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一一上甘棠(二)

霞姐

<p class="ql-block">《文昌阁碑记》记载,“思昔孔圣,数仞宫墙,惟道德高厚……,吾族方隅奇胜,旺气蒸蒸,人物事力赫然盛矣。宅之西创建文昌阁,其形势带水砺山,凌云捧日,魁然一大观也”。文昌阁就是要尊崇孔孟,彰显上甘棠村历代以来的文武官员。根据史料记载,文昌阁创建于宋代,后在明朝嘉靖、万历48年重修。共4层,高16米,横10.6米,深10.2米,占地108平方米。一、二层青砖砌筑,三、四层为全木结构,抬梁做工考究,童柱所骑驼峰均采用莲花座,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屋面为青瓦歇山顶、雕刻精细美观,斗拱飞檐。文昌阁整体呈护城墙箭型,庄重稳定。</p><p class="ql-block">分享风景传播历史。全都照片手机随拍</p> <p class="ql-block">上甘棠村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曰“步瀛桥”,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历经元、明、清修缮,千百年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桥长27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净高5米。拱桥采用半圆型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应成趣。石拱桥是湖南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桥。</p> <p class="ql-block">蹋了一角的步瀛桥</p> <p class="ql-block">云涌云卷刹是美丽</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早晨</p> <p class="ql-block">潇贺古道</p><p class="ql-block">潇贺古道是沿袭了几千年的沟通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人称湘桂古道。自秦汉到清末乃至民国初的两干多年里,这条湘桂古道对促进我国的南北统一,加强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江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沿途还保存着许多的古城址、古兵营址、古桥、古亭、古街铺 古村落等文物和一些处于较为偏僻的古道。</p> <p class="ql-block">月陂亭</p> <p class="ql-block">摩岩石刻是上甘棠村极具价值的文化遗存。上甘棠村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村南谢沐河边的月陂崖上,在数十米长的石壁上,镌刻有27方古代石刻,石刻有宋、元、明、清时期,直至民国。石刻内容丰富,按内容主要分为叙事、唱和、劝谕和感怀四类。石刻生动、直接的揭示了上甘棠村的神秘面纱,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触摸到干年古村的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上甘棠村如画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建筑,朴素的村民,走进上甘棠村就宛如步入了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绝壁之上“昂山”二字,高2.5米,宽1.8米,为宋代周唐辅题写,笔划刚健、字体浑厚有力,给人有壮志凌雲之感。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美景入目 ,心矿神怡。昂山毓秀,为上甘棠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双仔井</p> <p class="ql-block">鹅卵石铺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寿隆桥、又叫汉寿桥,位于上甘棠村东北约300米处,处于“潇贺古驿道”上 ,横跨沐水河,是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的宋代古石桥。长约10米,宽约1.3米,四对桥墩,桥墩高1.85米,由四块长条石仿木器的卵桦结构铺架而成(目前有两石条断裂,用五根木头代替)。</p> <p class="ql-block">谢沐二水在此汇合绕村而过,使古村尽得天地之灵气。</p> <p class="ql-block">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上甘棠博物馆为湖南省首家村级博物馆,馆内存丰富的历史资料,全方位展示古村的村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独特的人文魅力。上甘棠村人杰地灵,为湖南省绝无仅有。千年间村内出文武百官101名,官至尚书、节度使、太守、宣政大夫、将军、刺使、知州县令等。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p> <p class="ql-block">古村面貌国家森林乡村。上甘棠村现有453户居民,共1865人,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至今。该村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之一(仅次于道县乐福堂龙村)。</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的石围墙</p> <p class="ql-block">宋代特征的古建筑基石</p> <p class="ql-block">村内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创建于一千多年前的村庄,在历经千年风雨后,村庄的村名、位置、居住家族始终不变。考古专家称,像上甘棠村这种同时具有建筑、商业、书院、宗教等文化特色并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实属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