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歙县姫公尖的柿子红了,村民开始摘柿子做柿饼。家家门口都有柿子树,一棵老树能收上千斤。每年就这么十来天,游人可以和村民共享这番喜悦,品尝到在树上成熟的柿子。</p> <p class="ql-block">只是去了一趟姬公尖,满山的红柿子就住进了我的脑子。我一次次的走到柿子树下,仰起头,望着结满枝头的柿子,一股甜丝丝的味道随着风送进我张开的嘴中,瞬间感觉身心都醉在了这片柿子林中。</p><p class="ql-block">从姬公尖回来,我晒起了从那里带回来的没出白霜的柿饼。在山上,我几次走进农家,和村民们聊聊他们的柿子,聊聊他们的老屋和寻常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姬公尖在花果山的半山腰间,大巴车开到山下的路口,然后接驳中巴车或轿车上山。途中,车轮在蜿蜒起伏的小路滚动,遇到会车必须退让到避行道上,我们能体会到山上村民出行的艰难。眼下小型车可以开到村口村民已经很满足了,游客可以上山,带动山间的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曾经的姬公尖,村民们全靠一个背篓把物资背上背下,甚至自己家的屋子也是用背篓背上去的。既使在当下,哪怕是手推车也只能到村口,大多数住在山上的村民依然靠背篓把生活所需的物品背到家中。相比他们,我们享受了太多的现代交通的便利,村民的生活依然很辛苦!</p><p class="ql-block">姬公尖是灯笼柿的出产地,这里长出的柿子口味一流。游客来到这里,欣赏的是风景,可这是村民每年很重要的经济收入。撇开柿子林每年的管养不易,仅仅是在收获的季节,村民的劳作付出也是十分的艰辛。几乎家家都请来了亲戚帮忙,亲家,嫁出去的女儿,附近的兄弟姐妹们,能帮的上的都要请来。男劳力在林子里摘柿子,再一筐筐的背回来。柿子好沉啊,每次也背不了多少,可以想象一片林子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柿子,仅靠单家独院的力气,在山路上靠着双肩背到家中,真的是累到双膝跪下。家中女人,老人则日夜不息的削皮,晾晒,没有机械帮忙,全靠一双手劳作,那一双双手的模样我在现场看到心都是痛的。我走进的其中一家,要顺着石板路走下去几百米,独门独院。这家没有男孩子,老俩口和一个女儿一起生活。收柿子了,嫁出去的小女儿专程回来帮忙。柿子林里的活全靠身材瘦弱的男主人,女主人在路口摆摊卖柿饼,自己卖价钱比收购去要高不少。两女儿操劳其它的事。</p><p class="ql-block">柿子背到家主要靠制成柿饼再出售,这期间还要老天给力,最好太阳暴晒十多天,然后放在晒干的柿子皮中捂上。然后再晒,再捂,如此反复,直到柿子水份晒干,捂出糖霜,才是我们吃到的柿饼。</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艰辛要忙一两个月的时间,一年差不多一半的收入就在这柿子上,所以家家都不会怠慢。</p><p class="ql-block">生活虽然辛苦,但是村民们对游客是很友好的,我走了几家,坐下来和他们聊天,给他们拍照,教他们使用相机,他们都很乐意。看的出来他们很希望和外界的交流,听一些山下的信息。很可惜很多人对我们南京并不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这条石板路下去,几百米处是村民的家。</p> <p class="ql-block">这家的女主人。</p> <p class="ql-block">嫁出去的小女儿回来帮忙。</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看他们的家。</p> <p class="ql-block">顺着这条路上面还有几十户村民的家。</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水系,溪流顺着一条水渠从山上淌下来,弯弯绕绕从每家门口路过。</p> <p class="ql-block">身后的房子住了有40年,说起当年盖房子的艰辛,这位村民十分感慨,现在的日子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山中晨曦,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我在阳台上晒起了柿子。</p> <p class="ql-block">新鲜的柿子做成柿饼后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皖南一定是每个爱旅行的人必去的目的地,我去了很多次,从来没失望过。这趟姬公尖是在我取消了之前三个行程,再次坚定的选择出发才成行的。看到的所有的风景,遇到的朴实的村民,都让我真正感到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