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个歇后语来历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咱陵川的县衙附近。</p><p class="ql-block"> 在陵川县衙院墙外,有一个姓都的老住户,按说这都家也仅是一个平民百姓的小户人家,但就因为人家和县衙是一墙之隔,是标准的“县城根儿”。况且人家老都头脑子灵活,办事圆滑,县衙里跑腿做闲差的活儿没少做,因此深得县衙里一般公差人员的青睐。说白了这就应了苏鳞的一句古诗所言的那样:“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老都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其他人一般不知道。让笔者细细给你讲来:咱陵川虽不大,但大小也算国家最底层的一级政府呀,而且建制悠久,还是皇城级别。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衙里大大小小的办事机构一个也少不了。但话说回来,有些不起眼的小事就靠衙门外的小老百姓简单办理一下就足行。</p><p class="ql-block"> 今天说的就是衙门里的张贴告示这件差事。你想呀,毕竟是一级政府呀,每日里的各类告示的张贴也真的多如牛毛呀,例如:赋税告示、禁毒告示、禁嫖告示、辑凶告示、征粮告示、防火告示……总之,需要县衙张贴的告示真的太多了。况且过去又不像如今社会信息互联互通,那时候政府的政令、法令大都是以张贴告示的形式传递给平民百姓的。</p><p class="ql-block"> 问题来了。这张贴告示的差事就落在了衙役们的头上,只要一贴告示,衙役们个个心里都有厌烦情绪,但不管怎样厌烦,差事还得按时办理。</p><p class="ql-block"> 说来任何事情都有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油头滑脑的几个衙役贴的告示多了,又不想一直这样费时费力,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县衙院墙外的老都头,对了,就让他帮忙干点张贴告示的差事,有何不可?你还别说,给县衙里办事,老都头敢说那真个是屁颠儿屁颠儿的,嗓门好的衙役隔墙就能吆喝到老都头,只要贴告示,他们就隔墙吆喝:“老都头贴告示喽!”不出数分钟,老都头肯定赶到。时间一长,老都头贴告示好像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惯例。刚开始,衙门里还负责熬制浆糊,到后来,衙门里写好告示,这熬制浆糊的事都由老都头自家承担,老都头心里清楚,衙门里不会让他吃亏的。</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每逢衙门里贴告示的时候,老都头端来浆糊,除了衙门口的告示几个衙役招呼贴一贴,给县令大人做做样子,其余大街小巷的告示通通由老都头一人包办代替。反正县衙里不管怎样换领导,贴告示的事都由老都头来办。老都头大半辈子跑腾下来,也没少捞了好处。一些熟人找他提供一些衙门里的一般信息,还真是小菜一碟。时间一长,了解老都头贴告示内幕的秀才老先生,灵机一动给老都头来了一联歇后语:“衙门口端浆锅——兴下免不喽”。这句歇后语的意思说,委托某人办什么事一般不容易更改。</p><p class="ql-block"> 记得这个歇后语的来历还是听已故十修《陵川县志》总编纂人王云鹏教授所讲述的,我认为应该把它记录下来。以寄托对王云鹏教授的万般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