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之一)

卧山虎

<p class="ql-block">  我多年来一直有个夙愿,想有机会能够沿着父母在战争年代新四军电台工作的足迹,体会当年他们是如何艰难行军和困苦生活在贫穷山区农村?看一看他们当年经历残酷战斗的现场,也想利用机会探究他们在1941年1月朱家湾战斗时,死里逃生、摸黑冒雨将刚出生的女儿托付给当地乡亲后,始终未能找到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但几十年来,一直因军队工作紧张繁忙,退休后也因种种原因末能成行。特别是父母亲战争年代在鄂豫皖一带总是在偏僻山区农村中行军打仗、电台转移和工作岗位调动频繁,许多地点飞机高铁很难直接到达,难以找到现场。</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建党百年,又恰是父亲110周年、母亲100周年的诞辰,我和老伴决定乘身体条件还好,做一次自驾追寻之旅。随即开始作行程计划和准备。先换了辆7座SUV新车,再按父母建国初期亲手填写的发黄简历,根据史料仔细查找每一个任职岗位的具体时间节点和地点,发现追寻之路十分复杂。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1938年8月在汉口电报局当报务员时,由芦文茂同志介绍正式加入共产党,后经李克农同志亲自面谈并安排到湖北黄安县七里坪参加新四军。时任鄂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郑位三同志得知父亲是多年的电台报务精英后(父亲曾在上海国际电台当报务员,是当时有名的发报快手,月薪80大洋),即让他直接担任边区机关电台报务员。1939年7月兼边区电训班教员,1939年12月调安徽无为地委机关电台任队长,1940年3月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电台任队长。</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母亲在河南确山竹沟参加了新四军老八团留守处青训班后,于1939年7月调到中原局电训班,1939年10月调江北指挥部电台后,1940年1月先于父亲调入江北游击纵队机关电台,后成为父亲手下一名报务员。</p><p class="ql-block"> 从此俩人成为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在抗日战争中共同奋斗在鄂豫皖根据地,并肩在新四军二师六旅、新四军军部电台保障通信。解放战争中一起参加孟良堌等多次战役,先后参与华东通校和华东军政大学的组建,直到跟随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后,父亲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通信学校和雷达学校副校长,随后母亲也调至雷达学校任科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反复研究父母亲在战争年代不同岗位的时间节点,又对照各种史料逐个查对地点后,确定了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因为1938年8月起的新四军云岭军部驻扎时期,正是父母亲先后参加新四军的起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决定将</span>追寻之路的第一站放在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7日行程开始,我们首先瞻仰了革命圣地井岗山,又参观了南昌起义纪念馆、上饶集中营旧址、弋阳方志敏纪念馆、嘉兴南湖红船,最后重访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每处都让我们受到心灵的震撼,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不忘初心的执着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div>  10月中旬,我们从上海一大旧址向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开始追寻之旅。<b><br></b></div><div><br></div><b>第一站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b>(1938年8月2日叶挻率军部驻扎此地至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br><br> 我们先来到位于泾县云岭罗里村新四军军部旧址。一路上山岭起伏,森林密布,新四军军部旧址就位于云岭的山脚下。1938年8月2日,叶挺率新四军军部机关进驻,直至1941年4日皖南事变发生后在江苏盐城重新成立。<div> 当年军部旧址的前门。</div> 前门广场另一侧,耸立着叶挻军长的雕像。 军部纪念馆的前言指出了云岭新四军军部在1938年到1940年底皖南事变前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当年军部旧址的后门。 新四军军部旧址保存完好,叶挻、张云逸、罗炳辉等众领导的故居都保持着原貌。 军部旁边有一座碑园,集中展示新四军老同志的各种题词碑文。其中有万海峰的题词(曾为高敬亭的警卫员,其子万晓援曾任总参四部部长,和我是同一单位的战友)。 当时军部大礼堂设在陈氏祠堂。 这里召开过新四军许多重要的大会。 在大礼堂后院是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陈列馆中对军部在云岭期间创建的7个游击根据地战绩给予高度评价。 在大礼堂外的草坪上还树立了当时新四军政委项英的雕像,尊重历史,肯定他对新四军建设的重要贡献。 参观军部旧址后,我们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1941年1月7日发生的皖南事变震惊世界。 进入烈士陵园前有一片小广场,一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的雕像令人肃然起敬。 皖南事变中叶挻、项英等几位军领导的雕像前,有人献上新鲜的桂花枝和白色小菊花。 进入烈士陵园,先是一条五十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共九十级台阶,分为三个层次,喻意当年新四军军部暨皖南部队九千将士成三路纵队北上抗日。 神道的两侧是“皖南事变雕塑走廊”,以“话别北上”、“血战”、“百妇崖”、“慈母情怀”、“掩护”、“突围”六个动人的场景,真实地再现皖南事变的事实经过。 登上台阶后,迎面宽大的陵园广场上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纪念墙,上书金色大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令人震憾! 进到陵园广场右侧可以登上烈士纪念碑,远远就看到周恩来总理在皖南事变中的悲愤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上方即可以看到高耸的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设计独出一帜。 纪念碑后侧山坡上是整齐排列的烈士陵墓。 另一侧还有皖南事变无名的烈士合葬墓,无名英雄更令人无比崇敬。 在皖南事变陈列馆,看到今年2月初习主席刚给新四军百岁老战士写的回信,已经在陈列馆一进门的大厅展出,作为新四军的后代,感到格外亲切。 陈列馆中展出的皖南事变经过均采用泥塑彩像的实景并配上战场上的音响效果,场面生动感人。 最后意犹未尽,又赶到几十公里外皖南事变激战发生地茂林,沿途山岭密林连绵不断,确实是伏击的好地形,当年部队由这里转移遭受国民党军队的突然暗算袭击。现建有4117纪念广场(41年1月7日新四军转移中被围时打响第一枪并发生激战7天之现场),一般参观军部及烈士墓的游客很难找到此地。 大型红色背景墙上详述了当时打响第一枪的经过。 <b>第二站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b>(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此成立,1939年6月母亲在指挥部任报务员)<br> 该馆就位于安徽庐江的东汤池镇松元村严家松园内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上。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此成立。<br> 指挥部旧址2005年已成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指挥部纪念馆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遗址。 我们到指挥部旧址时,正逢数百学生在参观指挥部纪念馆,看到孩子们庄重肃立和雅嫩的朗读颂词,以及全体学生们向烈士默哀,让我们不禁眼眶湿润,新四军革命先辈们的功绩祖国不会忘记,红色基因已经在祖国子孙后代中传承!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是组建新四军后,最先组织起来的2大指挥机构之一,直接领导了华中地区抗日斗争,是江北抗日武装力量的领导中心、决策中心,历史地位非常突出。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绩十分突出,没有江北指挥部的不断壮大,就没有新四军二师的产生和发展。 展板显示鄂豫皖边区党委1939年7月迁入东汤池与江北指挥部一起行动。父亲回忆录里提到他是1938年9月随郑位三同志到黄安七里坪参军并在鄂东特委电台工作,1939年7月调鄂豫皖边区党委机关电台,此时随机关转移到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在这里有机会结识了母亲。 展板显示的舒无地委组织序列表中,地委书记黄岩名字我很熟悉,他就是父亲履历表上填写的1939年12月在无为地委机关电台工作的证明人。 这张江北指挥部转移发展路线图基本与父母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足迹吻合。 参观中发现有当年指挥部用的电台及通信器材。 看到这部电台,想到父母在江北指挥部、江北游击纵队期间,共同奋斗在电台,由于各自工作成绩都十分突出,还被纵队评为模范夫妇。 展览中提到江北游击纵队的成立过程,感到内容过于简单。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时,一位工作人员主动与我们攀谈,得知我们是来自北京的新四军后代,立刻找来留言本,我们留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历史功绩,永彪史册!"。这里曾经是父母第一次结识的地方,感到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十分亲切,令人留恋。</p> <b>第三站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徐家新屋</b>(1939年3月,隶属于中共鄂豫皖区党委的舒无地委机关,由庐江县东汤池迁至开城桥附近王家大墩,12月迁至只隔数十里之遥的徐家新屋,1939年月12月前后父亲调地委机关电台任队长后,曾任过地委机关党总支书记)<div><br> 从无为市通往东汤池的县道不远处拐下村道即到徐家新屋。</div> 寻问多位老乡也无人知晓当年无为地委机关曾驻此地。 经老乡带领找到年近90岁的老村支书,耳背且脑子已经不清醒,也不知此事,不知是史料有误还是无为地委在此时间太短? 但许多史料都提到1940年2月前后无为地委及江北游击纵队机关都曾驻在此村,无奈只得遗憾而返。 <b>第四站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先锋乡王大墩子村</b>(1939年6月江北游击纵队在此成立,1940年1月母亲由指挥部调纵队电台任报务员,1940年3月父亲由无为地委电台调任纵队电台队长)<div><br><div> 史料记载“1939年5月中旬王大墩子村是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立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东汤池成立后,6月在无为王家大墩召开江北游击纵队整编大会,宣布孙仲德为司令员,黄岩为政治委员。1940年2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一度驻地开城桥的徐家新屋、王大墩子两村”。</div></div> <br>  到王大墩子进村时,原以为也不会有收获,但遇到一群村民后告知该村就是当年新四军江北游纵队驻地!有老乡还记得黄岩大名。 这位已经年逾83岁的老乡执意要用摩托车带我到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的现场。 老乡所指的地方就是当年纵队司令部的大门位置。 在纵队大院门口前原有一口小池塘仍还存在,当年常有纵队领导在塘边向对面大树干上练习打枪,有女兵经常在塘边洗衣服。纵队还经常组织与村民联欢扭秧歌,村民忆起往事津津有味。后纵队转移到定远一带,百姓替纵队行踪严守秘密,后来日军却毫不知情,还派2架飞机轰炸纵队驻地扔下数颗炸弹。 我们想起在参观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时,曾发现展板上有一张标着江北指挥部旧址的油画,怀疑画的就是江北游击纵队的旧址,尤其前面水塘十分相像。 老乡所指方向当年是大操场,纵司人员每天跑操、练枪的地方。现所有原建筑均已拆毁建起民房,村民们都希望至少在纵队司令部原址上树个碑,记载当年纵司在此驻扎的盛景。当村民得知我父母也曾随纵队电台住过此村时,特别热情,非要拉到家里吃饭,我们反复推辞,在离别时,话说不完,手握不停,嘱咐我们下次一定要来家作客。 <div>  </div> <b>第五站安徽定远藕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及新四军烈士陵园。</b>(1939年12月江北指挥部转移至此,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母亲即在指挥部电台任报务员) 藕塘革命纪念馆,因疫情没有开放。 烈士陵园规模不小,布局合理。 烈士墓碑环绕纪念碑整齐排列,数百个墓群中有几十位新四军二师各旅的有名烈士墓碑,但五分之三为空白穴尚待安排。 <div>  只在墓群中找到二师六旅2位烈士墓位,都是我父母亲在新四军六旅的生死战友,我们向他们致敬!</div> <b>第六站安徽无为上庄村江北游击纵队机关驻地及照明山战斗地</b>(1940年初纵队机关转移至此,父母亲均在纵队司令部电台,1940年4月期间为掩护纵队机关和电台,发生照明山战斗)<br><br> 1940年4月,桂系一七六师一部和保八团共4千余人,对我驻无为上庄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及驻无为地区的新九团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我新九团和新七团一营为掩护纵队机关进行反击。因敌众我寡,我军失利,纵队参谋长桂逢洲不幸于照明山战斗中壮烈牺牲,教导大队长丁亚也身受重伤。江北游击纵队队部和新九团及中共舒无地委机关随即撤到和含地区,只留下少数部队在无为地区坚持斗争。<div><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333333">由无为市驱车经省~县~乡~村道到上庄,这一带是丘陵树林地形、水网密布,路越走越破,想当年父母常年行军奔走穿行在小路、树林间,真心佩服他们的毅力。</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好不容易才找到上庄村,找村民打听都不知当年此地打过扙。</font></div> 后经打听到该村一位70多岁知情人,不仅知道纵队机关曾驻村,还知道为何旧址被拆毁。(此人当年上告坚决反对拆旧址无果),他带我们到当年纵队机关驻地-本村陈家祠堂,现场只残留祠堂的立柱石基。 据说当年纵队司令部机关为三进大院十分气派(在7师纪念馆有张该院照片),解放后改为能容纳3百学生的无为县恍城小学,于70年代未期被拆毁,砖瓦木石移到它处建现在新的恍城小学。现场已破败不堪令人痛惜! 后在参观七师纪念馆时发现有一张恍城小学大门的图片,应就是1940年初江北游击纵队驻村的司令部机关大门原貌! 没有保存好当年纵队旧址,村民也感到十分的惋惜。 1940年4月照明山战场也在上庄数公里外照明新村的这老乡家后侧找到,他告听老一辈讲这里曾是抗战时期的战场。 照明山也已经看不出曾是个小山,只有依稀可辨认出长满野草的小坡,想当年纵队参谋长桂逢洲等数十名烈士为掩护纵队机关转移牺牲此地,却连个纪念碑都没有,心中酸楚不已。 靠老乡指认才看出当年战场还残留的上百米战壕面目,都已被杂草复盖。 <div>  照明山头也已经被推平建为照明新村。</div> 找到该村向虹桥社区服务中心(照明新村归其管)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但他对照明山战斗一无所知!经我介绍后即留下微信联系方法,表示願意配合挖掘相关史料,争取搞个红色宣传点。 <div><br></div> <b>第七站安徽定远朱湾镇烈士陵园及朱家湾战斗地</b>(1941年1月13日父母亲在纵队机关受日伪军突袭遇险和托女地点)<br> <div> 朱湾镇(即朱家湾)是抗日战争中定远县的经济枢纽重镇,战略定位仅次于藕塘,是新四军二师后方医院二分所驻地,也是皮旅中原突围所经之地。</div><div> 这是我们追寻之旅最重要的一站。<br></div> 在滁州市原科技局副局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王世福主任(曾参加过对越作战的转业军人、朱湾烈士陵园及大刘户战斗纪念碑的筹建人之一)和定城镇原计生办主任家勇的陪同下,来到定远县朱湾东圩革命烈士陵园。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为私人探访,但定远县刚到任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夏万全局长及朱家湾镇社保所宋运动所长等被王主任请到现场。</p><p class="ql-block"> </p> 王主任还邀请了年已93岁高龄的原新四军二师政治部政工队老战士严明友。这位被称为当地"国宝"、被国家授予"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中国好人"双称号的老战士,近年来多次被中央及省市电视台采访。当年他13岁参加二师政工队宣传抗日,退休后多次下乡寻找和组织收敛新四军在定远县牺牲烈士的遗骨,奔走呼吁建立东圩革命烈士陵园和大户刘战斗纪念碑。 我们瞻仰了朱湾东圩革命烈士陵园。陵园是为纪念1946年5月19日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团长李木生、政委寥成美,后分别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二炮副司令)在攻占东圩据点时牺牲烈士而建立。 这位年逾80的老太太,是当年朱湾东圩战斗时听到枪声大作唯一健在的见证人。 <p class="ql-block"> 在朱湾东圩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  园中还建有一座小型纪念馆,展出许多在朱湾附近牺牲的烈士事迹,以及参加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朱湾人部份名单。</p> <p class="ql-block">  展板描述了1946年5月19日二师六旅十八团参加东圩反顽战斗的经过。</p> <br><div>  在王主任、夏局长等陪同下来到定远县当年朱家湾战斗现场,现巳于2014年树立起大户刘战斗纪念碑,我们向战斗中牺牲的死难烈士们表达深深的敬意。</div> 碑背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大户刘反击日军偷袭战斗纪念碑碑记:<br>  1941年1月13日拂晓,日军从凤阳、嘉山、滁县等地纠集2000多人,从定远县城连夜突袭驻扎在朱家湾大户刘村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政机关。战斗打响后,新四军游击纵队司令员谭希林、政治部主任王集成,果断指挥司政机关人员和驻塘西刘村的特务营官兵,奋勇反击日军偷袭,重创偷袭之敌,掩护部队机关人员和驻地群众突围。政治部民运科长纪正、总务科长凌云和司令部作战参谋张克家、测绘参谋向发荣等30多名干部战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日军还残忍地杀害大户刘村、塘西刘村村民10多人,放火将塘西刘村的房屋全部烧毁,并抢掠大量物资。<br>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值此大户刘战斗73周年之际,特立此碑纪念。<br> 定远县人民政府立<br> 2014年清明节<br>  想到父母在当天被突袭中,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死里逃生,后来又为赶上部队忍痛将刚出生的女儿托付老乡至今末能找到的经历,不禁百感交集。<div>  此次江北游击纵队机关深夜被日伪重兵袭击,纵队领导临危不惧,指挥纵队成功突围,保存了纵队机关,一大批干部得以脱险。其中谭希林、寥成美、郑抱真、王集成、周依冰、张则杨、黄庆元等解放后都成为将星和政府领导。可以说没有纵队机关的保存,就没有后来的新四军二师六旅的组建,没有父母的成功脱险,就没有我们子女的今天!</div> <p class="ql-block">  此碑后有7座烈士墓(其中有2位团级干部),还有一座数十位无名遇难者的合墓。但据亲历者回忆,此次牺牲的人数至少200人以上,战斗极为凶险和惨烈。</p> <p class="ql-block">  夏局长、王主任当场商议为扩大新四军历史功绩在滁州定远的影响,应争取将大户刘、朱湾镇2处烈士碑及周边另几处战斗地点综合升级为串点连片的红色教育基地,先由他们做方案形成向定远滁州安徽省有关部门的立项建议,也请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二师分会如有机会予以出函支持。</p> 在纪念碑前,听严老详细介绍当年我母亲如何被一位老大娘冒死掩护,父亲如何藏文件电台并隐藏于村边草堆中脱险,又如何深夜冒雨将刚出生1天的女儿托付给老乡的经过,情真意切、记忆力非凡,让我们深感佩服。他紧握我们的手说:你们父母当年的遭遇和事迹,为朱湾做了贡献,也让朱湾出了名。<div>  最后离开朱湾时,他应我们要求唱起新四军军歌,歌词准确、声音宏亮,引众人一片喝彩!我们与严老依惜而别,相对敬礼,我们衷心祝他健康长寿!他还特意与我们沟通了微信。 </div> 经王主任引导,我们来到当年江北游击纵队机关在朱家湾驻地的旧址。当年就是在这里遭受日伪军深夜突袭包围并发生激烈战斗的现场。这些旧址虽还没有资金加以保护,但在王主任、严老师的一再坚持下,镇政府出面保留了一些当时的老旧房子。 残留的老房子还没有被完全拆毁。 有的老房子还保留着当年的院门。如果能争取到立项资金,在此建立江北游击纵队机关旧址纪念馆,将它们都修旧如旧的展示出来有多好! 为探究当年为何父母所托女儿始终没有找到的原因,我们在王主任、任主任和镇干部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任武杨村。经了解让我们大感意外!此村实际分为任、武、杨3个间隔几里地的自然小村,想到当天深夜冒雨突围,父母相互搀扶跑十几里路才摸到一个小村,将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老乡,事后确实很难辨清究尽是任武杨的何村何户人家,难怪母亲后来到当地多次寻找无果。<br>  在任主任和镇干部安排下又找来任村几位年过80岁以上的老人询问,也都不曾听说过此事。<br> 最后我们表示母亲托养孩子是在80年前战争的纷乱年代,找不到或早已病亡都很正常,我们虽有遗憾但已尽到责任,这次就是要利用寻访的机会,来向当年收养过新四军女军人孩子的任武杨村众乡亲们,当面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镇干部则表示将继续帮助寻找线索。 <p class="ql-block">  参访后一起就餐,老区人民盛情而热烈,让我们感动之情溢于言表。</p> 第八站安徽定远界牌集及大桥战斗地(1941年6月~1943年7月期间在新四军二师六旅机关、十六团电台的父母在这2处共同参加过多次战斗,还有定远、和县、十二圩、官堂集、谢圩战斗等数次战斗基本都在附近,1941年11月期间父母共同参加定远大桥~新张家战斗,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在定远附近3个村召开3次军事会议传达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此建有中原局3次会议纪念馆)<div><br><div>  到达界牌集镇后,开始多次寻问路人,无人知晓当年该镇发生过战事,后干脆将车开到界牌集镇政府,工作人员前车带领我们,才找到村边确实立有一块1946年5月界牌集战斗纪念碑,虽有时间差,但2次战斗的确先后都发生在此镇附近。<br></div></div> <div><br><div>  </div></div> 一位住在碑对面的老人,看到我们在碑前端详,主动上前告此碑文是他当年所写,并证实此碑虽为解放战争1946年5月界牌集保卫战牺牲烈士而立,但抗战期间新四军二师六旅确在界牌集进行过多次战斗。 <p class="ql-block">  随后驱车赶路前往大桥,沿途水稻已经开始收割,看来今年是个丰收年。当导航准确带到大桥刘少奇中原局会议纪念馆时,天已黑下来。</p><p class="ql-block">  因此处也是1941年11月期间父母在新四军二师六旅共同参加大桥~新张家战斗的地方,当年六旅十六团全歼桂顽一个加强营,俘顽营长及以下300余人,战后被二师授予“铁锤子团”光荣称号。母亲当时正在六旅十六团任电台队长,期间曾多次有机会调到旅部电台与父亲一起工作,倔强的她却执意坚持留在十六团最艰险的前线与战友们一起作战。</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建国70周年和建党百年的大阅兵时,行走在最前列全军荣誉功勋部队的军旗阵中,都有新四军二师十六团“铁锤子团”的军旗高高飘扬!我们为父母亲和战友们获得的荣光骄傲!</p><p class="ql-block"> 既便摸黑也算是找到了村子,我们在大桥纪念馆(因疫情早已闭馆)前,停车踏上了当年父母参加战斗且获得过荣光的土地,久久停留,直到寒风乍起才离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下一集将实录<b>第九站来安大刘郢新四军二师旧址纪念林、皖东烈士陵园、二师纪念馆</b>及之后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