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的最北端,一个叫林县的地方因为一条人工修建的灌渠而闻名全国。这条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总长1500公里的大渠,被人们称为人造天河。它叫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开凿了红旗渠,把山西浊漳河水引到河南林县。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林县的人和家畜吃水,耕地灌溉问题,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br><br></div> 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将精神财富转换为物质财富。现在红旗渠已经从一个水利工程扩展成了一个旅游景观,一个品牌,一个地标。<div><br></div> 我们千里迢迢来安阳就为看红旗渠。碰巧赶上了河南开展“豫见金秋、惠游老家”旅游活动,红旗渠免门票。先生说这是朝圣似的旅游,我俩包了一辆车,从安阳到景区两个来小时。 分水苑景区,这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进入景区后,一条长长的石砌步道通向高处,路两旁溪水潺潺,绿树成荫。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红旗区工程示意图 <p class="ql-block">建设者们头戴柳藤帽、用铁榔头、运土筐等简单原始的生产工具,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地凿出来个红旗渠。</p> 碑上刻着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分水闸的一干渠涵洞上面的巨幅照片,记录着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的盛况。 巨幅红旗渠山水画。 青年洞景区距分水苑景区20公里。若不参团或自驾,坐景区的交通车还真不方便。景区入口是一条红色的蜿蜒的长廊。像一条红色飘带舞在了太行山腰,延伸着红旗渠壮美的形态。 沿步道上到半山才真正疫检后进入景区,登上张家岭,往青年洞去,开始了3公里的渠边栈道漫步。 参观的路是沿着红旗渠修的栈道,栈道的右边就是悬崖峭壁边缓缓流动的渠水。 山蜿蜒,渠蜿蜒,路蜿蜒。 路边有描述当时施工情景的雕塑。 空中索道。 红旗渠就盘绕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 观赏三省交界的巍巍太行,若有蓝天白云,会更壮观美丽。 仍然有些路段要爬山。 爬梯可以登上山顶,最怕爬山的我放弃了体验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的艰难。 一线天 悬崖上的雕塑 太行天河 600多米长的青年洞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1960年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时期,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