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实施“双减” 实现“双赢” </b> </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 盘龙区彩云中学校本培训 </span></h5><div>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我校为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的落实,提高教师课堂效率和学生课后作业质量,助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家校双赢。近日,我们有幸邀请到盘龙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郭文林老师,为我们开展《实施“双减” 实现“双赢”》为主题的专题讲座。<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div></div> <b>主题:《实施“双减”实现“双赢”》</b> 讲座中,郭老师首先从教师、家长、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当下教育的现状,深度解析了“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期待,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负担过重,以致出现被动学习、被迫学习、假学、厌学的情况,最后放弃学业等现状,而国家“双减”政策的适时出台,就是为了减轻学生不必要、不合理、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因素减到最小,让学生重新回归正常的知识认知规律渠道和纯真的心灵素养塑造和提升。<br><br> <b>郭老师身边的鲜例</b> 郭老师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亲身体会,从教师层面分析“双减”之下教师迫切要做出的转变,由教师应该做什么的直观设问触发我们思考当下教育改革的背景,郭老师理论和实践结合,精辟分析了教师要做的首当其冲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论和方法,走教师专业技术路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课内外负担,减轻教师黑加白、题海流量等压力,减轻家长心理和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实现“多赢”。郭老师分析,教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学霸,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长,好老师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具体到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励学生的优点,培养“小先生”,把教育的主阵地回归学校,把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结合我校教师教学实际情况, 郭老师指出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必须改变现状,教师既是设计师更是建筑师,课前应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自己,做好细致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构建好完整的课堂框架,随时关注课堂中临时生成的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课程的知识美,领悟学科的思维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潜力,从而真正去体会生活的美,做到知行合一。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学习能力、内驱力,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探究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要把教学中满堂灌输过程,转化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把知识机械记忆的过程,转化为理解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知识贴近生活、来源生活,最后回归生活,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我们应该做什么?</b> <p class="ql-block"><b>学生作业设计</b></p> 最后,郭老师以一个教研员专业精准的眼光,在学生作业设计方面给我们做了悉心指导,列举了在教学调研中很多一线教师陈旧的布置作业习惯,如:“今天作业做第几页到第几页”、“作业做第几份试卷”等大概性、粗糙的作业布置,毫无针对性,费时费力不讨好的作业要避免。郭老师指出,老师要先钻进题海研究,把学生从题海中拯救出来,作业设计要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要求的作业层次不同,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作业的设置一定要合理;作业批改时要多表扬、多面批、精心设计优质评语,本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宗旨,这样也有助于抑制学生滋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学生也会感到自己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在班级中是有身份的人,慢慢对学生、生活就树立起自己的自信,教学才会真正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br> <b>老师们专心听讲</b> <b>笔记和反思</b> <p class="ql-block"><b>专心学习、拓宽思路</b></p> 整个讲座,郭老师声情并茂,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收获,尽显真诚。学科的核心素养解读让我校教师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双减”政策进行了深度剖析,通过讲座,我校教师对国家“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减轻学生课后作业更加重视,也明确了今后教学中要把“双减”落到实处,就必须要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作业设计和批改等方面下苦功夫,用郭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教学三年一循环,认认真真苦三年,教师教书就可以轻轻松松幸福一辈子,有了阳光幸福的教师,就一定能培育出阳光幸福的学生,才能有幸福的社会家庭。这样,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减轻教师和家长的压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