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餐

阿文.

2019年3月的一天,同儿子孙女外出回来错过了饭点,孙女要求我陪她吃西餐。我只好跟着到江北嘴豪客来吃了一次西餐,却引出我对“吃”的万千感慨。<br> <br><br> 一看到“豪客来”三个字,我心里就在想,来的都是“豪客”是不是宰你没商量的意思哦?!带着疑虑,目不斜视的迈进了餐厅。<br> 刚坐下,四岁的孙女就像常客一样告诉她爸爸,“我要吃意面”。在我的印象中,西餐就是要几分熟的牛排,用刀叉一阵乱舞后就结束了。至于吃“几分熟”,就要看你自己的爱好了,有的不到五分熟,吃的时候还能看见血水呢!吃西餐与意面有关系吗?不熟悉,不敢开腔。<br> 见我不会点,儿子帮我点了一个沙朗牛排,他自己却只吃了一个新奥尔良鸡腿排。后来我才知道,他明知牛排贵就是要叫我尝尝。而我想的是,就一个牛排,够吗?主食呢?<br> 东西端上来了,一个牛排,一个小盘子装着粉条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个甜点。我都叫不出名字,儿子告诉我,这就是意面,这个是华夫饼。孙女却自顾自的津津有味的吃起意面和薯条来。快吃完了的时候,儿子问我还要不要加意面?我赶紧说“不要了”,我不知道再加下去还得花好多钱。<br> 一结账,三人,117元,没有餐位费、服务费、碗筷费,也没有见孙女消费的意面。“这是怎么啦?”我问儿子。儿子说:“看来得经常带你来搞点消费才行,这是我的失误”。<br><br><br> 接着告诉我,豪客来的服务算是可以的,我们点的东西里面含得有意面,意面是可以免费添加的,所以不够吃可以加,小孩吃的就不用另外收费了。 我回想了一下,豪客来的服务好像是可以。小孩就餐有专门的座椅和专门的饭兜,难怪孙女一来就熟练的把它戴上。 离开时还给孩子赠送了一个讨小孩喜欢的气球。 <div>细微之处用心良苦,难怪小孩喜欢来用餐。进门右手边还摆得有很多自助食品,可以自己取食,只是我进店的时候没留意。<br><br><br><br></div> 反思我这一路的表现,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没见过,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搞笑。好在儿子照顾周全,我不用开口就不会惹人笑话。我还不如一个四岁的孩子那么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没有她那么自如,那么随意。应该说是我落后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br><br><br> 有人说中国文化比较注重“吃”。大家见面打招呼,以前最流行的问候语是“吃了吗?”;利益受到了损害,叫“吃亏”;超过承受能力,叫“吃不消”;要采用强制行为,是叫他“吃不了兜着走”;登门拜访受阻,叫“吃闭门羹”;就连接受教训,都叫“吃一堑,长一智”。好像一个“吃”字就概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一样,无吃不欢。<br> 说起“吃”来,也确实重要,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人口众多,民以食为天,吃饭确实是一件大事。记得好像有一部叫《开国大典》的影片,里面有一句说白令人印象深刻。蒋介石在内战中失利,退守台湾之前,对部下意味深长的自我解嘲说“这样也好,我们将四万万人吃饭的问题,扔给了毛泽东”。看来,过去在中国,让老百姓能吃上饭都是国家主要领导人经常思考并焦头烂额、令其头疼的重大问题。<br><br> “吃”也确实能折射出人性。记得我们刚进初中时,适逢物资短缺,粮食定量,缺菜少油,又无市场补充,人人处于饥荒之中,面黄肌瘦,不能自保。上学的路途上要爬一个坡,半坡上住得有一户人家,一个大块头的中年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在襁褓中。那个女人看起来人高马大,身体壮硕,很有体力,食欲一定是旺盛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估计是更难过了。果不其然,读到下学期,我们再过她的家门的时候已经看不见小孩了。再后来听大人们议论说,半坡上那个女人才狠心哟,大人把娃儿的口粮吃了,两个娃儿没得吃的,活活饿死了。这件事对我们震撼很大,天下最大的爱是慈母心,怎么会有如此狠毒的父母呢?有的人的人性在饥饿面前为什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呢?<br><br> 人是经不住“吃”的诱惑的。在同一时代,有一件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让我终身不能释怀。我的小老弟得了百日咳,受照顾进入了当时纱厂的康复幼儿园。有一天弟弟有一餐没有吃,幼儿园叫我们把营养粥打回家里。父亲生着病,妈妈让我将粥热给他吃。我把粥拿到厨房的时候,看见碗边溢了一点出来,就用舌头将它舔了。这一舔不打紧,一股油香味儿将我击倒,天哪!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忍不住又舔了一下、一下、又一下……直到父亲起床上厕所,隔着窗口看见了我的动作,咳嗽了一声,才把我从梦魇中解脱出来。我当时那个难堪哟,心里十分惭愧,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我并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当时做饭是用锅蒸灌灌饭。妈妈到农场参加劳动去了,全家人的饭都是我在做。我会严格的按照每个人的定量算到每一餐,尽管吃不饱,天天都是饿着的,但是餐餐都有吃的。粮食紧张时期结束后,妈妈还当着大家的面说过,说我很会计划,家里从来都没有断过吃的,也从来都没有犯私心给自己的那一碗多搁些米。稍微存点私心,暗暗利己一点,这倒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种大公无私的事都能做到的我,竟然经不住一点油香的粥的诱惑,竟然停不下来。所以对饥饿中的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甚至易子而食就更加深了理解。不是人无格,而是“吃”有惑!如果将无人,留格有何用?人毕竟是肉体凡胎,都需要五谷供养。<br><br> 经历过饥饿的人,“吃”的价值观是特殊的。我从亲身经历中发现,经历过饥饿的人,在“吃”的价值观上,至少具有三个特点:广谱杂食性、自觉光盘性、吃货淡化性。<br> 广谱杂食性就是对于“吃”的适应性强,食谱很广;不挑剔、不厌食;没有过多的偏好和禁忌。<br> 自觉光盘性就是珍惜粮食,注重节约,颗粒归餐;痛恨餐桌上的浪费行为,生活中尽量算计着来,不产生浪费行为;对迫不得已的聚会产生的浪费行为,尽管要应酬,心里却别扭,老觉得不是滋味;强制自己的饮食行为,哪怕吃免费的自助餐,都要自觉的做到光盘行动。<br> 吃货淡化性就是对“吃”的问题看得很淡,“吃货”是将“吃什么”看成第一追求,经历过饥饿的人把“有没有吃的”看得更重,至于吃什么几乎可以省略,吃什么不重要,有吃的就行,所以对“吃货”行为方式不理解;吃什么都能填饱肚子,都能生存。<br> 鉴于个人的经历,我的饮食观历来是自炊、简单、跟着食堂走的生活习惯。但是有时也会像这次吃西餐一样,不得不下馆子。下馆子也不简单,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这次吃西餐就吃出了代际落差、时代落差。这是个警醒信号,我认为人要与时俱进,吃也要与食俱进。<br><br>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也从物资短缺发展成产能过剩,当然也包括食物过剩;不仅是产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社会性上看,“吃”的问题出现了浪费惊人、食品安全、转基因困扰等社会问题;“吃”的实现方式上,也出现了快餐、外卖、吃馆子、吃食堂、自炊等多种形式;从聚会方式上看,出现了形式的多样化,农家乐、包餐馆、住别墅自炊,甚至连团年都被改造得不再那么传统了;现在看来,在饮食习惯上还得要中西兼顾;在饮食实践上还得要内外结合。否则,今天不习惯下餐馆用西餐,明天或许就不习惯与家人、与朋友同桌进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