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五千

麦兜

<p class="ql-block">  猛一看题目,感觉不知道文章内容会说什么,这其实也是魏老师的阅读历程,他提到了一个经典文章和流行作品,两者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在经典文章里是给读者以力量,并不是去替主人公去发展和解决问题。而流行作品,可能只是为了暂时性的取悦读者,这让我想到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当时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印象特别深刻,中午午睡时不愿意睡觉,拿起《平凡的世界》随手一个章节,看一会儿就会感到伸胳膊捋袖子,浑身都是力量与能量的感觉,包括后来大学时,谜上斯佳丽迷上《乱世佳人》这本书,也是随便一个章节就能够看得津津有味,而且里边的内容描写生动形象,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给读者内心很大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听名著的原因,从名著里边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释放更多的还有从里边看到人性的光辉而流行作品,或者说短小的文章可能只是给人意识到震动或者感动,但名著却是能给人以很长时间的思考与张力。</p><p class="ql-block"> 那么现在的孩子用什么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以避免在网络时代可能产生的精神迷失呢?那么我的答案还是读名著一定要读经典的名著,他所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血与肉的充实,更多的是灵魂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又提到对于他影响他最深的两本书,一个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另外一本是墨兰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这些书籍对于魏老师而言都具有根本性的改变,就如同我们有时看一些文章,只是改变了我们表面的意识,而从根本上和动机上真正改变我们的一定是震撼我们人心的书籍。</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魏老师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目的,包括在现在我们再次去读教育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和引导孩子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防止僵化呆滞的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换句话说教育必须是生动的,有机的,当下的,充满活力的,而这对于现在应试教育来说恰恰是相反的,或者说在实际教育当中很难去做到上述的那种理想化的状态,但我们心里要知道,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分数不是成绩,而是人格的健全与美好心灵的建构才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目的。第二方面是课程的结构,合理的课程安排不应该是分科的相加,而应该遵循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例如在浪漫期我们更强调高品质的丰富,所以提出注入海量阅读等概念,影响深远,每一个科目之间他们都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所以其实我们应该更多的是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发现总结,第3个是对认知过程的洞察,无论何时无论对待多大年龄的孩子都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又推荐了一本童书,叫做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在与孩子共读时,我们会去引导孩子以主人公撒哈拉自居,体验一个孩子如何走出困境,最终孕育出内在的光芒的过程,而更多的让家长和老师去读的时候,则要重视体会和研究高度成熟的老师,波迪小姐的教育行为,很多时候对待同一件事情,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可能导致学生对此事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到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对老师的态度,那么更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会帮助孩子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2008年之后,魏老师又开始着重进入认知心理学领域,重点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在这里,他所提到的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科尔伯格,同时信息加工理论,深度学习脑科学,进化心理学对我已影响深远,这些所有在研究生备考时一遍遍的背诵和一遍遍的理解,让我也有了更深刻的对待教育的理解。他还提到皮亚杰是科学家,他告诉我们儿童实际上什么样子,而维果斯基是教育家他告诉我们孩子可能是什么样子。 </p><p class="ql-block"> 在不同的时期,魏老师读不同的书,他在走上校长岗位之后阅读幅度又转向了管理,但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内化才可能是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修养能力。</p><p class="ql-block"> 而且对于很多说他没有读过5遍以下的理论书籍,多数在10遍以上,而且每一本专业书籍的背后还有数10本的相关阅读,那如此以来一个人怎能不优秀?又怎能不成长呢?</p><p class="ql-block"> 我发自内心的钦佩魏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