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路小学•师阅心语】第五期| 读《穿行于基础教育的森林》有感

秦都区建设路小学

<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这本引领我们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砥砺前行的好书,受益匪浅。它以两代人对话的方式书写了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风风雨雨,剖析了种种教育理念,总结自己基础教育的思想,回答了青年教师关切的诸多问题,从中我感受到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忧思,体验到为破解难题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领悟到经过时间检验催人奋进的教育哲思。还深深地读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那份坚定执著,令人敬佩的师德、师爱与教学高超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于老师说,基础教育犹如茂密的森林,广袤辽阔,品种繁多,高耸低垂,各尽其性,各呈其态,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这片绿意葱茏、美景如画的森林中,她是一代代护林员中小小的一员。还说,“学生之间,相同是现象,差异是常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更是如此。”为了让她守护的那片“林子”郁郁葱葱,她放下身段,走进“小人”世界,和孩子们一起体味童心的稚嫩,行为的粗疏,异想天开的可爱。又以眼看、耳听、口说、手触,更多是用心去体会、体验、思考、拆除师生之间的“隔”。以“既教文,又教人”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的实践观,静下心来研究每片叶子的不同 ,她认为“眼中有人,心中有人”这才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最直接的表达。于漪老师自始至终贯彻这一信念。她爱每一个学生,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用师爱、榜样的力量摇动林中的每一棵幼苗。促使他们蓬蓬勃勃地生长。面对巨大的荣誉,她又自谦地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教师,一直站在课堂上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多么平实感人的话语!想想自己,好是惭愧,在学生面前,总是以“大人”而自居,舍不下脸面,放不下身段,难怪看不到多姿多彩的“林”中风景,体会不到和儿童打交道的快乐。嘴上说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仅仅留于形式,还是以“权威”压倒学生,和他们建立不起真正的朋友,总是以工作太忙,事情太多为由,缺少对“叶”不同性的研究,难怪总是隔着一堵墙。难怪班主任工作起来令我头疼。原来是自己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研究的心。</p> <p class="ql-block">  于老师“穿行”基础教育的森林,已经近七十年,仍然不知疲倦。由一位妙龄少女变成现在这位耋耄老人。依然站在改革的最前沿砥砺而行。我认为她在用“心”在穿行,用“情”在书写,用伟大的人格魅力在撼动。这让我为自己常常把“老”吊在嘴边而脸红。为自己停驻不前的行为感到遗憾。读完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1.高尚的师德是她穿行成功的基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她常说:“爱是学生成长的基本需要。”它是“恻隐之心的体现,美好人性的弘扬,薪火相传的担当,时代号角的召唤”,正是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装着国计民生,装着教育事业,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她才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着学生,以她师爱的力量温暖、包容关注、体贴着学生,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智慧为孩子们创设温暖的、宽松的环境,培养他们。以敏锐的目光捕捉渴求欲望的萌芽,及时呵护、激励、助力于他们成长。才是她的硕果累累。 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我也能做到关爱学生。在学习上的谆谆教诲,生活上的细心关怀。特别是对班级的学困生多一分关爱。但是,要说爱的“无私”、“纯粹”,我不禁感到惭愧。因为有的时候,我对学生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有的孩子不能以学业上的进步来回报我,我也会捶胸顿足,感到气愤。常常做出出格的行径来。看来,我把“爱”没有彻底地融入自己的工作之中呀!。没有真正做到实处!</p> <p class="ql-block">  2、备课时的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她常说“备课是一辈子的功夫” 于漪老师总是反复叮嘱青年教师,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问题,要独立思考,分析学情,从最佳的教学效果来取舍内容、分配详略,想方设法地创设自己的课堂文化。她还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往往是在备课和反思中不断打磨,不断积累,不断升华。”可实际生活中我们做得怎么样呢?我们好多人只做到了变着法子抄袭而已。她在备课时是用“心”的去钻研教材,不仅熟透于心,而且挖掘和拓展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用讨他们欢心的方法,阐释教材,架起书本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还充分预设。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哪些内容容易接受,哪些不容易接受,怎样学习才有效,才有兴趣,从而设定自己的教学过程。难怪她的课堂难么撼动人!这些我也常常挂在嘴边,但总是以时间紧、任务重、怕麻烦为由,轻描淡写地应付而已。教案中只是泛泛提及,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有时还依赖他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还把巨人的肩膀移植到自己身上。甚至以教过无数遍为由,躺在经验的功劳薄上坐享其成,想想这也是自己的教学不能成大就的主因呀!的却,如她说的:教师的成就意味着对教材的熟悉和对教法的熟悉,但并不代表能”躺”在经验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复读机”。时代不同,学生不同,环境在改观,需要自己不断在前行呀!九十岁的老人能如此,我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呀!</p> <p class="ql-block">3、努力打造丰富、立体的特色课堂。</p><p class="ql-block"> 她说“真正的课堂是点燃旺盛的求知欲,抓住语言的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美的熏陶中培养文化气质。”她的课堂总是: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又能平平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这正是于老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她成为中国语文教育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专家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她能主动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到了一整套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如:课内了解和课外了解,直接了解和间接了解,个别了解和集体活动中了解。一听二看三问等。总是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声情并茂地熏陶、感染学生,激发情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讲究综合效应,不搞单打一,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为一炉,追求“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形成没有风格的风格,她有一把课堂的金钥匙: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习惯,比如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二是抓住时机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比如无疑处设疑,促进学生思考;三是强迫学生思考,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四是鼓励独特看法,培养求异思维,即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通过具体的实践培养学生自行生成一定的思维机制,并引导他们运用相应的思维方式推进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其实,细细想想她能做到的,我们又怎能做不到呢?只要我们用上心,什么事情都能成为现实。仅年来,我们的好多老师已经开始启动,并出现好的效果。我的课堂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我相信,只要一心装着学生,一心想着如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我的课堂也能精彩起来。</p> <p class="ql-block">4、“活到老,学到老”精神和谦逊的改革风貌。</p><p class="ql-block">“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这是她前行中不断进步的法宝。正是这样不断地“学”不断地“量”才是她成为教育界的伟人。于老师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不断提高,要是自己的教学有生气,使学生深受其益,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抓自身思想、文化建设,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坚持自我,要有师爱的激情,深厚的功底,时代的年轮。事实证明,她的教导太英明了。近年来,由于身体不好,我赖于学习新事物,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教学时我困难重重,从学生质疑的眼光中,从我教学时的棘手中,从教研活动的落伍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却“老”了,再不学习,将成为时代的弃儿。于是我醒悟了,开始学习,向青年人讨教电脑知识,向同行学习新的教法,弥补不足,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有改变,一定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于漪老师的这本书,观点鲜明,却又不走极端;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佐证。可以说是实事求是,又朴素可亲。合上这本书,很多话语仍然余音绕梁,让我最受触动的莫过于“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语录都值得我们回味品读。品读之后,我自己也在思索:语文是“教文育人”的学科,我们既要抓语言,也要促思维、提审美、强文化;学习语文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自觉性,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更要重视教师的自我修养,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力求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让我们学习于漪老师的精神,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一辈子学做教师,不倦前行。</p> <p class="ql-block">作者:范小宁</p><p class="ql-block">审核:董静</p>

学生

语文

教学

课堂

老师

自己

教师

学习

于漪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