人是受祖父之托前来烟台寻找故居的,手里还拿着标着经纬度的手绘地图,这当然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是,当这个西方人得知自己的祖居已经被夷为平地时的沮丧和那个因为警惕性高而荣立三等功的小战士的喜悦相交汇的那一刻,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一场场美丽的误会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方人发明的经纬度坐标使精准定位成为可能,无论人间沧桑、物转星移还是人去楼毁,但地图上的经纬坐标永远不会变。如今,只要打开电子导航,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让我们必须感谢和佩服西方人的在空间思维上聪明才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中国式的悲天悯人和中国人的思维优势。水晶宫的故事也告诉当今的我们,房子这个所谓的优质长期不动产其实也未必见得是优质和长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早期的二马路,此处应为在海军四零七医院处向东拍摄,远处东山上的东圩子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水晶宫西边森林路与二马路交汇处现存的一座小洋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下的烟台,已经没有多少人会知道水晶宫和它旁边的那条曾经大名鼎鼎的森林路上发生的故事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发展的脚步实在是太快了,是时候该放慢脚步等等我们落在后面的许多东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觉得,城市记忆便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5-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庐山牯岭一座西式洋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庐山牯岭李德立别墅内介绍牌</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或自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the sound of silence (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