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朋友(上)

竹影清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朋友,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问起来谁都能列举出甲乙丙丁等诸多朋友,但再追问什么是朋友,回答却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岁数的增长,有些原来不觉得是问题的问题,会像影子一样跟着你,甩也甩不掉。关于朋友,以前确实没有仔细想过其内在涵义,但我知道也绝对不是吃顿饭、喝场酒那么简单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还是孩子的时候没有电视,文化娱乐活动也少,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听故事。炎炎夏日的大杂院,每天晚饭后,大人们摇着蒲扇喝着沫子茶,而我则坐在小板凳上用一双小手支着下巴。起先是听大人讲,后来小伙伴们相互讲,再后来有了收音机,就听说书人讲。所以十岁以前植入我脑海里的朋友,是别人嘴里的模糊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了学特别是中学生时代,正赶上教育秩序比较混乱。那时候好像没有统一的教学课纲,于是历史老师顺应潮流,干脆把课堂变成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说书堂。本来是为了配合政治运动,没承想自我意识刚刚觉醒的中学生们,却被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忠勇所征服。一时间学校校园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实践此起彼伏,“忠义堂”的英雄豪杰成为榜样。那段时间朋友在我心中,就是那些忠诚豪放、宽容厚道、担当仗义、默契谦让等一系列美德,构成的一个个具体的文艺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上社会以后,恰遇百年变局的开端,社会不再扁平。东西文明对撞、新旧观念杂陈、多元文化冲击,原本立体的社会又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内容。使得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亲情友情等生活的重要架构受到冲击,出现了交融性混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把人的成长环境比作一个房间,那么二十岁以前如我一样的同代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开启的只是一扇小小的窗。透过它呈现给我们的世界简单而纯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那个时候的电影或小说,里面的人物非好即坏,即便有个别的中间分子,结局总是要归入好和坏的阵营里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后来四壁被突然打开,才惊奇地发现世界不是一个面,更不是一个点。它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庞大综合体,目所能及的范围内,看到之前的好与不好,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排列,既有纵横交织、又彼此上下勾连。新鲜诧异之余,实际上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慌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先凭借感性建立起来的美好,靠着一孔之见识,得不到理性的支撑和解析。而泊来的现世哲学以及实用、功利等科学工具,又像大水一样,漫灌于基本上没有逻辑思维训练的大脑。如此情况下,朋友的概念之于我几分混沌、几分模糊,大部分则是待垦的处女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不论什么年代的人,青春热血之时都难免懵懂茫然。若有不同,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展变化太快,而我们准备的又太不充分,以至于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只能够靠着最不可靠的感觉,去应对杂乱纷呈的社会,当然也包括与人的相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此则难免被碰得头破血流,但也正是体验的艰辛与感悟的困惑,促使自己重拾书本,期冀找寻与世界合理的相处之道。然而笛卡尔主张“心物二元”,而佛法则言“心物一元”,他们恢弘的理论体系,详尽地叙说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但因其太过深奥晦涩,很难成为指导普通人的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凡俗生活的角度,跌跌绊绊的我恍惚觉得,人活着最主要的活动无非两大类:一是与物的交融,再一个就是与心的沟通。它们之间如何关联是学者专家的研究领域,而普罗大众需要的是简洁易行的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与“物”的交融,实质上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予取共存的关系问题。在长期与“物”相伴共生的岁月里,做为主体的人承上启下、从不间断地对恒定的、客体的“物”进行探索并把握利用,经过教训积累经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常识,然后在这两类活动的基础上,演绎推导并总结出“物”的定理,用以指导和规范人与“物”的合理并存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人类之间的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可以被科学明确界定的自然事项,则不论何种国家制度、何种意识形态,何种价值理念,明面上基本能够达成相对广泛地认识和相对协调的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代人普遍缺乏知识储备,好在物质文明的递进,使我们在体系化的社会里,能够便捷地使用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大众产品。不至于因为不懂机械原理,影响了开车出行;也不会因为对声电互换一无所知,就不能使用电话交流沟通。专业的事情由专业人员处理,是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代人生活实践的必然结果。如果为了喝一口奶,就牵一头牛回家,那才是荒诞不经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人与“心”的沟通则不是1+1=2那样的简单明了,古今中外不乏贤能智者,他们百般努力,试图对此进行定义。人类文明史虽然因此而卷帙浩繁,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揭起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少时我曾经质疑这些伟人虚有其名,但当时间让我有了足够的体验以后,才真切的感受到,不是伟人们优秀的不够,而是“心”的空间实在是浩瀚无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本来是针对人们欣赏文艺作品而言,却揭示了人心对世间万物的普遍反应规律。尤其是人与人之间,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是广袤对无边、是复杂对纷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物,人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应对;对心,除了依靠自己“用心”体验,应该没有太好的途径。虽然之前我对于朋友的概念没有十分清晰过,但是却也没有影响交结朋友的实践。从上小学开始到现在,只要是曾经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都保留了来往至今的朋友。我把这看做是幸运并为此欣慰,同时也意识到,朋友的概念与实践,本来应该是相互作用的,然而于大多数人而言,往往却很难同步。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事情都是在反复试错的实践中,逐渐地揭下糊在眼前一层又一层的迷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每个希望认真生活的人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虽然个体差异反映在朋友的问题上,会有各自表现的不同,但是它的共同点却是可以探讨并总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朋友从根本来说,不以时空为预设前提,它是两颗心在某一环境下的感应,是同一时刻相同认知共鸣的产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这一辈子,不知道要遇到多少人。同学、同事、邻居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在一起几年、十几年,每天进进出出点头打招呼,看似很熟络,一旦分开,其中大部分却无半点牵念;然而电梯轿厢的碰面、旅行时火车、汽车的邻座、或者其它意想不到的各种奇遇……也许就多了那么一瞥,或者三言两语的交集,陡生好感后便铸成了一生的情谊。我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但能感知每个人的心一定像电磁波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频谱波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自己的心充满磁力,拥有更宽的频谱波段,那么就有可能像高适心中的董大一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是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既取决于生活阅历的深浅,更受制于经受磨难以后对整个世界(包括人)的态度。人生之初,没有谁愿意曲折坎坷,但是不经历风雨,注定见不着彩虹。所以人生每一次的挫折和每一次的失意,表象上看是提升了生活的难度,实际上是帮着你揭去了掩盖在真相与实质上面的一层伪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趋利避害是人固有的本性,片面地秉持这一原则,遇到好事就拼命的去争去抢,遇到坏事则极力地推诿避让。一段时间里好像是顺风顺水,活成被人艳羡的样子,但是因为缺少搏风斗浪的经验,一旦遇到躲无可躲的浪高风急,临时的抱佛脚也都没处可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勇于接受挑战,并且善于总结分析,那么对人、对事、对物的辨识度也就水涨船高。或许某些事情并不是你所熟知的,但是待人处事的经验,已然形成的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就不会被纷乱的表象而迷惑、而困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对外释放和向内吸收的强度增大,经过捶打的内心因此获充了磁力。它不仅为你生命的自由独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遇到同频的另一颗心时,几乎不费太大的气力,马上就有可能达到共振的结果。这也许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的内在逻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