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

周宜

<p class="ql-block">父亲周占源,生于1924年7月,属鼠,卒于1996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二)。父亲和母亲刘子芳于1948年结婚,当时父亲25岁。</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我们叫“尕爹”,而不叫爸爸。那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和我二爹一家一起生活,我二爹的子女都把我父亲叫“尕爹”,我们也就跟上她们把父亲叫“尕爹”,这个称谓没有改变过,一直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父亲6岁时他母亲去世,祖父的三个儿子都小,为了三个孩子的成长,祖父再婚娶了后祖母。父亲16岁时祖父去世,祖父的去世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风水岭,他从即将毕业后就可以参加工作的学生一夜间变为牧童,放羊几乎伴其一生,也练就了父亲高超的放羊技术。</p> <p class="ql-block">父亲1969年给生产队挖窑时窑洞坍塌,人们把他从土里面强行往外拽的时候腿部受伤留下了残疾,股骨头脱臼未能复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但他放羊时却把羊训练的像士兵一样,他领导的“部队”经过两旁都是庄稼的小路时,他走在前面,羊群呈纵队鱼尾跟随,从不吃路两旁的庄稼。</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师杨清源特意叮嘱我如果我写我父亲的话让我把他看到我父亲放羊的一幕写进去,他说我父亲是放羊的行家里手,他放的羊攀附在上下都是庄稼的地埂上吃草,从不吃粮食,真是绝活。</p> <p class="ql-block">父亲对待任何事都是认真的。在生产队大兴植树造林的时候,他看护我们前面山沟里的林地,经常把林地里的杂草锄的干干净净。那时候为了让坡地保墒保湿,要把山坡一台一台地修成一米宽左右的小梯田(又叫水平梯田),这些水平梯田都是父亲的责任田,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精心守护着。父亲护林的时候我们家前面的山沟里山坡上到处绿意盎然,大有风景这边独好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个敢于担责的人。那时候运动来的时候,我父亲被批斗了三天三夜,让我父亲检举揭发他二哥家的人和事,因为他二哥是生产队队长,儿子又参军,不好下手,就从我父亲那里下手。我父亲始终没有吐只字半点对他二哥家不好的话,最后借了他二哥家的16斤莜麦和5斤小麦交给生产队就结束了批斗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公家的便宜从来不沾,不仅自己那样做,也教育自己的儿女不能沾公家的便宜,所以他的子女们从来没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家缺吃少穿,连续三年母亲都要在腊月里去乞讨,为第二年儿女们的伙食做准备。那几年正好是我二哥当生产队粮食保管员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借手中的权力谋一点私利的,但父亲坚决不让,也根本在父亲面前不敢提及。</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秩序感极强的人。他存放的东西都是有地方的,任何时候都是手到拈来。他经常告诫我们,东西用过后放到原处,任何时候眼睛闭上都能找到。我们家的大窑里面有个套窑(窑中窑),里面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光线,但在套窑里面的角角落落里存放的东西父亲都能轻易地拿到。</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克勤克俭。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夏天没有穿过袜子,脚上有层厚厚的老茧,是夏战酷暑冬战严寒的见证。夏天放羊的时候穿麻鞋(用羊毛捻成的线绳缝到鞋底上,和凉鞋差不多),穿毡夹子(用羊毛擀成的毡马夹,防潮避暑),冬天下雪的时候穿草鞋(用冰草根拧成绳制作的草鞋,防滑耐磨),穿皮袄(用羊皮制成的大衣,御寒保暖)。吃完饭后一定要把碗舔干净,吃馍馍都是双手捧着,生怕碎馍渣掉到地上。放了一辈子羊舍不得宰杀一只羊自己享用。</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25岁时与母亲结婚,婚后生育子女五男二女。</p> <p class="ql-block">长子周吉生,生于1952年2月14日,不识字,农民。爱好广泛,心灵手巧,照样学样,虽然不识字,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要想方设法拥有,能见到就能做到并能做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木工活都做的不错,都是自学成才。喜欢板胡,那时家里没有,就自己制造,琴杆、琴筒、面板、弦轴、琴弦、弓杆、马尾等都自己设计自己安装,制作的还有模有样,也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生产队里有一辆马车,他是驾驭马车的能手,能够把马鞭高高甩起打在前一鞭打过的相同的位置上,因为技高一筹,总能把马匹制伏的服服帖帖。一生务农。妻子白旭英,生于榆中县上花岔乡水窖岔社,生育二子周启军、周启斌,一女周启兰。</p> <p class="ql-block">次子周吉玉,生于1954年6月16日,初小,农民。擅长经商搞生意,困难时期在山里把鸡蛋收上,然后徒步五、六十公里去白银等地换包谷面,去银川背大米贴补家里生活,收猪毛,收羊毛、羊绒,收废旧物品等,一生于生意形影不离。2018年10月因易地扶贫搬迁到榆中县城幸福家园居住。前妻魏其贵,生于哈岘乡柳树村大王岔社,殁年36岁,生育一女周彩琴。后妻王兆雁生于白银市白银区武川乡碱台子社,生育一子周启平。</p> <p class="ql-block">三子周吉满,生于1961年6月14日,高中,农民。学习认真专注成绩优异,被父母寄予厚望,因高中阶段一场大病断送了学业。跑过客运运输,经营过私家车,开小卖部等,父母病重病危期间一直陪伴左右。妻子白炳香,生于榆中县上花岔乡石圈子村,育有一子周彩荣、一女周彩玲。</p> <p class="ql-block">四子周吉堂,生于1963年11月3日,高中,农民。有绘画天赋,油漆过家俱,曾因一副山水画而小有名气,在老家开过小卖部,跑过私家车等。2007年6月搬迁至榆中县金崖镇窦家营村古窑圈社。妻子白菊祖,生于榆中县哈岘乡哈岘村,生育一子周小堡、一女周欢。</p> <p class="ql-block">五子周吉清,生于1966年2月27日,大学本科学历,警察,正科,198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后一直在榆中县公安局上班。妻子李晓炯,生于榆中县三角城乡下彭家营村,生育一子周小栋。</p> <p class="ql-block">长女周吉英,生于1958年4月19日,卒于2020年6月8日(农历闰四月十七日)不识字,农民。从小因家境贫寒,一直帮父母干农活和家务,帮助母亲给姊妹们缝缝补补,刺绣技艺出众,吃苦耐劳,始终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姊妹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和姐姐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嫁于榆中县柳树村小王岔社,其夫魏其乾,教师,育有一子魏鸿雁、一女魏雪雁。</p> <p class="ql-block">二女周吉翠,生于1970年3月20日,小学,农民,厨艺精良,做老家传统的长饭是拿手好戏,真正是父母的小棉袄。父母离世时均陪伴左右,曾因父亲去世时没有吃到自己做的油饼而悔恨不矣。母亲生病的最后六年中,每天要和母亲通电话,嘘寒问暖,成箱成件的维维豆奶、冰糖雪梨等生活用品始终给母亲供应充足。嫁于榆中县哈岘乡杨岘村,其夫宋卫荣,生育一女宋攀、一子宋健,后迁至白银市居住。</p> <p class="ql-block">父亲16岁在青城师范小学五年级读书时家父去世,因失去经济支柱,父亲的求学梦戛然而止,如果不是祖父去世,如果六年级毕业,父亲的人生又会是另一番天地,至少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这是父亲一生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父亲珍藏的康熙字典在我们上学的时候都作为工具书为我们所用,自己上学的时候抄录的经典珠算大全等一直保存着,整理捆绑起来挂在自己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的墙上,虽然被尘土包围,外围已被煤烟熏的面目全非,但这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倍加珍惜,并不断温习。</p> <p class="ql-block">我们放寒暑假的时候,父亲都要让我们打算盘,把他抄录的珠算大全全部让我们温习一遍,铁定的规律,雷打不动。珠算的名称很多,什么“狮子滚绣球”、“铁门槛”、“五只虎”等,还有“飞轨”等。</p> <p class="ql-block">“飞轨”是父亲69年给生产队挖窑时因窑洞坍塌将父亲压伤后,父亲在青城舅舅家治病时在舅舅家抄写的。它是一种珠算除法的快速算法,有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的除法、三位数的除法等,都有现成的口诀和计算结果,只是计算结果没有写完整,总是剩4、5位或5、6位残缺,我和父亲把剩余的答案全补全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自己的遗憾不再儿女的身上延续,也为了让子女弥补自己的遗憾,父亲对儿女们的教育非常重视,除了长子和长女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外,其他的五个子女都是把学上到自己满足,自己不念为至。我在高考完去学校取通知书时,父亲只给我说了一句话,去把补习的学校找好,有一种学不成不归的绝决。</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文学历史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对《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名著中的故事都能如数家珍,每天早上睡醒的时候都要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让我们在耳濡目染中积累了知识。在文艺方面也有一定的特长,9岁的时候就能唱小曲《李彦贵卖水》,每年玩社火的时候,当社火头的祖父经常让父亲骑上自己的枣红马去外庄表演,获得广泛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父亲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父亲抄录的所有书籍字迹都是那样隽秀、干净、整洁。以前大集体的时候家里的对联都是生产队的一位长者书写,包产到户后父亲就把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对联承包了,年年如此,直到写不动为止。父亲酷爱书法,不论在哪里发现有用的纸张他都要收集起来练习书法,先在纸上写大字,然后在空白处写小字,纸上总要写到密密麻麻无处下笔为止。父亲总是说毛笔字是世上最笨最笨的人写的,只要下功夫,任何人都能写好。</p> <p class="ql-block">父亲虽然学未有成,但子女中五子周吉清考取了甘肃农业大学,孙辈中有三人金榜题名,周彩荣考取甘肃化工学院,周欢考取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周小栋考取兰州城市学院后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孙辈中一年三人同时中榜,我们也举行了隆重的庆贺仪式,我母亲看到此情此景,无不感慨地说:“我今天看到我的三个孙子同时考上大学,我回去的时候就可以自豪地告诉先人们了,”相比您已经收到母亲带去的信息了,子孙们今天的取得的成绩正如您所愿。</p> <p class="ql-block">因为子女多,父亲一直对我们严加管教,一年到头从来不见父亲脸上露过笑容,一直扳着面孔,我们都很怕,只要听到父亲从外面回来,我们都不知道往哪里藏,直到父亲无声无息或者大发雷霆之后回到屋里,我们才能从藏着的地方探出头来,紧绷的神经才能慢慢松弛下来,如果听到父亲喊谁,那肯定是大祸临头,吓得几乎要半死。</p> <p class="ql-block">但每年的大年三十,是我们姊妹们最轻松的时候,这天父亲一定不找我们的茬,并且要让我们全家一起坐到炕桌前吃年夜饭,啃大骨头,给大家分发过年的水果糖、柿饼、花生等年货,有酒的时候还要喝一、二杯助兴,然后和我们一块熬夜,玩牛九牌,还要给我们传授玩牛九牌的技巧。</p> <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只要能吃饱饭就是万幸了,一年到头能见到蔬菜水果就是奢侈享受了。一次父亲从青城背了一个30斤重的大西瓜步行四、五十里往家里走,半路上不小心把西瓜摔破了,父亲舍不得吃,渴了在老乡家里要水喝,也不忍心吃西瓜,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吃到垂涎三尺的西瓜。西瓜背到家时,西瓜水早都流完了。</p> <p class="ql-block">捻毛线织毛衣也是父亲的拿手绝活,一年他都要捻好多好多的毛线,然后给我们织过冬的毛衣,毛袜子。为了能在过冬之前让我们穿上毛衣毛袜,有时候也要挑灯夜战加班加点赶制,毛衣织成后还要染色,让我们穿上即好看又暖和的冬衣。</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姊妹们多,小时候生疮害病是常有的事。一旦我们有病,父亲是跑的最快的人。父亲的一个儿子半夜生病了,得的是肺炎,父亲便连夜赶着毛驴去请乡医,到了医生家里后,医生摸了摸驴,说驴太小太瘦怕颠簸,坚决不来,父亲只好绝望而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骨肉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六岁丧母,十六岁丧父,命运多舛。他和同父异母的大妹关系甚密,大妹嫁至梁坪乡套岔岘后每年春节他都要翻越深山大沟去给妹妹拜年,直至腿受伤后为止。</p> <p class="ql-block">从小失去母亲的父亲对待自己的后娘甚似亲娘。父亲性格暴躁但从来没给自己的后娘使过性子,家里总是把最好吃的先给后娘吃。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自己的后母因为乳房发炎流脓,父亲便每天用抽过旱烟的嘴对准伤口将里面的脓液全部吸出来,然后将胡麻反复咀嚼<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是个技术活,大多数人是嚼不来的)成</span>胶状后敷在伤口上,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伤口痊愈。</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清明、除夕给先人们上坟祭祀是父亲的必修课,年年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即使自己有腿疾,也从不落下一次。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黄昏的时候,父亲把自己儿子全部领上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纸钱、小包茶叶、小包白砂糖、小包烟渣、祭祀用的炒鸡蛋等,来到十字路口开始祭祀祖先。那个先人生前吸烟,那个先人喝茶,就在那个先人的纸堆上放好,纸点着后将茶叶包、白糖包、烟渣包一并焚烧。</p> <p class="ql-block">祭祀祖先前先拿几张纸钱给孤魂野鬼烧上,然后念念有词:这些是破神乱鬼的。将纸点着焚烧,他说让那些没有后人或无人关照的鬼魂拿上钱也过个年。然后才给自己的先人烧纸,给每个先人烧纸时,在地上画个圈,在圈圈里面烧纸,这个圈圈不能画圆,要留个缺口,以便先人进来取钱。祭祀先人的先后顺序是:祖祖三代、祖太爷、祖太奶、太爷、太奶、爷、奶(奶奶有先奶后奶)。</p> <p class="ql-block">祖父葬于我们庄子背后的方地里,和三祖母的墓相距不远。祖父的墓在南面,三祖母的墓在北面。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三祖母的老家在周家圈,家庭条件艰苦,祖父家的条件好一点,三祖母就一直在祖父家呆着,去世后也就葬在山里了。埋三祖母的地方原先是祖父给自己看下的地方,结果三祖母走的早,就把祖父给自己看下的地方让三祖母占了,后来祖父去世后就把祖父安葬在三祖母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先祖母埋的地方叫荷包地,先祖母是月子里去世的,去世的时家里太困难了,没做棺材,把墓穴挖好后又在墓穴底部顶端挖了个小窑洞,将先祖母的遗体安放在窑洞里。父亲一直讲,先祖母的坟风水好,我们这一大家子都得益于她的护佑。</p> <p class="ql-block">后祖母的坟埋在斗二升嘴子,是我两个姑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父亲都要领着我们给先人扫墓,扫墓的先后顺序是:祖父、三祖母(我们父辈和周家圈的亲房有个约定,因为两地相距较远,不便相聚一起祭祀先人,便将祭祀事宜做了分工,周家圈的祖先由他们负责上坟,山里的先人由我们上坟,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后祖母、先祖母。这是按照坟的远近安排的。</p> <p class="ql-block">上坟的时候我们照例给先人包好烟酒粮茶,纸钱,炒鸡蛋等祭祀用品,拿上铁铣,背篓等。每到一处先用背篓往坟上添土,坟上的土添的越多越好,意思是坟越大,后人越旺,然后把坟上的老鼠窟窿塞上,有时在馍馍上倒一点酒塞进老鼠窟窿,期盼来年老鼠不再打洞,再到坟顶压一张或几张纸钱。然后在坟的下面把纸钱等祭祀用品点燃,直到化为灰烬。如果把钱烧不化先人是用不上的,最后奠酒、三叩首,祭祀完备。</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人的坟地都比较远,路也崎岖难行,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羊肠小道,翻山越岭,一趟坟上完,最快也得二、三个小时,我们回来的时候都是人困马乏,父亲拖着疾腿始终以一贯之坚持。</p> <p class="ql-block">父亲也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易学》、《风水学》等中国传统文化都略知一、二。受传统道教的影响对神学也很信奉。每年春节便是敬天敬地敬神的好时节。春节除了贴对联外,还要把四方神灵都要请来一起过年,直到正月十六才把各路神仙送走。</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春节临近,父亲除亲自写对联外,还要签神牌子。让神灵保佑全家人幸福安康,财源广进,牛羊成群,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对联都是七字联,以小黄道——“生老病死苦”为基准,周而复始推算,最后一字落在生、老两字为吉利。神牌子上的字也是以“生老病死苦”为基准,字数不够,就在最后加供奉二字补充。</p> <p class="ql-block">对联一般都是在红纸上写,只有厨房门上的对联是绿纸写的,还有灶王爷神龛上的对联也是绿纸写的。贴对联也是有讲究的,古人写字的时候是从右往左写,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写字都是从左往右写,贴对联的时候是按横批上的字的左右顺序确定的,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写的,上联就贴在右边,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写的,上联就贴在左边。上下联的区分主要以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决定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的是一、二声。</p> <p class="ql-block">灶爷神龛上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王爷是非常受民间喜爱的神仙,因为传说,他是惩恶扬善嫉恶如仇的。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他都会上天禀奏,告诉玉帝这一年,这家人做了什么好事,做了什么坏事。灶王爷本来是公正不阿的,不会随意的偏袒谁或者包庇谁,但是据说如果你在灶王爷的嘴上抹上点糖,他就会帮你说好话,保佑你家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送灶,一般在腊月二十三黄昏的时候举行,神龛设在锅台之上,送灶时要点三柱香,摆上馒头等,将事先印好的两张纸马,一张马马头向外,一张马马头向内,马头向外的是二十三送灶的时候用的,让灶爷骑上上天的,剩下马头向内的马是正月初一早上接灶爷用的。送灶就是将厨爷打发上天汇报工作。送灶时说的话是: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娘娘上了天,瞎话少说,好话多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化表,奠酒,叩首,放鞭炮。</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接灶爷是在凌晨开始,要越早越好,流程和送灶差不多,把放下的马头向内的纸马烧了,然后化表,奠酒,叩首,放鞭炮,接灶完备。</p> <p class="ql-block">神牌子是在黄纸上写的,将一张 16k 纸竖向对折,然后将两边折到背面用浆糊粘好成一个整体,顶部折叠呈剑形,再在正面写上神灵的牌位,一般过年要签七个牌位。</p> <p class="ql-block">先人桌上签2个神牌:一个是祖先的神牌,上书:周氏门中三代祖宗之神位。还有一个是财神爷的,上书:福禄寿三大财宝老爷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大门外面供奉的是土地爷的神位,上书本宅土主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宅子中央的地方是老天爷的神位,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之神位,下面附一副小对联,<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联(左)是心诚一柱香。下</span>联(右)是早晚三叩头。</p> <p class="ql-block">灶爷的神牌是贴到神龛上的,一年四季都在,上书东厨司命皇帝灶君之神位,下附一小对联:上联是担柴童子 鸡,下联是送水郎君 犬。</p> <p class="ql-block">牲口圈里的神牌是供奉在驴马圈里的,上书:威灵头应马祖老爷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羊圈里的神牌供奉在羊圈里,上书:苏公圈圣老爷之神位,(右边加供奉二字,以便符合小黄道之规定)。</p> <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后,想把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做一记录,搜集材料便是第一要务。母亲在世的时候,在母亲的口中了解了点素材,还有在兄弟姐妹中零零星星获得了一些资料,总感觉不能把父亲的一生完整的串联起来,也觉得无事可写,写了也无味,最主要的是自己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挖掘父亲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因为父亲一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子女管教严厉,我们都怕得要死,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一生都挥之不去,一想到父亲就想到父亲的严厉,除此之外别无第二。心想只写父亲的严厉有一种鸡肋感,是对父亲的片面理解,没有更好地在表象下面挖寻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就让时间去沉淀过去的记忆。经过近一、二十年的积淀,那些漂浮的身影终于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眼前,过往的点点滴滴终于一幕幕在眼前浮现,看到就要留住。我终于停下脚步,回味起来,咀嚼起来,原来父亲还是有故事的,并且故事很甘甜,余味悠长,经久不息,应将父亲的歌传唱下去。</p> <p class="ql-block">母亲去世后,我倾情将《我的妈妈》制作完成打印成册后,好久不能从失去母亲的哀痛中解脱出来。写写父亲的工作只好暂时搁浅,加之遇到一些难以尽数的闹心事、烦心事,写作过程只好一拖再拖,虽然时断时续在进行,但还是心不在焉,走走停停,停停走走。</p> <p class="ql-block">今年疫情期间,要让人们都静下来,我不得不静下来,静下来不等于停下来,工作生活还得继续。想起写写父亲的工作还没完成,得继续,得让漫长的马拉松旅程该有个结束的日子。于是我重整行装再出发,又一次敲击键盘,开始我未尽的使命,我再次穿越时光,思绪回到了父亲曾经经历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文化人,也是个要强人,积极上进的人,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小时候发愤读书,想改变世系挖地球的命运,可是命运偏偏捉弄了他,就在他即将师范毕业马上要离开黑土地的时候,他的父亲去逝了,瞬间没有了经济支柱,立马辍学摇身一变成了牧童了。学校里郎朗的读书声远他而去,每天以羊群为伴,读书声变为牧羊的吆喝声,生活立马由天上到了地下,命运由此彻底改变了,他变得沉默寡言了。</p> <p class="ql-block">祖父的去世对父亲是致命的一击。给父亲的一生留下难以抹去的痛。踌躇满志的父亲准备即将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命运之神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不得不回到原点开始重复父辈的农耕生活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知识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父亲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始终与命运抗争,他把自己的书平时用绳子扎起来,一直挂在墙上,自己随时能看到,也随时能取到。闲暇时间他总要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打开看看,不仅自己看,还要教子女一起看,一起学,好让子女完成自己未尽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心愿在子孙中多多少少有了一点回报,子女中一人学业有成吃了皇粮,孙辈中硕士研究生2人,大专1人,均已参加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誓志追求自己梦想的一生,一生于命运抗争,一生于腿疾抗争,虽然平平淡淡,但也有光点闪耀,激励自己,照亮后人,使子孙都能中规中矩,坦然生活。</p> <p class="ql-block">牢记祖先的家训,牢记他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追忆中,不忘历史,心怀敬畏。</p><p class="ql-block">在追忆中,缅怀先人,不堕家风。</p> <p class="ql-block">写作虽然在断断续续中进行,但终于有了结果,即将就要收官了。由于前期的资料积累所限,对父亲的解读一定不会全面,一定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父亲的理解也许会更深刻些,缺憾可能会更少些,通过后续补充完善,将尽力客观、真实、全面反映父亲的一生,让父亲的光焰永远照亮子孙后代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