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和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金昌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县上立足县情实际,在全面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h1><b> 一、目标定位</b></h1> 坚持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战略突出位置,按照“明确一个目标(尽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强县”),突出两个定位(工业主导型、生态功能型),实现八个突破(产业培育、壮大园区、引资补链、城乡融合、生态建设、体制机制、营商环境、补齐短板)”的总体部署,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进提质,举全县之力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力争到2021年底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2025年生产总值实现翻番。 <h1><b> 二、重点任务</b></h1> <h3> <b>(一)在产业培育上实现创新突破</b></h3> <b> 1.打造“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链</b> <b>高品质菜草畜百亿级产业链。</b>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和北纬38度“黄金带”优势,按照“两头菜、中间草,牛羊均衡养”的总体布局,<b>在清河、西河地区</b>,重点发展高原夏菜等设施农业,培育壮大达盛兴业、华宇、德源、和鑫源、兴合等链主企业,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批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育苗基地,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终端销售,加快三产融合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b>在东河地区,</b>培育壮大水发、波杜、宝光等优质饲草种植加工链主企业,大力发展牧草颗粒等生产加工项目,推动种植集约化、规模化和加工精细化;<b>在全县范围,</b>在培育壮大现有天康、新希望、居佳等养殖加工链主企业的基础上,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畜,控制养殖企业盲目扩张。力争到2025年,高原夏菜面积达到25万亩(含复种面积),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优质饲草面积达到30万亩(含复种面积),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牛羊猪饲养量稳定在8万头、180万只、26万头,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引进培育龙头企业30家左右(其中: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家以上);以元生奶绵羊养殖基地为基础,按照全产业链开发思路,推动产业向羊肉、高端奶制品复合式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2025年奶绵羊群体规模达到20万只以上,引进高端奶制品加工企业1—2家。通过以上产业培育发展,力争高品质菜草畜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b>精细化大化工百亿级产业链。</b>依托河西堡循环工业园,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精细化、错位化”的发展方向,壮大以鑫华焦化为链主的煤化工产业链、以甘肃瓮福为链主的硫磷化工产业链、以氨碱源为链主的氯碱化工产业链、以双一为链主的氟化工产业链、以联凯为链主的农药医药中间体产业链、以电池配套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促进煤化工、硫磷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等产业耦合共生,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化工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构建循环化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b>集群式新能源百亿级产业链。</b>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机遇,引进实施一批光伏发电和源网荷储一体项目,全力打造河清滩集中式光伏发电产业园;利用全县有基础条件的企业厂房、居民住宅、设施农业等区域,完成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力争到2021年底完成15个试点村分布式光伏建设任务,到2025年集中式光伏发电产业园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全县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65万千瓦,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b>生物基新材料百亿级产业链。</b>支持莫高阳光、莫高聚合等链主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攻关力度,引进一批PBAT、PLA和农用地膜、包装材料、降解塑料、餐具制作等下游产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生物基降解新材料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引进实施全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b>2.拓展三大潜力产业</b> <b>先进制造产业。</b>利用金铁铸造用生铁资源优势,加快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汽车铸件、装备铸件等高端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泰源、润农、祥晟等企业为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设施设备研发制造能力,培育发展优质、高效、灵活的先进制造业。 <b>新型建材产业</b>。全力支持瓮福、安嘉美、京天福等企业发展壮大,加大粉煤灰、煤泥、磷石膏等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力度,积极开发一批新型建筑材料,打造建材产业集群。 <b>中药材产业。</b>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支持现有中药材企业改造升级,开发高附加值药材产品,构建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 <b>3.提升三大新兴业态</b> <b> 文旅融合业态。</b>加快与敦煌研究院、公航旅集团等院企的合作交流步伐,深入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完善核心景区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旅游示范点提档升级,保护挖掘、宣传推介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实施一批旅游项目,新建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和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推出一批精品旅游路线。保护和发展乡村本土文化,充分利用地标产品及乡土风情,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保护和传承乡土建筑、乡村民俗、传统工艺、传统艺术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特色民俗旅游业发展,争创省级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十四五”期间旅游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2025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6亿元以上。 <b>电子商务业态。</b>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发展创意农业,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定制等新业态。深化与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提升电商产业园孵化能力,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再引进一批电商企业,实施一批整村整社电商全产业链项目,培育一批带货网红和主播,着力打造特色商圈、特色街区,加快发展社区商业、镇村商业,改造升级现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广泛宣传推介特色产品和文化旅游景点,打造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力争到2025年网络销售额突破1.3亿元。 <b>现代物流业态。</b>加快推进河西堡工业物流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冷链物流企业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全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试点。积极拓展农村消费,改造提升一批农村集贸市场,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b> (二)在壮大园区上实现创新突破</b> <b>4.实施河西堡工业园提质扩容行动。</b>全面推进园区建设发展,合理确定园区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加快推进园区道路、供水、供汽、危化品停车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科技配套条件,盘活园区现有闲置土地,提升承载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力;完成园区拓展扩容规划报批等工作,通过“划地招企、划园招商”等模式,在园区整片划出地块,牢牢守住环保安全底线,精准核定税收就业指标,通过大企业、大财团入驻招引项目、经营管理,将拓展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集约集聚、绿色发展的全国一流精细化工园区。力争到2025年,园区拓展区规划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80家以上,拓展区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工业副中心和“百亿级”循环化工产业基地。 <b>5.实施永昌工业园提升进位行动。</b>修编发展规划,优化园区布局,构建以永昌工业园区为核心,以百亿级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园、饲草加工产业园、奶绵羊养殖加工产业园为支撑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污水处理、供排水管网、道路、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吸引更多“飞地经济”落户入驻。力争到2025年,盘活闲置企业、新入园企业各10家以上,进入全省省级工业园区十强行列。 <b>6.实施清河农业园区提量增效行动。</b>高标准修编园区发展规划,加快改造提升和盘活重组,理顺管理体制。以现代农业种植加工为主,规划布局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大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力争到2025年,新增入园企业10家以上,创建“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 <b> (三)在引资补链上实现创新突破</b> <b>7.加大精准招商力度。</b>瞄准行业“500强”企业,积极开展节会招商、产业招商、环境招商,坚持滚动储备,加大筛选凝练,做实前期谋划,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引进实施一批支撑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主导产业链主制,坚持缺什么引什么补什么,全面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制定产业链图谱,优化产业链政策措施,做大做强确定的特色主导产业。力争到2025年,谋划储备实施重大项目200项以上,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 <b>8.完善招商服务机制。</b>在县域和河西堡分别设立县级代办服务机构,细化招商引资工作流程,建立土地供给、七通一平等要素保障高效推进机制;抢抓国家继续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有利机遇,在园区探索推行“标准地”改革,实施批而未供、闲置用地处置专项行动,清理一批悬置项目和“半拉子”工程,拿出一定指标对园区重大项目实行土地直供,解决好“闲置土地不能用、落地项目无地用”问题,力争实现园区项目“拿地即开工”。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加大招商引资成效考核评价,坚决做到“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安全和环保除外)”,构建人人抓招商、优环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b> (四)在城乡融合上实现创新突破</b> <b>9.提升县城承载能力。</b>聚焦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强化规划引领,严控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推动县城和焦家庄、东寨、六坝等周边乡镇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城市基础完善、风貌塑造、秩序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垃圾分类、绿化亮化等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增强县域综合承载力、宜居吸引力、辐射带动力。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95.3%,县城绿化率达到33.2%。 <b>10.加快推进乡村建设。</b>高标准编制镇村规划,按照“产业有特色、形态有特点、功能有特长、风格有特征”的要求,统筹乡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村融城、村融镇等发展模式,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农宅面貌改造、治理能力提升等工程,强化乡镇产业带动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一批产业优势明显、风貌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特色乡镇和中心村,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户逐步向乡镇和中心村居住。加快村组道路和产业路建设,逐步开通县城至新城子镇、红山窑镇、南坝乡城乡公交。力争到2025年,建成自然村组道路510公里、产业道路145公里,农村通社道路硬化率、生活垃圾治理率分别达到100%、75%,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创建率均达到100%。 <b>11.提升服务供给能力。</b>持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基础,抓好县医院业务综合楼、县中医院中医药优势特色专科、县疾控中心能力提升、县妇计中心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医院搭台子、学科结对子、专家交朋友”,下功夫解决全县医疗卫生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办好门口的医院。着力实施教育“五好”工程建设(好教育、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全面推进好教育“五大机制”、好学校“五大行动”、好校长“五个机制”、好老师“五项机制”和好学生“五优行动”,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职称能高能低、待遇能多能少”管理机制,建好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推进培训就业、文化体育、优抚安置、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风险防控、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劳务输转、技能培训、农民工工资保障等各项政策,抓好县级劳务市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全民健身中心、红西路军纪念馆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专家库,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 <b> (五)在生态质量上实现创新突破</b> <b>12.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b>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统筹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统筹实施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水源涵养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加大县城周边、乡镇驻地及集中居住点等区域绿化,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b>1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b>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散乱污”企业整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深入开展“绿盾”行动和生态环境执法,促进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稳步提升。力争到2025年,确保万元GDP能耗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以内,全县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分别达到87.5%、100%。 <b>14.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b>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加强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生态产品开发和生态价值转换方式,提升县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5年,确保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b> (六)在机制体制上实现创新突破</b> <b>15.深化重点领域改革。</b>全面推进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类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广信用承诺制、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等措施,加强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持续抓好财税让利、基层减负等改革,大力推行PPP、建养一体化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承包地、宅基地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b>16.加大园区改革力度。</b>加快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等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河西堡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河西堡镇机构改革,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化工产业管理办公室),按照“能赋能、接得住”的原则,分批下放审批事项和权限。永昌工业园区要探索建立“上级委派、全员聘用、层层激励”的管理机制,人员实行“内部档案封存、进出身份不变”的全员聘任制,在管理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理顺清河园区管理体制,配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全面提升园区管理能力。 <b> (七)在营商环境上实现创新突破</b> <b>17.深化“放管服”改革。</b>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梳理规范审批事项,优化再造办理流程,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严格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减事项、减层级、减材料、减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通企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营商环境评价等制度机制。 <b>18.健全服务机制。</b>实施县域营商环境提标建设行动,全面清理招商引资有关政策,健全常态长效服务机制,全面推行代办制、专员制、“不来即享”“项目管家”等举措,帮助企业疏解投资堵点、项目难点,推动各类扶持、激励、奖惩政策全面落实。 <b>19.提升创新能力。</b>深化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建创新联合体、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加快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布局建设,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方式,领办、创办、协办一批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 <b> (八)在短板弱项上实现创新突破</b> <b>20.补齐发展短板。</b>对照“三新一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国家支持政策,认真梳理产业发展、园区壮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争取资金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实行清单式管理,逐步补齐发展短板弱项;聚焦主要矛盾,全面梳理城乡基础、制度创新、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b>21.提升金融服务。</b>加强政银企对接,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融资项目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链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依托县水投、文旅投、城投等平台,提升融资能力;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领域融资难题。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专项资金等各项政策资金,统筹省市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力争到2024年底,县域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较2020年增长一倍,打造总资产20亿元以上综合性国有资产运营公司1个。 <h1> <b>三、保障措施</b></h1> <b> (一)加强组织领导。</b>成立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沟通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科学高效的发展决策、管理和协调推进机制,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b> (二)加强责任落实。</b>各乡镇、各部门围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定具体推进措施。坚持清单化管理、流程化运行、扁平化推进,每年建立“九张工作清单”,加快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企联动,运转高效、充满活力、融合发展的抓落实体制机制。 <b>(三)加强考核奖惩。</b>县委县政府督查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重要督查事项,对标《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认真做好各项指标督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及时查找短板弱项,提出对策措施。同时,对照省政府考评结果,根据各责任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充分发挥好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