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上午第二节课,实验中学综合一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由高亚琴所讲的公开课《蜡烛的变化》拉开了帷幕。</p> 一、讲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导入课题,如,家里没电的时候需要用到蜡烛,水放入冰箱冷冻后的变化等等。</p> <p class="ql-block"> 每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p> <p class="ql-block"> 运用自制教具做实验,直观形象,语言风趣幽默。</p> <p class="ql-block">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的做了总结。</p> <p class="ql-block"> 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做进一步的拓展。</p> <p class="ql-block"> 师生互动环节,一些学生能举出典型的事例并用所学知识做剖析。</p>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鼓励下,营造了一份轻松的、思维活跃的氛围,学生提出问题“牙膏放入水中产生了新物质了吗?”科学课的最终目标不正是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吗?</p> <p class="ql-block"> 听课领导及教师们认真的做着笔记。</p> 二、评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先由高老师说课,高老师从教材、学情、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p> <p class="ql-block"> 评课过程中大家对高老师的课堂教学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改进建议,比如张莉老师建议高老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准备两套一套只加热不燃烧,一套用于燃烧;裴利老师提出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区别该不该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问题,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最后的结论是:小学科学课重在直观形象的探究实验过程,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要等中学时再进一步研究。</p> <p class="ql-block"> 教导处曹军主任最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他评价高老师的课轻松有活力,教学效果相对高,讲解过程相当详细,将理论结合于生活实际,同时提出现在的孩子们知识丰富教师要有更丰富更充足的知识储备,指出大家要重视教研课,在创新和有新意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公开课,示范课。</p> <p class="ql-block">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p><p class="ql-block"> 努力构建生活情境、设计问题,驱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进一步创设实验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些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目标。</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亚琴</p><p class="ql-block">指导:曹军</p><p class="ql-block">审核:王爱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