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红船 上绿岛 品金橘

紫微星闸东山

<p class="ql-block"><b>坐红船,上绿岛,品金橘。</b></p><p class="ql-block"><b> 闸东山游张公山寨小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今天,秋波荡漾的严西湖在和风丽日下显出“楚楚动人”的真容,王勃的“水天共长天一色”在此似乎稍有逊色。因为有一艘”红船”在水天一色的中分线上耕云犁波,银链般的白浪宛如一条长龙直奔盛产金橘的大禹绿岛,来自各地的游客欢声笑语地“乘龙快叙”着大禹、吴王乃至张之洞在此发生的故事,毫无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的悲秋寂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里就是武汉市郊区最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风景区……张公山寨,没有之一。我是一个不善消遣文化与风景的人,但每年都会到张公山寨金秋赏金橘。这倒不是我有屈子爱橘的雅兴和写出《橘颂》的才华,也不会赞美”后皇嘉树”。而是非常迷恋此处全国独一无二的“复古村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张公山寨风景区的主体不是严西湖的烟波浩渺,也不是张公山的战争遗迹,更不是绿岛橘树上的硕果累累,而是有一坐承载明清历史,还原古建文化的村落……李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李庄是“湖北古建村落博物馆”的别名。我为什么说他是武汉最有历史文化的景点,不是黄陂还有大余湾吗?大余湾的确也是一座很有保存价值的古村落,但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民居村落,我们这一代人都见过甚至居住过这种民居。而李庄则不然,他既有民居,也有州府衙门,还有绣楼和书院,更有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诸如:宋代交椅,千字文书法雕刻屏风,九龙文房办公用具,八柱雕刻大龙床等等,且皆为海南黄花梨材质,须不知当今“海黄”价格论斤卖,每斤以万元计,而李庄的”海黄“数量则可以论吨计。所以李庄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全省任何一家民营博物馆无法比肩的。正如武汉大历史学家华师大老校长章开元教授所云:全省像李庄这种复古建筑极为少见,黄鹤楼等名胜也只是仿古的现代建筑而已!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李庄的真实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本文开头说橘,现在还是说说张公山寨的金橘。今天是应邀陪同老市长张代重夫妇到张公山来观波赏橘的。张公山寨的主人也就是李庄的庄主李炳来,是我多年的朋友和庚兄。他不仅把李庄博物馆打造得精致完美,就连橘子也种得与众不同。他请了华中农大的柑橘院士邓新秀亲自引进日本新品种”日南一号”柑橘,把一个荒岛变成了绿洲。我对水果没多少研究,但吃了张公山寨的金橘,觉得比川橘、齐橙、冰糖橘等都更有独到之处:皮薄、甘甜、汁多、渣少、无籽、肉细、色美和维C等营养成份,构成此橘的八大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庄主李炳来并没将此高品质金橘走向市场赚大钱,而是让游客走向橘林免费品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时下流行着</b><b>习主席一句金口玉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公山的神秘色彩,严西湖的绿水轻波,大禹岛上的美味金橘,与李庄古建博物馆的原汤文化,不正是李炳来庄主奉献给全国游客的一顿常吃常新的免费精神文化大餐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为了给市民供应好这道大餐,李炳来在疫情打击后亏本的情况下,依然斥巨资创办党史百年书画长廊。他的这种高贵品质就是金山银山,欢迎全市来过和没来过的朋友都常带亲友和子女到张公山享受原汁原味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吧!</b></p><p class="ql-block"><b>2021年11月11日戳于手机屏上</b></p> <p class="ql-block"><b>闸东山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武汉市汉阳玉贤人士,属龙,在职研究生学历,从事过工农兵学商政党诸行业工作。早年在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理论组工作,参与中国第一部《法家著作选读》的注释;与中国马哲泰斗北大黄楠森博导等编写《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讲话》;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汝信、王树人博导等编写《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曾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龙源》杂志编委,武汉大都实业集团总经理,武汉礼仪公司经理;现为世界龙凤文化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艺委,文化部乡土文化协会理事与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国家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行政法研究会等会员;中国摄影家网媒记者,中华龙文化博物馆长,武汉龙王阁书画院院长,知名书画策展人,武汉社科联理事,曾被《武汉学刋》列为年度武汉六大学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曾经第一个以史诗般的体裁写出《大城史话》,用万言文字浓缩了武汉万年史;曾率先提出:“大江大湖大武汉”,“汉正街不死大汉口不活”,“武汉支点论”,“江水文化乃武汉诸文化之母”,“龙文化是世界华人的基因”,“伏羲是中华人文元祖”,炎帝不衹是神农一个人而是一个被传承十几代的职称,中华儿女不宜称炎黄子孙等思想。共编辑出版图书十余种和发表文章百余篇,总计三百余万字。其中大型图书《中国龙文化集萃》被国家图书馆两次收藏,被湖北省列为农村图书站书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