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上海豫园

高山流水hh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上海豫园</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11日,农历初七,是淘宝、天猫称之的双十一,坊间戏言的光棍节。我不偏爱淘宝、天猫,有老伴问寒问暖也不是光棍。趁着暖阳高照,气温8-11度,我岂能错过这个出行打卡的绝佳机会?</p><p class="ql-block"> 去哪儿好呢?听说上海有个豫园,其中的园林景观堪叫一绝。</p><p class="ql-block">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p><p class="ql-block">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p><p class="ql-block"> 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园中曲径通幽,楼亭木廊古色古香。奇山怪石千姿百态。池中的锦鯉,在碧水中慢悠悠的游荡。几只洁白的凤头鸭,不停地摇动着“双浆”在池中悠闲觅食。</p> <p class="ql-block">  还有墙上那条用青瓦砌成的巨龙,栩栩如生,非能工巧匠而不能成。还有那小桥流水,池边垂柳,云雾缭绕的石山,真是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江南三大奇石之一。是宋徽宗时期的“艮岳遗石”,距今约有一千年历史。此峰具有“瘦、透、皱、漏”之美。相传“以一炉香置于石底,孔孔烟出”。</p> <p class="ql-block">  观赏完玉玲珑,我沿着右侧小道继续前行,跨过一座小石桥来到了内园。这里别有一番景致。沿着一座假山的石阶拾级而上,在飞檐翘角的木亭旁边有一处景点名为船舫,亦称“不糸舟”。此为旱船造型,它虽筑于假山之上,但船头以瓦片小砖铺地,成波浪状,仿佛舟行于水中,构思新奇,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  豫园的历史沿革:它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明代,截止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p><p class="ql-block">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p><p class="ql-block">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国军队强占豫园,大肆蹂躏。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 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余个工商行业所划分,建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p><p class="ql-block"> 1956年起,豫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⑽,历时五年,于1961年9月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豫园园内有穗堂、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p><p class="ql-block"> 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p><p class="ql-block"> 萃秀堂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亦舫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此系后增建。</p><p class="ql-block">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p><p class="ql-block"> 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间。</p><p class="ql-block">豫园的中部景区有得月楼、绮藻堂。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p><p class="ql-block">织亭位于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的西廊中间,面对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月府砖刻。亭以扇与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浣云假山位于得月楼北。</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又名书画楼,位于得月楼对面,清光绪年间建,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p><p class="ql-block">豫园环龙桥向南,是“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的内园。1956年修复豫园时,内园成园中之园。内园面积仅2亩余,但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p><p class="ql-block"> 静观大厅亦称 “晴雪堂”,是内园主要厅堂,造得雕栋画梁,轩昂高敞,堂面阔5间,进深3间,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内有两块贴金匾额。</p><p class="ql-block">耸翠亭耸立于观涛楼东面假山上,双层亭阁,底层置石桌、石凳,周围林木青翠。亭内一匾“灵木披芳”。</p><p class="ql-block"> 可以观位于静观大厅东,小型方厅,精致幽静,炎夏时分外凉爽,厅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旁有泥塑龙墙,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墙上有《重修内园记》等石碑,记载内园历史。</p><p class="ql-block"> 九龙池位于内园静观大厅东南,池内砌湖石,东西两壁隙间中藏4个石雕龙头,水中倒影亦为4个龙头,加上池状若龙身,故称九龙池。古戏台位于内园之南,建于清末,原在闸北上海北钱业公所内,1974年移建于此,经过修缮和增建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积玉水廊、积玉峰积玉水廊倚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原在也是园内,1956年移到豫园。</p><p class="ql-block"> 会景楼、九狮轩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故名“会景楼”。九狮轩在会景楼西北,1959年重修豫园时,拆去民宅,凿池垒石,池北筑轩,名“九狮轩”,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豫园,真是无处不生辉,无处不消魂。</p><p class="ql-block"> 我赞美这阳光下的豫园,是因为她已获得了新生,再也不是昔日达官贵人的私人游乐园;我赞美这阳光下的豫园,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再也不会让强盗们撞进家园肆意蹂躏;我赞美这阳光下的豫园,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她更加青春焕发,每天都面带笑容恭迎不期而至的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这位令我动情的初恋“情人”。</p><p class="ql-block"> 别了,美丽的豫园!来年带上我的老伴再来与你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