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井冈山哨口公路的人

西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9月,我在家乡照顾父亲,晚饭后,会在村庄周围转转。我发现,有3个老汉经常兴致勃勃的聚在一起聊天,我有心靠过去跟他们拉拉呱,得知他们曾参加过井冈山哨口公路建设,也正因为有过这段相同的经历,他们常常凑在一起谈天说地,有时也会回忆起那段劳累辛苦甚至危险的日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井冈山呆了两年零4个月。在这期间,红军依据井冈山的5大哨口,对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围剿”部队,进行了多次斗智斗勇的战斗,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1930年2月24日,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导致井冈山根据地失守,1949年8月才获得解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的5大哨口,分别是黄洋界、朱砂冲、桐木岭、双马石、八面山,它们虽然四通八达,但是高山阻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曾为创立革命根据地、保存革命火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史诗写下壮丽的一页。但由于当年井冈山经济不发达,这些哨口大多是羊肠小道,崎岖难行。解放后,为加速井冈山地区生产建设的发展,也便于全国各地人民来此参观学习,这里加快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1958年7月1日,井冈山至泰和公路建成;1960年10月1日,茨坪至宁冈公路通车;1968年8月,茨坪至遂川公路建成。以这3条主干公路为骨架,井冈山5个哨口先后修通了公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家乡那3个老汉,就是在那个年代参加了井冈山哨口公路的建设,具体时间是1968年9月3日至11月3日,整整两个月。这3个人分别是:一村大队的廖金明,1948年出生;三岭大队的刘贱苟,1952年出生;金滩圩镇铁器社的李宝善,1944年出生。那个时候还属于“文革”时期,修井冈山哨口公路属政治任务,我们吉水县与井冈山市同属吉安专区,相隔150公里左右。上级命令一下,下面闻风而动,县里安排副县长毛铭芝任总指挥,指挥部有李公英、刘学长等干部,金滩公社是廖绍福部长带队,各级下达人员抽调任务。当时农村的生活单调,也很少有机会出去转转,许多年轻人还是很愿意出去修路的。我们三岭大队采取抽签的方法定人。刘贱苟当时只有16岁,按说不符合条件,但他要求参加抽签,结果中签了,本大队还有1个人中签,一共去了2个人。李宝善是圩镇铁器社的职工,是领导安排去的,社里另有2个人去,圩镇的木业社、篾业社也各去了2个职工。一村大队的廖金明,也是抽签去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坐拖拉机或是货车来到井冈山各哨口施工现场,我们吉水县在八面山至双马石哨口之间的路段。大家全部住在工棚,工棚里搭起竹铺、放上草席。吃饭大多是红米饭,菜主要是南瓜、冬瓜、白菜等,也有猪肉,这些都是井冈山周围的群众“献忠心”送来的。吃饭时8个人一桌,大家席地而坐,中间用菜盘盛菜。修井冈山哨口公路,有政治成份在里面,故有向领袖“献忠心”这种做法。干活主要是运石头、铺泥巴,这段工程很艰险,有悬崖峭壁,有山涧流水,须放炮炸石,挖土填沟。早、晚饭在工棚吃,中饭则在工地上吃,吃完稍作休息,继续干活。因时间紧,任务重,小雨天也不能停工。一天下来,一身汗一身灰的,很是辛苦。刘贱苟当年才16岁,但长得比较结实,又是自己要求来的,他感到再苦再累也要坚持。李宝善主要任务是修补那些纲钎、锄头、铁锹等铁器用具,搭了个小竹棚,没有日晒雨淋,工作环境稍微好一些。劳动之余 ,领队的干部也组织大家到大井、 小井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 ,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面山至双马石哨口之间山坡陡峭,峰峦峙立,修公路颇为艰难,要打洞放炮才能炸平山头,开拓路基。因而有民兵专司此职,他们不光是劳累辛苦,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毛佳昌,吉水县八都公社铎塘毛家人,农闲时常跟村里人外出打石头烧石灰,后成为打石头能手。修井冈山哨口公路时,他担任公社民兵爆破排长。每到一处工地,他总是认真选定打炮眼位置,确定炮眼数量,仔细考虑点火引爆时的安全措施,并向其它民兵传授经验。他们先在悬崖陡壁上凿小洞作为立足点,再凿出大炮眼,装上炸药,一声巨响,碎石堆满山坡。那天他来到工地,和另一个民兵去清除卧在斜坡上的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下面被小碎石卡住,上面积聚着一大堆碎石,清理时有很大的风险。看到这种情况,毛佳昌对另一个人说:这里危险,你走开,让我来!他用铁棍撬开那顶着大石头的碎石,谁知那些碎石一动,大石头和上面的碎石顺势冲下,他被碎石冲倒掩埋,另一个人安然无恙。现场人员赶紧用手扒开碎石,把毛佳昌救出,这时他全身血肉模糊,气息奄奄,右眼被砸烂。他使劲睁开左眼,问道:还有一个……话音刚落,就牺牲了,年仅33岁,后被评为烈士。1970年秋天修井冈山铁路时,我县还有罗毛保、李昌林两个民兵,因排哑炮而光荣牺牲,他们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修井冈山的公路和铁路,一共牺牲了多少人,找不到具体数据,但我们一个县就牺牲了3个,可见当年修路的艰难和危险!</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11月1日,八面山至双马石哨口公路修通,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廖金明在工地挖了一根竹子,仔细洗净削平,在上面工工整整刻了三行字:毛主席万岁;修建井哨公路留念;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一日。这根竹子伴随着他50多年,直到今天。尽管中间折断了,他接上一节又继续用。平时上街,他拄着它;晚上出来散步,他也拄着它,毕竟已是七旬老汉了,有个东西拄着稳当些。而更重要的是,他对这根竹子有一份很深的感情,握着竹子,他会联想到那段修哨口公路的经历。前几年他全家去了一趟井冈山,他想着要去当年修路的地方看一看,因为他老婆晕车,只到了茨坪,没去那两个哨口,他一直感到很可惜,还想再去一游。李宝善、刘贱苟两人回来后,再没去过井冈山,他们也有这个想法,有生之年要去那个他们出过力、流过汗的地方看看。李老汉还说,当年返回时因人员拥挤,他打铁的铁砧没能带回,丢在那里了,若能再去井冈山的话,他想去找一下那个铁砧,也许还在那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许多人都到过井冈山,而且可能去过多次,我是去过六、七趟。估计大家去的时候,大多是对革命先驱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学革命传统,学井冈山精神,这是根本。而我写下这些文字,是希望大家对井冈山几个哨口的公路建设,有一个小小的了解:这里曾经有成百上千的工人、农民,在此处开山修路,遇水架桥,他们在这里洒下过汗水,流淌过鲜血,甚至献出了生命。当大家坐车、开车经过这平坦的哨口公路时,我们应该记得他们当年的付出,记着他们的奉献,他们也是值得我们惦念的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