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逢年过节唯一的文化娱乐就是搭戏台子唱大戏,舞台两侧锣鼓钵挠、京二板胡兼梆子声声响、唧唧拉,台上各色演员红脸、黑脸轮番上场,咿咿呀呀唱、呜呜哇哇叫,甚是热闹。可我就是不喜欢唱戏,一是年少无知听不懂,二是某些五花大脸怪丑怪吓人的。但却从内心渴望唱大戏,因为一开罗唱戏,不是过年就过节,就有新衣服新鞋帽,就有洋糖(水果糖、奶糖的统称)瓜子落花生。更为主要的是,我们一群“小土匪”(家里大人对七八岁正值顽皮的男孩子的称呼)可以近乎肆意的玩个天昏地暗,因为大人们早上好眼睛和心思都被戏台牵着、吸引着,无暇旁顾。</p><p class="ql-block"> 等渐行渐大,才发现,每一种戏曲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正真是百花齐放、八仙过海。更主要的是,她们都是殊路同归,走向一个目标——教化人心向善——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人文思想完美结合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都说人生如戏,全凭演技。我的开始喜欢起戏曲来,是戏曲本身对我的潜移默化,还是人生的戏剧性将我本能的带入了角色?</p><p class="ql-block"> 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这入戏的人生抑或人生如戏,倒真没超过,不但有上祖遗风,更兼新时代特色,请看下边:</p><p class="ql-block"> 百年老凤祥打着金银珠宝富丽堂皇的招牌,背后却是不起眼的2B绘图铅笔为其默默“绘制”着近八成的利润。各大小超市、商铺里几乎充斥整个国人口腹的双汇火腿生产商家,最大的业绩不是猪跟鸡讨论慈善事业中所说的火腿,做屠夫才是它的主业,有木有颠覆三观?名字当当响的中华牌牙膏并不是国货,而似乎是从遥非洲来的国际友人“黑妹”牙膏却并非实打实的国货。抗起中国芯片大旗的不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名列世界五百强的的国企大鳄,也不是叱咤世界互联网业界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咖,而是一非国企二非上市公司的华为!</p><p class="ql-block"> 2020年伊始的“新冠”病毒在荆楚肆虐,不到一年,今又在西北秦陇张狂。</p><p class="ql-block">据报道说,西北甘肃的疫情最初触发,缘于一对来额济纳看胡杨秋色的上海高校退休老教授或老教师无论那种,反正就是有学问、有素养,而且生活优渥的那种人。当然,两位沪上老人也是受害者。好在各级政府响应积极,防控得力,更得国家派遣专家临阵指挥,两位上海老人痊愈返沪,这自然是不幸中的幸事。</p><p class="ql-block">按说,事件到此也算得上圆满收场(之所以称“算得上”,是因为甘肃的省会兰州到目前仍未全面解封,全省十几个地州市的长途客车仍在禁运)。不过,世上之事就是具有戏剧性,因为返沪的两位老人近日在美篇中发表了一片文章,细述了那次与“新冠病毒撞了个满怀”的“夺命之旅”。洋洋洒洒几千字,尽显文人的笔力才华。但娓娓道来中倾诉的满是嫌弃和高傲。</p><p class="ql-block">且不说两位老人在前往隔离酒店路途中看到的,“横卧在黄河上的大桥流光溢彩,霓虹灯下的红色喇叭花在恣意地绽放”时心情反差,也不说若在上海,凌晨四点多,已是“窗外的小鸟开始窥檐语”的温情;不说隔离病房里“冷冰冰的”床,以及病床上能从“破旧的被套上已有几个破洞”里“清晰看见”棉絮的被褥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显现落后的西北固有的条件。单说两位老人在提及抗疫一线的西北本地医护人员时,一律称之为“大白”;当他们在隔离病房不听从指挥兀自出入房间被“大白”“厉声阻止”后“一阵悲凉袭上心头”的委屈;当习惯上海“清淡”饮食的他们在隔离病房吃着“又冷又硬”的米饭,“重辣重油”的“西北肥甘厚味的牛羊肉”时,又怎能下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到此,我不愿再说什么,也不想再说下去,完整的文章朋友们可以在美篇里自己去看,只是我真的很头疼这人间冰火两重天的转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我终于理解作家麦家所说的,最是有钱人和老人无情这句话的含义。只不过,他们的无情真的都是在洞悉了时间和物质的真谛之后自然而然的沉淀吗?</p><p class="ql-block"> 人生这台戏呵,怎么也唱不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