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从远古而来……

天下唯一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艾丘,艾草丛生之高丘,单看名字就富有诗意。艾丘村位于高密市的最东北边,与县城相距25公里,属胶州、平度、高密三县交界,晨闻三县鸡叫、晚听三县犬吠,北依胶河,南靠顺溪河、墨水河,自古就有一脚踏三县之说。</p> <p class="ql-block">  艾丘村现在共有人口1100多人,近4000亩土地,吴姓为主。据传,自明永乐年间,吴氏先祖奉君命、率子弟,由江南交趾国三槐下离故土,赴江北,移民平度南乡蓼兰镇,后迁移吴家口西庵卜居。越数年之久,吴氏后人四兄弟又从吴家口西庵迁居西南数公里之外的高坵,当时此地荒草荆棘茂盛、艾蒿灌木丛生。吴氏祖先开荒破土卜宅,借物取名曰艾坵,后人随时间推移越写越简单,干脆把“土”也去了,写成艾丘了。</p> <p class="ql-block"> 据老辈人们讲,艾丘村曾经建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庄重气派;小村周围是先人们开挖的四五米深的圩子沟;每座大门口前均有一座牢固的青石板桥作为村民们进出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老祖先们就是聪明,在过去那种兵荒马乱、匪情四起的年代,他们为了保卫家园不受外来骚扰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花费了心思。每一座大门基座牢靠坚固,门旁的垛子全是由石灰、黄土、按比例掺杂在一起夯实,一层层垒打起来的,硬如磐石。大门的门框就镶嵌在这两个门垛之间,大门的材料大都使用木质坚硬的本地槐,或者是榆树。这类木材密度大,硬如铁,不易损坏,并且开关门声音很大,俗称有响头。每当早晨大门一开,“吱 ------嘠”全村人都能听见。</p> <p class="ql-block"> 圩子沟里常年不断水,过去不像现在,一年下不了几场雨,那时雨水充沛,几乎年年涝灾,沟满河平,用老百姓的话讲:缺啥都不缺水。所以圩子沟里的水基本常年维持在与石板桥持平的状态。圩子上面祖先们则种植上刺槐树、花椒树、皂角树、枳树,还有一些野枸杞、嘎啦蔓、野芦苇,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为确保万无一失,先祖们还自己动手制作出铁蒺藜,把铁蒺藜固定在圩子上面的树干上,一拃的高度,共拉上三四道,正好与人的肩部齐平,这个高度增加了外人进入圩子的难度,起到易守难攻的作用,关键时候发挥第二道防线防御功能。当然,这些都是听老人们一辈一辈传说的。</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第一次新农村规划前,土圩子和圩子沟还存在。不过圩子沟已淤的浅了很多,圩子顶上的树还有若干,印象中有一搂粗的椿树、高大茂盛的榆树、盘根错节的刺槐、还有枣树、桑树等。每当春天,香椿的嫩芽红中透着淡淡的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榆树钱披挂在枝条上,满树的榆钱看不见一片树叶,榆钱的香是那么淡雅;刺槐树开出洁白的槐花,槐花的气味芬芳,引来了嗡嗡的蜜蜂围着花儿飞来飞去。秋天圩子顶上的枣树引来大人孩子不择手段解馋,有用杆子敲的、有用坷垃扔的、还有的爬上树去蹬着树杈运足了劲使劲晃的,那些熟的、不熟的、似熟而熟的枣子哗啦啦落得满地都是,欢声笑语在圩子里外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直有一个至今挥之不去的画面印在脑海里:当时新农村规划把土圩子全部摊平,其中在老宅子不远有一棵本地槐,把土圩子铲平后,树根完全裸露出来。由于生长在圩子顶上,树根扎得深,有成年人那么高,并且纵横交错、互相缠绕盘叠,煞是好看。一连好多年坚强地矗立在风雨四季,象一尊雕像,镂空的底座已无丁点泥土;粗壮扭曲的树根倔强地支撑着老槐树,那棵槐树下很多年都是孩子们玩耍和游戏的地方。一直到今天,那种画面仍然清晰地时不时浮现在脑海,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盛夏,是最热闹、最喧嚣的的季节。青石板桥上聚集着三三 两两洗衣服的女人,清澈见底的常流水,游来游去的蝌蚪、小鱼,木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洗衣女人们爽朗的笑声,在村头上空飘荡回响。每当雨季,圩子沟成了青蛙、鱼儿的天堂,青蛙、蛤蟆好像永远不知道累,“呱呱”地叫个不停。这种吵闹排山倒海,这种合唱一呼百应。不过,这些景致随着旧农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已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  把思绪拉回永乐年间。据传,当时吴氏兄弟四个挑着一担筐篓到这个西南大洼立村时,提前到此地进行了一番考察。当时的西南大洼荒边野阡、一望无际;西南风一刮黄土遮天蔽日,看不见尽头的大草甸子是野兔、狐狸的乐园;蝗虫、野兽遍地,据老辈们说,每当闹蝗灾的时候,黑压压的看不见日头,只要掘出蹲腚深的坑,一眨眼的光景就被蝗虫填满了,所过之处草牙不剩。吴氏兄弟看好了这片渺无人烟的荒草甸子,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有生存的根本保障——土地。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只要长草的地方一定长庄稼。</p> <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们在一处艾草丛生的高坵上做了标记,回去择日率吴氏家族一干人到此地开荒破土立村繁衍,开始了吴氏后人漫漫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 (未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