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沃野新村庄2⃣️ 有话可说的三门社区

平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突袭而至的乡愁驱使,闲暇中的我,独自驾车返回老家故里,不为别的,只为了却对这块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莫名牵挂,漫无目的地走上一遭。</p><p class="ql-block"> 距离上次回来,不觉又是三年。熟悉的村庄,越来越变得陌生起来,秋收中的道路两侧,一下子多了不少堆放小山似谷堆的晒谷场,这种当年每个生产队“大场”都有、司空见惯的场景再次出现,多少总会让人徒生感慨,这应该是农业经济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种植跃进的显著标志之一。让我更为欣喜的是,过去仇桥公社(后来的仇桥乡、仇桥镇)所在的仇桥集南侧,出现了一个名为“三门社区”的美轮美奂的新型农家村落,美轮美奂,惹人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门社区”的位置,根据记忆判断,应该在当时的三门大队第三或第四生产队的地界,当年,这里可是全公社最规整的丰产样板田。对于这里,我非常熟悉,青葱岁月时,我曾经在它的田头渠堤走过两千多个来回。但从那个时候一直到今天,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然不能搞清楚这个地方得名“三门”的由来,是像大禹治水,神斧劈山形成“人、鬼、神”三道峡谷的地貌特征而有了一个三门峡市(类似的还有浙江台州因三门海湾而得名的三门县),还是取阴阳占卜“休、生、开”三门的吉祥之意,或者最初的住户就是三门姓氏,始终不得确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借用“三门”名字的崭新社区,一色的两层楼房,白墙青瓦,气宇轩昂。它的形制,与城里的小区十分相像,所不同的,一是它的建筑没有丝毫的西洋味道,用的都是区域特征鲜明的本土房屋元素,绝对的中国气派。二是已建成交付的部分,全部是小楼别墅,除了面积有一百二十、一百三十的区别,内部格局和外观设计完全一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不算很大的庭院,单门独户的设计,与当地传统村庄的习俗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社区环境自然优美,大尺度引用现代城市社区的设计理念和庭院风格,同时,也较好地考虑正在提升中的农民家庭生活需求品味,社区内配置了较为完备的水电供应和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所有这些,均能在乡村振兴中,为更大范围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示范和引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熟悉当代农村发展的人都知道,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民“吃饭无虞”的问题。紧接着,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民的居住问题便从“草改瓦”、“改水”、“改厕”、“集中居住”再到“美丽乡村”建设,一步一步推进,逐步成为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任务和现实课题,农村面貌随之而日新月异。“住有所居”基础上的新型乡村建设,在新时期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三门社区”的应运而生,就是这一时代潮流的现实体现。</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亿万农民那里,从来都是生活幸福目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种印记。我的老家因为地处洪涝易发的低洼地带,过去,这里的农民建房,特别讲究两条,一个是“扁砖到顶”,再一个就是“屋基高三尺以上”,说到底都是为了防止水淹家园。而真正能够实现“扁砖到顶”的农户,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少之又少,殷实一点的人家,也得经过多年积蓄柴草,才能烧一土窑青砖,做一个砖砌墙基,包一个砖砌门套。而更多的农户,则主要是在筑高宅基上下足功夫。一旦有了建房愿景和新房宅基,一有空闲,家里的汉子就会推起独轮车,一趟又一趟运土垫高自己的屋基,然后再用石碾一层层夯实。每当此时,你会发现,那些汉子的汗颜,流露出平时不常见到的坚毅和豪迈,充满期待的目光也尤为闪亮,总能引来旁观者的额手共鸣。望着“三门社区”那一排排大气勃然的农居新楼,我不由慨叹,过去农民为住房辛劳奋斗的艰难,从此将彻底归入“俱往矣”的历史记忆,一个崭新美好的未来正向他们大步走来。</p><p class="ql-block"> 在和社区住户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这里单套住房的房价只有十八九万,每个平方不过一千二三百元,和农民自建房的造价相比,高不了多少,但要与三线城市的淮安市区相比,那就是匪夷所思的便宜。地方政府和建设方如此亲民仁义,真应该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的社区,特别重视宜人宜居的环境建设。这里的优美环境和生态景致,远非老式村庄可比。没有围墙的社区,直接与周边的大田相连,彩色的田野中间矗立着一座座风力发电的大风车,秀美的田园风光,近在身旁。社区内,宽敞的水泥路边和路中间的绿化岛上,高大的树木排排挺立,每户人家门前的花坛中,也都是郁郁葱葱,枝绿花红,生机盎然。最美的当属社区中心位置的广场游园,边上特意留下一条不太长的水沟与一口三四亩地大小的水塘(那条沟应该是当年一条支渠残留的遗存),碧水盈盈的周边,垂柳习习,绿草茵茵,再加上拱桥亭廊,我们这个地区特有的“水美风情”,展示着迷人景象。精致的广场,影壁前壮汉顶瓮的杂技雕塑,四周散列的健身运动设施,满是旺盛涌动的文化气息和生命韵律。</p><p class="ql-block"> 然而,环顾四周时,我的内心总感到有那么一些欠缺。如果临水的地方,再有几蓬过去干渠堤岸常有的茂盛杞柳,再多几株初夏吐蕊散香的刺槐,紫葚满枝的桑树,枝繁叶茂的枣树、榆树和楝树,这些过去家前屋后、沟沿塘边恣肆汪洋、无处不在的土生植株,或许更能换取人们对于故土家园的乡愁情思。只可惜,能见到它们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包括乡土风情浓郁的“三门社区”,亦未能给人带来应有的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欣慰的是,一百八十余亩面积,二百来户人家的“三门社区”,甫一建成,为入住居民提供贴身服务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同步运行,可谓无缝对接。社区紧邻的学校和不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可以满足即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日常需要,身后的仇桥集,在撤乡并镇后,依然保持着市场繁荣的热闹场面,使得“三门社区”提供着宜业的良好条件。</p><p class="ql-block"> 我向社区服务中心打听,三门社区和原来的三门村,并不是一个等同概念,社区的住户中,来自三门村的只占百分之十多一点,其它均来自博里镇其它地方。购房入住的三门人,基本上都是改善居住条件的刚需户。其它村民农民不来的原因,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出这样的理由,“每家都是好好的楼房,怎么可能来这里”。无可辩驳的理由,道出了与“三门社区”并列、面广量大的既有村落,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建设美丽乡村的客观现实。这一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让我想了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丽乡村建设到底应该为农村农民带来什么?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朝着更加集约、效率更高的方向进步,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力向其它产业大规模转移,是否一定要以农村早就开始的衰落为代价,必须在现实政策和战略导向上作出正确的抉择和回答。无论国家综合国力达到怎样的高度,也无论农业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怎样的水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农村经济的产出及其对国计民生的基础保障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基础和前提,容不得丝毫懈怠和动摇。过去如此,今后,它也同样是我们研究解决中国一切发展问题的立足点和要义所在。我们现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有让亿万农民同步享受现代化建设红利,以及由此带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农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核心还是过去的那句老话,尽快缩小并努力消灭“三大差别”,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完成新的进步和飞跃,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全面现代化。这或许才是最根本的答案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到以农民居住为主要内容的农民生活质量改善提高的话题上。我所见到的“三门社区”这样的改变,明晰地告诉人们,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应该或者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进步腾飞。但这充其量只是一个开篇。真正要改变的,是与小农经济相联系的传统村落,转轨变型,向与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和集中集约经营的大生产农村经济格局相适应的现代乡村转变,不仅宜人宜居,而且宜业,既要承接我们古已有之的农耕文明基因,有所谓“乡愁”,更要跟上时代潮流步伐,创造现代农村文明的更高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这一尺度看,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一个个具体农户,更离不开全社会的资源调整和共同努力。这当中特别重要的,有两种资源在广大农村的正确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种是正在迅速增长、不断扩大、加紧完善的社会公共资源。前几年很热的“城乡资源均等化”,所强调的主要就是这个问题。尽管任何“均等”如同“平等”,都是相对而有条件的,但是我们在方向举措上努力这么争取,则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建设美丽乡村,就整体而言,绝对离不开社会公共资源从相对富集的城市,向相对薄弱的农村溢出转移和普惠投放。尤其是与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公共资源,更应该先行一步。写到这里,我不由记起自己在当时三门大队境内的仇桥中学一半时间的初中和整个高中的读书经历。这是一所极为普通的农村中学,初中的底子后来又加了一个高中部,然而,就是这么一所农村中学,恢复高考的当年及以后的四年,仅我们那一届高中毕业生(双轨九十几人),就先后有十多人经过统一考试,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这在招生计划较少的当时,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成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幸遇到了一群师德师能堪称典范的好老师。教我们化学、英语的是上海人,语文老师是无锡人,数学老师是青岛和淮安城里人,政治老师是南京下放干部,回南京后曾担任南京一所著名中学校长。就是这样一批老师的精心耕耘,潜心教育,为年少的我们插上了知识的翅膀,开启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类似情况绝非个别例外,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进入的大学那一届同学,从农村中学考入的大体占半壁江山,就是最好的印证。如此相对平衡的师资资源配置,实事求是讲,是今天的农村中学难以比拟的。这样的退步,完全应该也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根本转变。诸如此类的社会公共资源短板,还有很多,都必须久久为功,补齐建强,否则,再美丽的乡村也只是中看不中用、带不来希望和未来的“美丽”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一种就是与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资源既与宜业紧密相连,也与宜人宜居密不可分。现实地看,虽然随着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和电商等城市新型商品流通购销网络向农村延伸,这方面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市场经济的资源在农村地区分布不均,基础单薄,发育不全,依然是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并努力克服的前进障碍。</p><p class="ql-block"> 纵观东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过的道路,无论是以重点发展城市特别是人口集中度超常的大城市,承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重点,还是分散布局,以城市化的大乡村,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扁平结构,都会殊途同归,将市场经济资源广泛延伸到国民居住的每一个角落,用这种资源分布方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把适应并满足社会成员生产生活需求的社会功能和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span>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连结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维持和保障全体国民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求得国家整体的进步繁荣。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国家在农村地区,也曾采取过以国有或集体所有为主体的物资购销供应商业网点体系,配置经济资源的做法。我印象中,我的老家仇桥,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在那个特定年代,除了公社所在地,还有北涧、卞塘、史桥等三个的供销粮食等购销分中心,承担各自责任区域的经济流通和群众生活保障任务。现在看来,这一布局结构方式仍有借鉴价值,必须在货畅其流、往来便捷、信息通达的农村地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的基础上,切实推进市场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特别是连锁经营的商业企业、综合市场和市场服务实体在农村的布点结网,从而为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展,农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农民在农村更高层次的就业创业,提供舞台,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 经济发展了,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民富裕了,美丽乡村建设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要解决的绝不仅仅是这两种资源的问题,农民新的思想观念的建立,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俗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好在这一切,党和国家的最高层已经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农民群众为实现自己幸福美好生活目标的不懈奋斗,得到圆满的解决,完成历史跨越。因为,建立新中国及以后创造的所有辉煌历史,就是这么干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一次老家自驾游,从“三门社区”引出的美好感受和殷切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1.12.于淮水之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