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陈德霖

薛明,

<p class="ql-block">回忆陈德霖</p><p class="ql-block"> 1925年春,杨小楼和余叔岩合作,组成双胜社,在北京新明大戏院演出。许多已经进入暮年的老伶工如钱金福、王长林、陈德霖、罗福山、刘景然、裘桂仙都在其内。名角聚会,真有千载难逢之感。尤其陈德霖,那时他是旦角泰斗,被称为“老夫子”。虽已年逾花甲,仍然粉墨登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与陈同台的当家花旦是白牡丹(荀慧生),24岁,扮相秀丽如出水芙蓉,光彩夺目。而这位“老夫子”,还是大开脸的老扮相,满脸皱纹,对比之下相形见绌。但是他人老艺不老,嗓音响亮,清朗圆润,时常在前场单演一出,如《彩楼配》、《孝义节》,唱来都是满宫满调,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陈德霖是标准青衣的嗓音,激昂有余,委婉不足。记得新明戏院双胜社上演的第一天,戏码是裘桂仙《御果园》和方连元《演火棍》。第三出戏是他与刘景然合演《三击掌》,可谓出色行当。唱“昔日里有个孟姜女,他为夫千里送寒衣”的一段,在当时来说,唱法上已有所改革,他为了表达王宝钏激动心情,把尺寸放快,显示王宝钏反抗父命的激昂情绪,一反其平日慢慢吞吞极少变化的唱法。演王允的刘景然,年纪比陈还要大几岁,但嗓音依然充沛。此老外号“叫街刘”,在台上总是大喊大叫,演《三击掌》的王允,正符合当时和女儿争吵情景,恰到好处。又有一次,陈德霖倒第二与余叔岩合演《武家坡》(大轴是杨小楼、侯喜瑞的《连环套》),王宝钏要比薛平贵大三十岁,而且余叔岩又是他的乘龙快婿,以翁婿演夫妻,观众为之忍俊不已。</p><p class="ql-block"> 陈德霖以演萧太后最负盛名,在内廷以演《雁门关》为西太后所赏识,《剑影楼笔记》有如下一段记载:</p><p class="ql-block"> “青衫陈德霖,名优也。尝入供奉,一日太后命演《雁门关》,陈奏太后以苦无宫花,后命左右卸己花与之,其荣幸若此,嗣后陈每演此剧,恒用如花。”</p><p class="ql-block"> 上面所记为宣统初元事,入民国后,京师第一舞台每逢举办盛大义务戏,所有名角都来参加,辄以全部《四郎探母》压台,曾由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王(又宸)等分饰四郎。但龚云甫的佘太君,陈德霖的萧太后,则成惯例,非如此难以号召。陈的年龄、扮相、举止、气派,非常适合演这一人物,加以他在内廷应差多年,亲眼目睹慈禧的举止动作,以她为蓝本精心刻划,自然惟妙惟肖,高人一筹。</p><p class="ql-block"> 陈德霖少时,以善唱昆腔戏著名。与名小生王楞仙合演《琴挑》、《百花赠剑》、《断桥》等折子戏,名噪一时。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入宫应差,为内廷供奉。当时宫中有时小福、余紫云等珠玉在先,他则以演昆腔为主,并在宫中教过戏。后来,陆华云办长春科班,内廷供奉被派去任教的名角很多,他也在内。到了光绪末年,时小福、余紫云辈相继去世,陈才渐露头角,宣统初元已名闻京华。他的唱腔集胡喜禄、时小福、余紫云之大成,50岁后老而弥润,后起者多向他请益,因而有“老夫子”之称。陈门桃李多一时美才,贤如王瑶卿虽和他亦师亦友,但也列入门墙,与梅兰芳、王琴侬、王蕙芳、姜妙香、姚玉芙曾被称为陈门六大弟子。晚年又收黄桂秋为徒。1930年7月初,他为了捧捧这位小徒弟,以年近古稀高龄, 偕黄同去天津春和大戏院演出, 演《大登殿》陈饰王宝钏,黄饰代战公主,轰动津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