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寻根记(二)

高原行走的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站 奇村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奇村村委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假第四天,忻州城撒下凛冽的雨,马路上轰鸣的汽车带起白色的水花,雾气笼罩着整个古城,让这次寻根之旅披上了几份悲壮色彩。心中一旦被某种使命驱动,又何惧风雨冰雹,一大早我们一行信心满满地上路了。</p><p class="ql-block">出发前我对奇村有过无数天真的想象,或许奇村并不大,住着几十户人家,村里人都姓王,街面上土墙下站着一排灰头土脸的老乡,晒着太阳,一条狗从街面追逐着跑过,耕牛慢悠悠地走向田野…。我跑上去一眼就看到几位和父辈相似的面孔。</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走进奇村村委会一座三层楼前才发现,奇村可不是一个小山村,而是一个经过新农村运动刷新的集镇。白墙、水泥路、绿化树、垃圾箱和公共厕所。伴着毛毛细雨,走进奇村村委会院子,也许是因为国庆放假期间,村委会的大门上着锁。街面上,各家各户华丽的铁大门都紧闭着,整个街市上空无一人,异常的宁静,只有我们一车人在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想办法。</p><p class="ql-block">正当一筹莫展时,小妹说:那边有一家“王兵药店”可以去问问。于是,我推门走进药店,店里一个年轻小伙子脸上现出莫名的神态。我说明来意,他把他父亲喊下楼来。他父亲说:“我们是姓王,但我们是从外地搬来的。而且奇村也没有几户姓王的”,他看我有点诧异和失望,又补充道:“奇村是个自然村,也是个奇村镇所在地,下辖18个村子,村西头2-3里地有一个辛庄村大部分人姓王,你去辛庄打听一下”。</p><p class="ql-block">听着刚刚断掉的线索又有了新的线头,我的心中如这天再次显出微弱的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辛庄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庄村位于忻州忻府区西北,距城区20多公里处。东临屯庄村,西依石家庄村,南抵镇政府所在地奇村。全村400户,1000多人,耕地3000多亩,属奇村镇辖区。</p><p class="ql-block">辛庄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肆卢古城遗迹,在新中国成立后尚存。传说辛庄五代十国时曾是屠岸公的家城,占地600亩,俗称肆卢古城,后因云中河洪水泛滥而迁址。上世纪七十年代,仍有东西南北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辛庄先祖王氏一族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大槐树迁居而来。始祖王宗仁至今繁衍生息六百余年,历代先祖,艰苦创业,在家乡建起辉煌的古建筑群。村中十字街建有高二十米,顶约六百平米的土堡一座,上建观音庙,下建座南向北古戏台。戏台正北百米处建有“王氏祠堂”,每年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庙会祭拜先祖。村北建有寺院一座,占地面积约30余亩。土堡出入口有山门,中轴线上建有钟鼓楼。正北建有大雄宝殿,东配罗房三间,西配关公庙、财神庙、奶奶庙。正西建龙王庙,正东建古戏台,各庙中大小佛像一百余尊,金色镀身,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大,好像在考验我们寻根的决心和意志。车子开进村中一条小巷,见一户人家门楼下二个老者在对弈。我冒着大雨下车,跑向门楼前,听说我们是从内蒙古来辛庄寻根的王氏后人,一个身穿土黄色军用棉袄的五十多岁男子,他一边招手一边说:“你们跟我来”。我们在雨中跟着他,穿过泥泞的小巷,从这家进入那家,又从那家进入另一家。他一边走一边嘴里说些什么,我似懂非懂地回应着他。我猜想他的意思是想把我们带到村里对王氏家谱有研究的人家。</p><p class="ql-block">在黄棉袄老人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七人走进了王双堂家。刚走到当院中,只听得一声:“欢迎回家”让我们真有找到家的感觉,一股暖流冲散了秋雨带来的寒气。</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王双堂老人对王氏家族的历史起源了解较多,很快我们就围坐在王双堂的四周,开始了解家族的历史。很遗憾,辛庄王氏的全族谱也在文革中被毁,只有两个支脉的小族谱保留了下来。也没有什么文字资料记载,只能凭借他的记忆来讲述。</p><p class="ql-block">辛庄是一个古村落,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曾在此立国,后来迁到了河北。这里现在还不时有战国时期的古物出土,甚至一些文物古迹被运出海外。这里有过一座古城,叫四水城(由于河道淤积,河水不时改道,故此名),有城墙城河,还有唐庙,规模宏大,可惜在文革中被毁。村里堡子上曾建有云庙,其中有一戏台,戏台的对面是神棚。这个神棚其实是王家祠堂。逢年过节,红白事筵,村中的族人都会来祭拜。这个云庙包括祠堂在66年也不可幸免。</p><p class="ql-block">辛庄的王姓是一家,现在已经传至第20代,介绍人王双堂是第17代,曾在太原大众机械厂工作,现退休在村中居住。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健谈热情。</p><p class="ql-block">辛庄的王姓是从邻近的前东高村迁来的。前东高村王氏的始祖是王希文。繁衍到第五代,弟兄四人,迁徙异地,各奔前程。长兄王宗道迁居怀仁海北头,三弟王宗恕留在了前东高,四弟王宗智迁往忻州麻会。其中排行第二的王宗仁(一位秀才)迁到辛庄,所以王宗仁就是辛庄王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辛庄王氏的第二代中有一人名叫王楚,他养育有王时节,第三代中还有一位是王时月。王时月迁到北庄,生息繁衍,成了我们的始祖。但是王时月究竟是不是王楚的儿子,就无从考证了。第二代第三代中是否还有别人也无从考证。留在辛庄的王时节,生有四个儿子,叫王子,王本,王贤,王孝(子本贤孝),他们分别居住在东西南北四个院中,现在辛庄王氏的90%是西院王孝的后人。第十代的王宝才,在外面教书,后来就在原平市闫庄镇的卫村落户,现在卫村的王姓发展到了300多人。</p><p class="ql-block">还提到了王养山,是辛庄王氏东门股的后裔。在民间他和元遗山,傅山齐名。虽然不像后两位著作等身,被后人广为传诵,但是在当地,这个人的知名度很高。有很多传说典故,直到现在还不时被人提起。这个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可以看异象。有一年,他专门让羊吃了自己家的庄稼,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问何故?他笑言天机不可泄露也。结果几天以后,北云中河河水倒流,庄稼被全部冲走了,只有他家的庄稼长了羊的肉膘。</p><p class="ql-block">后来王双堂说前东高村的王九根知道的多,他建议我们去拜访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前东高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到半路上,刚想导航才发现刚才一激动把村名听错了。只好又返回王双堂家询问,写下来才知道是前东高村。大约半小时车程。到了前东高村,打听了几个人之后,找到了王九根家。但是王九根去打麻将去了。王九根的太太同样很热情,一个劲儿地让我们屋里等候,同时操起手机给王九根打电话,不一会儿王九根从外边风尘仆仆地赶回回来,他把我们让进里屋客厅,还把写作业的孙子撵到了外屋。</p><p class="ql-block">王九根老人非常健谈,他随手从茶几抽屉给我们拿出了前东高王氏族谱的复印件。一页一页地给我们讲起来。他说,前东高村95%以上的人都姓王。</p><p class="ql-block">这是很珍贵的资料,我用手机拍照了开头四页,王九根说随便拍,他还可以继续复印。我拍了前四页,包含了前五代的名字和辈分,第五代的王宗仁是辛庄的始祖,五代以后就是前东高王姓自己的脉络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科学网上看到山西省原平市楼板寨乡北庄村大门股王氏第十八世后裔王跃建也拜访过王九根老人。王跃建的博客提供了更多信息,摘抄如下:</p><p class="ql-block">“王九根还拿出一张很大的云谱,有二三十平方米,制作于大清嘉庆十四年(1809)三月。但是字迹模糊,颜色剥落,已经没有多少字可以辨认出来。后来王九根说本村的一位老人保存有一本更全的家谱。于是就领着我们去拜访。这位老人名叫王同贵,1925年生,九十多岁了。他的爷爷王元吉(第十八世)于光绪十二年(1886)五月编写了这本族谱,是毛笔手抄本。到了街门口,王九根让我们在外面等一等,说这家的媳妇是从贵州来得,他需要先进去沟通一下。不时,就领我们进去一个套院,院子里黄土裸露,有一只小狗在咬叫。我们进屋时,老人正坐在炕上听收音机广播。这位耄耋老人,一人独居,房屋老旧,室内的陈设停留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时没有人照料,就自己用电磁炉做点吃的。虽说九十多岁了,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是精神状态很好,端坐炕上,鹤发童颜,白须飘飘,声如洪钟。看见我们的到来,不紧不慢地说:“哦,你们是从沟里头来得。” 老人有些耳聋,讲话要大声,才能交流。老人从炕角找出一本家谱书,递给我。我用手机拍照了封面,有破损,字迹模糊。老人说王希文,名字来了人没有来,就是说虽然王习希文被列为前东高王姓的始祖,但本人并没有在前东高生活过。家谱的第一页也只是说,父老传言于明朝洪武初年(1370年)从洪洞迁到忻州城西北的前东高,但是没有确切说明究竟是谁来得。现在只能确认第五代弟兄四人,从前东高迁徙异地”。</p><p class="ql-block">王跃建也拜访了王双堂老人。他的记录是这样的:“在王双堂家里的时候,他谈到了我们这个王的起源。明初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年号建文。他的四叔朱棣不服气,攻打京师南京,城被攻陷,朱允炆失踪。传言朱允炆的一位谋士,隐姓埋名,流落民间,这可能就是我们这支王姓的起源。这种传说听听就好了,我表示高度怀疑, 因为家谱记载的先祖迁移到前东高的时间比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战争至少早了20年。家谱的首页还有两行字说,一位先人在明朝景泰元年(1450)考入国子监,然后于景泰七年(1456)考准举人。开始任直隶永平卫,后升任山东济南府通判,最后升任山东济南府知府。济南府知府相当于现在的济南市市长一职。既然记载得这么详细,应该实有其人。但是也没有说明,这究竟是谁的经历”。</p><p class="ql-block">看过家谱,天色已晚,我们就起身告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奇村镇辛庄村和前东高村的拜访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可在翻阅王九根这本家谱时,从头翻到尾,没有看到王銂的名字。采访王双堂和王九根时,他们反复问我一个问题:你是第几代人,我们好互相称呼。可我感到很尴尬。因为王銂到底是多少代多少世也未知,所以没法推算我们是第几代。</p><p class="ql-block">正如王双堂所说:辛庄的王姓是从邻近的前东高村迁来的。前东高村王氏的始祖是王希文。繁衍到第五代,弟兄四人,迁徙异地,各奔前程。长兄王宗道迁居怀仁海北头,三弟王宗恕留在了前东高,四弟王宗智迁往忻州麻会。其中排行第二的王宗仁(一位秀才)迁到辛庄,所以王宗仁就是辛庄王氏的始祖(王九根讲其中有一位去了内蒙古,和王双堂讲的略有出入)。</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属东高村这一支王姓,这就有二种可能的分支,第一种是长兄王宗道这一支迁居怀仁小北头,到王銂这一代走西口到达凉城县;第二种是老二王宗仁(秀才)这一支,到王銂这一代走西口到达凉城县。这只能是假设了,此时真希望有一个先祖突然会说话告诉我。还有一个疑问是:辛庄作为王姓的村落,为何不叫王庄而叫辛庄呢?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有许多奇奇怪怪的答案。有的说取辛苦的辛,有的说辛代表井,这些都是断章取义。</p><p class="ql-block">甲骨文 “辛”字的倒书,也就是 “辛”在执行军法时锋刃向下的样子 。由此不难看出,有辛氏之氏称,就是其拥有“得专征伐”特权即初期“王权”的明确标志。显然,这个“王”字,不仅形象地阐释着远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而且生动地展现着得专征伐的有辛氏与“王权”的关系——“以辛执行军法”亦即“执掌军法者”就是“王”字本义。那么,有辛氏首领就应该号称“王”。有辛氏的这种特权,就是后世“世俗王权”的滥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奇村镇的奇村、辛庄、屯庄、东高村都可能是先祖生活的地方。如果按照老家人传说,也可能是怀仁市的陈庄或者里八庄,怀仁市的寻根有进一步的消息吗?</p><p class="ql-block">请看第三部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