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建国初期的部队里随着战事的减少,驻地营房的固定,从战火硝烟里走过来的老兵们开始娶妻生子。因此部队营房里的孩子也逐渐的多了起来,在此我就给大家讲讲在部队营房里出生的孩子们的故事。</p> <p>上面图片中的这些军人照看的这些孩子们是二军五师十三团“现72团”</p><p>的军人后代。他们身后的这幢房子是团里为孩子们建造的学校和幼儿园。注:作者也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p> <p>下面照片中二位解放军老兵 与三个孩子是1951年秋季在新疆库车县拍摄的,据照片后排左一小孩现以近80岁的兵二代张西宴回忆,当时随父母所在部队为二军五师十三团铁木工厂,部队住在一个当地老百姓的大院内,白天官兵们都外出训练或参加开荒生产,营房里只剩下这三个小男孩和饮亊班的几位叔叔忙碌着为战士们做饭,当时虽然时局以稳定但还存在匪患,部队规定所有干部战士都不得单独外出,尤其是部队里的小孩更是一个不准出部队营区大门,所以孩子们只能在院里玩耍,到饮事班伙房里乱窜,饮事班的叔叔们也是非常喜欢这几个孩子,不时的给孩子们切块萝卜片吃,蒸熟了馍一人给上一个,这样一来这三个孩子和饮事班的几个叔叔非常的亲近。有一天饮亊班长黄叔叔和大个子叔叔去驻地附近的一个集市购买物品,就带我们三个小孩子一起去,当时一出营门在去的路上把我们三个孩子高兴的象放飞的小鸟一样又是 跑又是跳的。到了集市上黃叔叔看到有一个照相的,就招呼我们三个孩子和大个子叔叔一块拍下了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们和解放军叔叔的情谊以及在部队营房里的生活。</p><p> 后来黄叔叔在部队集体转业时因年龄偏大“50多岁了”,退伍后返回了他的家乡。大个子叔叔因在兰州战役中和马步芳骑兵作战时被马匪的马刀砍伤了脸部和头部,从照片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到大个子叔叔脸上的刀痕,后来他在部队办理了伤残手续后也退伍回了老家。</p> <p>图片中的这两位身穿黄色小军服佩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是原新疆军区通信团老兵刘恒瑞的女儿刘国萍“现名刘萍”,和姚副连长的女儿姚丽莉。这两个在兵营里长大的女孩子在原伊宁迪化机场“现伊宁机场”部队办的小学校里上小学,注:现农四师一中前身。学校里当时实行军亊化管理实行供给制吃穿住行一切费用都由部队管,连学校的校领导和老师也是清一色的军人,她俩在学校品学兼优上学不久就被学校批准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了伊犁地区第一批少先队员,1955年的冬季她俩在伊宁市西大桥附近的丽华照相馆里拍下了这张终身难忘的留影。</p> <p>下图这个孩子是原二军五师十三团老兵张中月的长子张西宴,1954年他在原伊宁迪化机场“现伊宁机场”部队办的小学校里上学,注:现四师一中前身。孩子们在学校穿的服装不分男女都是统一样式的黄色小军装,毎个学期开学时由部队派马车从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等县部队驻地将孩子们分别送到伊宁机场的学校,他们往往都会坐着马车在路上走二到三天才能到达伊宁的学校。</p> <p>这张拍摄于1955年春季的照片中的两位1952年从山东入伍的女兵,左为王桂花,右为都桂松,她们利用休息日带着军营里战友的孩子“注:团长温福堂之女”用她们的花手帕折了个头花为孩子戴在头上,在团里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p> <p>第一任新疆兵团农四师师长冯祖武的妻子李历,1952年怀抱着在军营里出生的女儿,为孩子拍下了满月照。</p> <p>跟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的原二军五师十三团汽车兵刘志清,将自己的孩子放在他自己驾驶的在兰州战役中缴获的国民党军的美制中吉普车叶子板上拍摄了他在军营里出生的孩子照片,很遗憾照片拍得很模糊但还是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很具有历史意义的记忆。</p> <p>照片中的两个出生在军营里的孩子是第一任新疆兵团农四师师长冯祖武的女儿冯历坤,和儿子冯铁兵。</p> <p>这张照片是兵团四师幼儿园成立早期的孩子们的合影,那位身穿白色衬衣照看这些孩子的阿姨是1952年入伍的山东女兵王梅秀,她把一生献给了边疆建设的宏伟大业。</p> <p>兵营里的孩子们长大了,这是1959年原二军五师十三团后改称十团农场现72团的第一批小学毕业生1959年秋季老师和全体孩子们的毕业合影。</p><p> 那些在军营里长大的孩子后来被称为“兵二代”,“疆二代”,他,她们继承了父辈屯垦戉边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奋战在新疆的天山南北,为保卫边疆,建设新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他,她们的后代,那些“兵三代”,“疆三代”……永继祖辈们的精神,建设新疆,永保祖国边疆的稳定。仍然奋战在屯垦戉边建设新疆的这片热土上。</p> <p>此美篇中图片为本人收集整理。</p><p> 张西伟</p><p> 2021年11月12日</p><p> 于伊宁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