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区域游戏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如厕,这时舟舟小朋友既紧张又兴奋地跑过来说:“老师,卫生间里有虫子”,小朋友们听到后,都好奇的跟着我来到了卫生间,只见里面一群小朋友围蹲在地上观察着什么,看我们进来,都争先恐后的告诉大家有虫子,当我们走近,生活经验丰富的木木一眼就认出了是“七星瓢虫”,“哦,原来是七星瓢虫呀”兜兜说,“七星瓢虫咬人吗?”、“什么是七星瓢虫?”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小一班把与瓢虫的“偶然相遇”演绎成了一场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收获更多的快乐。</p> 初遇瓢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孩子们对瓢虫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我们将瓢虫抓到纸盘里,展开了有关瓢虫的讨论,孩子们通过观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p> 观察瓢虫 瓢虫大调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尝试着用看、摸、抓、嗅的方式观察着瓢虫,提出:它吃什么?它的家在哪?它会不会咬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瓢虫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和孩子共同商量筛选,制作了有关七星瓢虫的调查问卷,请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宝贝们展开调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一早晨入园时,孩子们高兴地带来了自己的调查问卷,并积极的和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p><p class="ql-block"> 博博:“我在草地上遇见过七星瓢虫,它喜欢吃蚜虫,是对人们好的虫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浩浩:“我在菜地见过七星瓢虫,它吃害虫,它还有好多朋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湛为:“我在家里窗台上见过七星瓢虫,它是益虫,它还有很多兄弟姐妹,身上的衣服都不一样,有的吃菜,是害虫。”</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在和父母的共同合作下,利用生活经验、查阅书籍和网络等方式对瓢虫进行了调查,使孩子们不但对瓢虫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知道了可以利用网络和书籍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span>锻练了动手能力,提升了认识,充分展现了孩子们自我学习、自我构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瓢虫家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和在卫生间里发现的瓢虫照片对比,孩子们发现,我们捉到的不全是七星瓢虫,七星瓢虫橘色的身上有七个点,而我们遇到的有黑色身体,两个点的,还有四个点的……那其他瓢虫叫什么名字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上网查找百科,孩子们又认识了更多的瓢虫,知道了瓢虫不但外形上有分别,还有益虫、害虫之分。瓢虫主要是益虫,也有少量的害虫,常见的益虫: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赤星瓢虫、大红瓢虫等,它们的身体光滑,是肉食性瓢虫,而十一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都属于害虫,它们是植食性瓢虫,身上有很多细毛。</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孩子最初认定是“七星瓢虫”时,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纠正,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和调查的方式,自己去发现不是所有的瓢虫都叫“七星瓢虫”,还有二星瓢虫、十一星瓢虫、纵条纹瓢虫等,感知瓢虫的名字和它鞘翅上的花纹相关,鞘翅上点的数量不同,名字也不同,花纹不一样,名字也有所差异。</p> 指尖上的瓢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兴趣的驱使下,孩子们学习了手指律动《小瓢虫》,一时间,可爱的小瓢虫跑到了孩子们的手指上、童谣里,灵活的手势、稚嫩的童声、愉快的笑脸,无不在表达着他们对小瓢虫的喜爱。</p> 再遇瓢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对瓢虫进行大调查后,孩子们对卫生间里的瓢虫更加情有独钟,瓢虫变成了他们争抢的对象,为了满足大家的观察欲望,我们决定去找更多的瓢虫回来。可是,要去哪里找呢?孩子们提出了他们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去菜地里”李艺博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瓢虫爱吃蚜虫,我们去有蚜虫的地方找”正正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它也吃叶子,我们可以去草丛里找”瑶瑶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根据孩子的想法,我们出发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找瓢虫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在最容易出现蚜虫的植物园里很难找到瓢虫,反而在楼前的窗户下瓢虫最多,孩子们不禁提出了疑问:“老师,为什么这里的瓢虫没去吃蚜虫呢?”于是,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对瓢虫的进一步探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瓢虫在不同的季节的活动场所也不一样,春天,天气暖和,它喜欢在麦类和油菜植物上。夏天,随着食物增多,瓢虫也会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疥虫寄生的植物,都能找到瓢虫。秋天,食物逐渐减少,天气变冷,田间的瓢虫数量会越来越少,它们会集体飞到暖和一点的地方躲避寒冷。冬天,他们会找一个隐蔽且安全的地方,一般在树桩、岩石等干燥的地方聚集,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度过漫长的冬天。</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问题,孩子们充分调动“瓢虫大调查”的原有经验,根据对瓢虫的初步了解,猜想和推测瓢虫可能出现的地方,而且,在寻找过程中,总结经验,大胆提出疑问,<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孩子们真正动脑深入思考问题的表现,在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又一次激起了孩子们对瓢虫深入探究的兴趣,从而了解了瓢虫的生活习性。</span></p> 瓢虫小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了解了瓢虫飞离种植园的原因后,善良的孩子们非常心疼瓢虫,提出了把瓢虫带回家、给瓢虫安空调等各种提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吕蒙小朋友提议给瓢虫“盖房子”时,大家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正:“我要给瓢虫搭个高高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依:“我要给瓢虫建一座大城堡,可以在里面飞来飞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激烈的畅想后,孩子们积极投身到为瓢虫盖房子的计划中,让我们一起瞧一瞧他们的创意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纸画好后,孩子们还为自己设计的房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随后,便开始行动起来,为瓢虫搭建起温暖的小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瑶瑶:“我盖的是城堡房子,小瓢虫会飞,可以直接飞进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涵涵:“老师,快看我给瓢虫搭的房子,有两个窗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皓皓:“瓢虫可以在这里爬、爬、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用自己的巧手,为小瓢虫搭建了各种创意十足的房子。这时,小朋友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该让小瓢虫住谁搭的房子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朋友们都想让瓢虫住自己搭的房子,互不相让,于是,我们请全班的小朋友投票来决定让瓢虫住哪座房子。在投票前,小设计师们从房子的名称、户型、特色用途等方面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了小设计师们的设计创意和创意理念后,小朋友们从房子的适用性、创意、以及自己的喜好等多角度,选出了自己认为最适合瓢虫生活的小房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投票,兜兜小设计师设计的房子最受大家喜爱,于是,小瓢虫们正式搬进了新家。</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朋友们通过搭建、介绍、投票,顺利帮助小瓢虫找到了最合适的家,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设计师通过介绍作品,发展了语言逻辑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获得了房屋介绍经验,增强了自信,而其他小听众同时也学会了认真倾听,更加了解了小设计师们的建筑作品。用投票的方式,使</span>每一位幼儿都获得参与感,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初步建立了团队意识。</p> 瓢虫逃跑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自主游戏时,宝贝们迫不及待的去观察他们的瓢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晨:“不好了老师,瓢虫只剩下两只了,其他的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听到消息后,焦急地四处寻找瓢虫的身影,一只一只的把瓢虫捉回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捉回来几只瓢虫,可是孩子们的担忧也随之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盈盈:“老师,就剩这么几只瓢虫了,如果它们再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飞走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反问道:“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木:“我们可以找个东西当屋顶,给它盖住,那它就跑不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孩子们纷纷行动,去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寻找能给瓢虫房子当“屋顶”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孩子的寻找下,木片、纸盘、娃娃家的笼屉、盘子、锅盖都变成了瓢虫家的“屋顶”,那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做“屋顶”呢?于是,孩子们对找到的物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总结出“只有带孔、和瓢虫卧室大小适宜的材料”才适合做瓢虫家的屋顶,于是,在大家的一致赞同下,选用了娃娃家的小笼屉做为瓢虫家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以为万无一失了,没想到第二天早餐时,淘气的瓢虫又跑出来了,这时孩子们才意识到,这个“屋顶”的孔比瓢虫的身体大,瓢虫可以从孔里爬出来。那到底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朋友们怎么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大家再一次到班级里寻找需要的物品,却没有找到纱布和能够给木片打孔的工具,能找到的物品不是没有孔,就是太大或者太小,孩子们都不满意,觉得班级里的材料都不太适合做“屋顶”,最后,采纳了瑶瑶的提议,一起动手给瓢虫做个屋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舟舟:“老师,这把剪刀(安全剪刀)不好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那你可以去找一找,看看什么工具好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他在材料区找到了黏土制作工具,利用尖尖的一头来扎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郝琰拿来海螺丝给无纺布扎孔,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旁边的兜兜着急了:“你力气太小,我来试试。”她拿过海螺丝一用力便成功扎开了,但是孔太小了,舟舟又尝试了木筷,旁边的郝琰一副惊讶的表情说道:“它们都能扎眼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选用了超轻黏土、折纸、无纺布、厚塑料各类材料来制作房顶,由于材质不同,大家尝试了用剪刀、木筷、海螺丝、彩笔、黏土工具等多种材料进行扎孔,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时候,主动寻找旁边的小朋友帮忙。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屋顶。</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活动中,面对“瓢虫不见了”这个意外时,小朋友们积极的提出了解决办法,参与到选择代替屋顶的物品和制作屋顶的行动中,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问题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和交流,通过寻找适宜的物品和工具,感知物品的大小、材质的软硬、是否透气,体验使用不同工具和力气扎出的孔也不一样大,从一个人独自工作到和他人合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靠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达成的。</p> 区域联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在寻找物品的过程中已经会初步区分物体的大小,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感知物体的大小,尝试将物品按照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进行5以内的排序,我们有目的的在材料区投放了大小不一的瓢虫和树叶卡片,刺激幼儿更进一步的发展。</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适宜的动态、变化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引发和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我们将课程和材料区有效联动,更新投放了与课程相关的材料,效果也非常好,孩子们在专注的游戏中,掌握了对物品按大小排序。</p> 可爱的瓢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日常中对瓢虫的进一步观察和讨论,孩子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瓢虫的眼睛在哪?瓢虫的触角是什么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开始对瓢虫的身体细节产生探究兴趣,为了满足他们的探究兴趣,丰富他们关于瓢虫的经验,我们一起对瓢虫的身体结构进行了探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朋友们在对瓢虫观察、种类区分、认识身体结构等活动获得经验后,对画瓢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瓢虫的认识和理解。</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对瓢虫的进一步认识,孩子们眼中的瓢虫越来越鲜活,有的在晒太阳、散步、吃蚜虫,还有的在大舞台上唱豫剧,观察仔细的宝贝还为自己的瓢虫画上了“复眼”、给对植物有害的瓢虫背部画上了很多细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专注性强,结合已经习得的经验,大胆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表现,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充满童心童趣世界。同时,我们也发现孩子们虽然已经知道瓢虫有六条足,但是在绘画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画八条、十条,甚至更多条足的现象,为了让幼儿能手口一致的进行六以内的点数和数物对应,我们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提出:“应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结合生活需要,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地点数,得出物体的总数,结合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利用幼儿对七星瓢虫的兴趣,结合七星瓢虫身上的斑点和爱吃蚜虫的特点,为幼儿创造游戏化的情境活动,共同学习了手口一致的进行点数、按数取物,初步感知和理解了数、量及数量关系。</p> 瓢虫成长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晨说:“老师,好的瓢虫对蔬菜这么好,要是它妈妈多生一点宝宝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依说:“老师,瓢虫宝宝也是像丁老师宝宝一样在妈妈肚子里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正说:“它应该是在蛋壳里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对瓢虫宝宝从哪里来的十分感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多数的宝贝都一致认为瓢虫宝宝是从蛋壳里出来的,经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瓢虫宝宝是从瓢虫妈妈肚子里出生的,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的成长过程,于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瓢虫的成长过程图。</p><p class="ql-block"><br></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孩子们的兴趣下,我们进一步探究了瓢虫奇妙的生长过程,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绘画的形式,简单的表现出瓢虫的生长过程,自主地认识了动物的不同生长特点。通</span>过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对瓢虫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培养了幼儿关注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意识。</span></p> 瓢虫小,本领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诺诺:“老师,我的手抓完瓢虫都变臭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浩浩:“它是不是在你手上拉粑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听了,笑作一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瓢虫为什么会发出臭臭的味道,我们一起阅读了绘本故事《瓢虫日记——勇敢的淑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瓢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装死,而且腿关节处还会释放一种黄色的液体,这种液体的气味又臭又辣,敌人接触了会被暂时麻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到“装死”一词,孩子们感到既新奇又有趣,纷纷学起来,看到大家这么感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进行了游戏,大家玩的乐此不疲。</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奇、好问是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正是由于强烈的好奇心使幼儿对瓢虫一直保持着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绘本阅读,孩子们知道了瓢虫自我保护的方法,佩服瓢虫面对蚂蚁攻击后依旧不放弃的勇气,从而培养了幼儿勇敢面对困难的良好品质。幼儿发起的游戏,也许在成人眼里看似孩子气,但却是他们对瓢虫的另一种认识方式,他们会在蚂蚁来了后,迅速停止活动,模仿瓢虫脚部收拢,身体蜷缩。在欢快的游戏中,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三遇瓢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渐渐地,照顾瓢虫、观察瓢虫成了孩子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孩子们细心的关注着瓢虫每一个举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天早晨入园后,浩然发现瓢虫们都不动了,焦急的说:“老师,瓢虫都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瑶瑶说:“它假死呢,它遇到危险就会假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它是假死呢吗?它为什么还不动?”喆喆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孩子们围绕“小瓢虫怎么了?”展开了猜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决定出去户外找一找其他的瓢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孩子们直接来到了窗户下面找瓢虫,虽然找到了很多瓢虫,但是发现他们都是不动的,只有兜兜小朋友发现了一只爬动的瓢虫,那瓢虫到底怎么了呢?孩子们回去进行了调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调查,小朋友们知道了瓢虫并没有死,是冬眠了,等到明年春天,天气逐渐变暖,就会慢慢的醒过来。而且在听其他小朋友分享调查问卷的时候,还知道了更多会冬眠过冬的小动物,如:蛇、熊、青蛙等,了解了其他小动物迁徙、储存食物等不同的过冬方式。</p> 教师小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调查问卷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幼儿自我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大家的分享,搜集到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来拓展自己的认识。</p> 我爱瓢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与瓢虫每天的朝夕相处,孩子们和瓢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就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也像需要被孩子们照顾的小宝宝,它的“不动”牵动着大家的心弦,当大家知道它只是冬眠,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转悲为喜的孩子们为了表达喜悦,利用材料区内的各种美工材料,绘制了一只只形象可爱的瓢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瓢虫们虽然进入了梦乡,但我们的课程却没有结束,我们约定,待明年草长莺飞时,与可爱的瓢虫再次相遇……</p> 收获与反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故事中,幼儿是主角,老师是配角,孩子们用他们的兴趣和热情,生动的演绎着这个故事。我们为这个故事的有趣和精彩而感慨,因为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师,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瓢虫日记”课程中,我们追随幼儿的好奇心,围绕瓢虫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等问题,让幼儿大胆猜想、付诸行动,在整个活动过程过程中,实现了幼儿科学领域核心经验与各领域间的融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体验与瓢虫相遇的乐趣的同时,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幼儿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征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社会性和情感价值观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课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在深入认识瓢虫的身体结构前,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放大镜等观察工具,让孩子们进一步尝试还能观察到什么,这样的实物观察会比视频介绍和图片认识更深刻,更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全面观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且在认识了辅助观察工具的同时,还可以学会使用观察工具;在做问卷调查时,家长朋友们做的过多,孩子们表征的较少,还不能充分的相信儿童;各活动结束后缺少幼儿的总结,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己对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进行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孩子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前学科体系的建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