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b>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b></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修建过程艰辛,如果不是时任林县(今林州市)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勇于担当,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人工天河”、"中国八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也是30万林州人民靠双手甚至是饿着肚子创造的,他们就是想“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 </p><p class="ql-block"> 1960年春,红旗渠首座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八大奇迹分别是:</b>1、万里长城;2、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3、北京圆明园;4、<b>河南红旗渠</b>;5、随州曾侯乙编钟;6、湖南马王堆汉墓;7、四川三星堆古文化遗址;8、福建客家土楼。</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p><p class="ql-block"> 十年修建,红旗渠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达到152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 山碑二字为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 "青年洞"为郭沫若的墨宝。青年洞风景区是本渠点睛之笔,素有:鸡鸣闻三省:的牛岭山下方。</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是林县人民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严重缺水自然环境,从山西石城镇(长治市平顺县下辖镇)的浊漳河引水穿越太行山区,到河南任村镇(安阳市林州市下辖镇)的人工引水渠。</p><p class="ql-block">(林县1994年更名为林州市)</p> <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p><p class="ql-block"> 另一说法是,当时工地上到处是红旗飘扬,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看到这个场景,特提出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林县人民当年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坚定信念建设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p><p class="ql-block">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p> <p class="ql-block"> 亦有人称红旗渠是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说法,这更多的是一种赞誉而不是确指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被誉为红旗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设计师一一杨贵</b></p><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28日—2018年4月1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被誉为红旗渠之父、是原安阳地委书记.河南林县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淇县五区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任中共汤阴县县委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58年,安阳、新乡两地委合并后,任中共新乡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p><p class="ql-block"> 1962年安阳地委恢复后,1965年任中共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p><p class="ql-block"> 1966年12月“文革”开始,被罢官批斗。</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担任林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继续领导红旗渠建设配套工程。</p><p class="ql-block"> 1969年7月,调洛阳地区,任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1972年10月,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 1973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常委,省委分工任省生产指挥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指挥长,仍兼安阳地委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六月,协助省委书记刘建勋抓全面工作,到省委办公。</p><p class="ql-block">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p><p class="ql-block"> 1973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议调到公安部工作。任公安部负责人,仍兼河南省、地、县职务。</p><p class="ql-block"> 1979年调五机部工作,到山东渤海农场任副场长。</p><p class="ql-block"> 1982年12月,调农业部工作,任国务院山西办公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办公室,任扶贫办公室顾问。1992年,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p><p class="ql-block"> 1995年6月,离休。</p><p class="ql-block"> 199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聘为山西省引黄入晋顾问,参加工程考察和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p><p class="ql-block"> 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10日0点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是倾全国之力建起来的,而红旗渠却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干起来的。人们都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接见杨贵同志</p> <p class="ql-block"> 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杨贵是林县第一书记。有趣的是当时和他搭档的县长与他同名不同姓,叫李贵。</p><p class="ql-block"> 下图前排右起第一个是杨贵,第二位是时任县长的李贵。</p> <p class="ql-block">李贵(1913-1976),林县临淇镇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月任林县县长,1965年7月任中共林县县委第二书记。</p><p class="ql-block"> 李贵是一名土生土长、长期在林县工作的领导干部。他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道,为改变林县缺水如油、十年九旱的贫困面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有金</b></p><p class="ql-block"> (1921—1989),林县合涧镇三羊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5月任林县副县长。他从懂事起,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家乡是个山穷水缺的地方。参加工作后,坚决响应县委号召,和群众一块打旱井、挖渠道、修水库,先后在要街、弓上、南谷洞水库任过指挥长。</p><p class="ql-block"> 1961年10月,他接任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这时,红旗渠建设资金十分紧缺,民工生活口粮标准很低,为鼓舞民工的斗志,他身体力行,与大家同甘共苦,同劳动,同吃野菜,抡锤打钎,曾数次跳进冰冷的水里,带头挖石出碴,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率领民工攻克了许多艰难险阻。</p> <p class="ql-block"><b> 为红旗渠献身的原阳人——吴祖太</b></p><p class="ql-block">吴祖太</p><p class="ql-block"> (1933--1960),红旗渠首张蓝图的设计者和初绘者,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人。</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 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蓝图—— 《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如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p><p class="ql-block"> 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根据吴祖太生前在林县水利建设上所作出的贡献,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 “人工天河”红旗渠游走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为沿线人民带去了甘甜的清流。在红旗渠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献身人员名字中(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第一个便是吴祖太。而红旗渠,不仅曾是林州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水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红旗渠特级劳模任羊成</b></p><p class="ql-block"> 今年(2015)88岁的任羊成,半个世纪前他参加过林县(今林州)三大水库的建设,人工天河红旗渠的空中除险与爆破,他担任过青年突击队队长,他曾五次负伤,与死神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任羊成本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红旗渠众多建设者中的模范人物和时代英雄。</p><p class="ql-block"> 在爆破、除险的过程中,任羊成身先士卒,挑战极其危险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除险工作中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身悬空中,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安全开路,而自己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圪针里,浑身扎满了枣刺,石头落下砸掉了三颗牙,他也不肯下火线。</p><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11日(阳历),农历正月十五开工建设,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全线建成通水,任老记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红旗渠主、支、干渠总长超过1500公里,是世界八大奇迹,中国第一渠“人造天河”。红旗渠的建成有效灌溉农田面积达54万亩,为农业的丰收保驾护航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红旗渠》剧中水莲的原型是李改云,河南林县姚村镇井湾人。</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红旗渠救人英雄李改云</b></p><p class="ql-block"> 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改云桥”,坐落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的红旗渠总干渠上,它是红旗渠上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桥。当年修红旗渠时,李改云舍己救人的事迹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李改云16岁时加入共青团。19岁时,嫁给了井湾村的常保。她曾经在村里当过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妇女主任,1959年在井湾村入党。</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工程动工后,24岁的她响应县委号召,带人在这里施工,担任妇女营长。她干活身先士卒,关心姐妹们的生活,深受大家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18日,她到这里的工地检查安全,抬头发现上面的山坡上有零碎石头滚落下来,十多方土石正在坍塌,而下面的民工们正在埋头干活,对从天而降的危险却全然不知。</p><p class="ql-block"> 她急忙大喊:“山石要塌了,快躲开!”绝大多数民工听到喊声都迅速跑到了安全地带,但是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却被这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了,眼看石头就要砸到她头上。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奋力将郭焕珍推开,自己却被砸倒了。</p><p class="ql-block"> 民工们急忙把她刨出来,送到了红旗渠总指挥部医院。1960年3月18日,林县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共产党员李改云模范事迹的决定》,她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红旗渠建设工地。她的壮举,变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红旗渠建设。</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18日,河南省委专门派一架直升机到林县,把她接到郑州医治。经过精心治疗,她的生命保住了,但是右腿却终生残废。后来,她被表彰为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出海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