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北京赴延安干部姜瑞英</p><p class="ql-block"> 今天试着给姜瑞英儿子拨打电话,接通了,是康北涛的声音,我自报姓名后对方表示知道了,我们简单聊了几句后,他说“她去年四月五日走了”。虽然这个消息也是在意料之中,但是一经证实,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下面是我几年前写的关于老姜的一些回忆,权且作为对老姜的纪念吧!</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一九七零年,北京市各行各业一千二百余名干部,分赴延安地区各个知青点,在与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同时,协助当地政府做好知青管理工作,在知青成长、招工、招干、入学、入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良好的作用,可以说,北京支援延安干部为延安知青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姜瑞英就是这样一位北京支援延安干部,祖籍山东,一九三零年出生,赴延安前在北京仪表厂工作。赴延后先是在李渠公社朱家沟村,后来知青并队又到柴崖村。据她说很小的时候便参加了革命。后来履历上确认为一九四七年。支援延安时应该四十岁,其实她完全可以不去延安,一是她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二是她的儿子康北涛那时还在上幼儿园,很需要她照料,而她的爱人老康已经去了二机部五七干校,大女儿康巧茹一九五一年出生,去了宁夏一个工厂,二女儿康巧玲一九五二年出生,去了内蒙兵团,如果老姜再去延安,北京就没有人照顾北涛了,老姜为了去支援延安工作,毅然把儿子北涛送进了二机部幼儿园全托,那可是完全的全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全托。组织考虑再三看她态度如此坚决才批准她。初次见到老姜的情景已经全然不记得了,印象中她是一个正气凛然的职业女性。说着一口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p><p class="ql-block"> 老姜在抓知青工作时,十分注重方法,按她本人的说法就是,要抓住容易出问题的人,也就是抓主要矛盾,因为本村有两个男生比较活跃,只要把他们抓住,别人就没问题了。总之那时她经常到男生窑洞聊天。她进得窑洞,然后盘腿坐到炕上,一盘可以好久,直到后来很久她的盘坐功夫始终是那样。因此一些女生曾经对老姜产生误解,认为她对男生更加偏爱。一九七二年柴崖大批知青离队之前,把养的公鸡全部杀掉包了一次馄饨,老姜先让男生吃,谁知男生没有多加考虑,一顿狼吞虎咽下来,等到女生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了。其实老姜对女生也是很关心爱护的,一个女生发生了问题,她专门跟她住在一孔窑洞里,虽然她关注这个女生的方式方法可能令被关注者不是很乐意接受。后来,这个女生的招工问题也是老姜经过认真筹划实现的。从此可以看出老姜良苦的用心!只是其他人不知道事情的详情。她这个人平时比较严肃,并且具有山东人说话直爽的性格,对于她认为不对的事情,当面就给与指出,因此可能给一些知青留下异样的看法。她身体不好,那些年经常是弱弱的,为此北京干部驻公社代表专门跟柴崖村大队书记打招呼说“老姜可以不参加劳动”,但是她自己主动参加村里的劳动,记得那时她坚持参加村里的科学种田试验,在马家沟口那块川地上种了优质谷子,那块地里的收成的确比其他地里的产量高了许多。她特别关心知青灶的伙食情况,想办法调剂伙食,她虽然对于做饭不大熟悉,但还是经常亲自上手和女生一起改善伙食,如包次饺子啦等等。可能就是从她来以后,我们开始养猪,到了春节时候,猪养肥了,我们就请老乡把猪杀掉,春节的伙食大为丰富,猪肉可以吃好长一段时间,把肥肉炼成油,再把吃不完的猪肉封在猪油里,这样猪肉便可以吃的时间更长。她那时还要求大家从北京探亲回来时一定要带回猪油,因为有一段时间油不够吃。每到冬天上冻之前,我们都要腌好几缸白菜,一直吃到天气暖和了才吃完。她在队里时我们的伙食大为改善。记不清是哪一次知青离开队里,她专门安排人去镇上买来一些果酒,为欢送离别的知青举行一次聚餐,做了好几个菜,那次许多人是第一次喝酒。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下旬,公社有一批知青被分配到西安附近的工厂,由于租不到大客车,只能坐大卡车上路,公社的北京干部尤其是老姜知道这个情况后对已经集中到公社的知青挨个检查他们的穿着,打开箱子把最厚的衣服全部拿出来穿上。就这样汽车开到洛川休息时,一个个知青的手都冻僵了,幸亏老姜让他们穿上了厚衣服,否则很可能冻病几个人。有个知青离队时一把剪子拉在队里,后来老姜把剪子专门带到北京并亲自送到他的家里,事情虽小,老姜认真的精神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一九七二年知青参军在延安的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家住在在呼家楼附近,那时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他们全家与人合住在一套单元房里,只占用了很小的一个房间。</p><p class="ql-block"> 自从我离开柴崖村后便与老姜失去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一九九五年初李渠公社知青大聚会的时候,才又与老姜取得联系,知道她家后来搬到双榆树那边,居住条件略有改善,是一套很小的三居室,仅五十一平米。知道她离休后报名参加老年大学绘画班,自学绘画,多年坚持,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取得不小成绩。 一九九五年二月份我接到一封请柬,是参加北京市老干部书画展,仔细一看,是老姜给我寄来的,她的作品参展了,邀请我去参观。非常可惜的是那时工作较忙,家务事也多,展览期间没有去成,真是我的一个遗憾,好在我一直保存着那份请柬,成为一件珍贵的纪念物。那时我真是佩服老姜,为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高兴。</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请柬:</p> <p class="ql-block"> 后来好长时间没有和老姜联系,不知她是否还在双榆树居住。 </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三月十二日我去双榆树办事,忽然想去找找老姜,在她院里居委会居然打听到了她的门牌。在她家门前按了好长时间门铃也没有动静,正在我失望的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门边还有一个大的门铃,我试着按了两下,听到门里有人说话,一下就听出来是老姜,少顷,门打开了,一个中年男人开了门。进了屋子,走道十分昏暗,边上还堆着家具,进到里边,左手一间小屋,家具和床几乎把屋子占满了,也是非常昏暗,老姜在床上坐着,已经苍老了许多,脸上不少老年斑,我作了自我介绍,她想起了我,我们开始聊了起来。看到她的现状,让我非常震惊!我知道她是离休干部,她说离休费有七千多元呢!我问她为何这么多年没有解决住房问题呢,她说她爱人在位时不好意思为自己考虑,等到爱人退下来,这些问题就不好解决了,她们家人都没有去找。我知道是有一些人很不善于为自己着想,但是我头一次见到像老姜这样不为自己着想的人!老姜的精神倒是还好,她说还在学习十八大文件和有关的情况,她还说她就是关心国家大事,否则,成天想着小事,岂不要天天吵架、斗气。她还说道她的儿子前两年下岗了,现在也没工作,而且50多岁还没结婚。把老姜的前后话语连接起来体会,才感觉到老姜话语中的深深含义。同时也真为老姜揪心,要不是老姜心胸宽大,这些事就够任何一个人烦心的。后来我告辞出来,临别前祝愿老姜多多保重。告诉她以后我会不时来看看她。 </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七日,我又去看望老姜,进了屋才知道她刚刚起床,她说有时经常看电视很晚才睡觉。我与老姜又聊起插队时以及其他的旧事。老姜爱人原来是二机部办公厅主任,那时权利大,关系广,老姜本人也是仪表局党委秘书,上下左右认识不少人,加之他们二人都是军旅出身,部队有不少战友,让孩子当兵绝对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的事,可是他们夫妇按照党的要求,从来不走后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因此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到退休还在外地,另一个工作也不太理想。她儿子工作单位也不好,他们都从来没有管过。听到老姜这样说,我不禁对她更加钦佩!</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六年五月十三日出去办事,返程时路过老姜家,顺路去看看,到她家是接近十点了,按门铃好一会儿他的儿子才开门,问他认识我吗,说记得,进入屋内,情景依旧,老姜醒了尚未起床。他儿子康北涛还给我沏了一杯茶,我与老姜随便聊聊,她基本是卧床不起了,可是北涛说她还可以起来,前几天还为了房子更换名字的事跑了好几次,是把房子由康老(老姜的丈夫)名下转到老姜名下。老姜的爱人康老是河南人,当时他们都在机要部门工作,组织有要求,机要部门人的婚姻大事只能在本系统内部找,这样老姜才与康老结成伉俪。他们夫妇相敬如宾几十年,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管自己手中权力多大,从来也不曾以权谋私。即便就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以后我还去医院探望过老姜,再后来想去探望前拨通电话后,他儿子告诉我老姜已经出院了。</p><p class="ql-block"> 姜瑞英,一个普通的山东女性,近五十年前,她以北京干部的身份去到延安,为北京知青的前途和命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仅此一点,也是值得我们这些曾经的北京知青纪念!</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原李渠公社知青看望老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