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中国革命斗争形势发展迅速,如同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燃起。宁国,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地区。1929年春,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宁国特支”开始,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可歌可泣,至1949年全境解放,取得伟大的胜利!下面两则红色地名故事便是极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地名“红游”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红游,原名曹里(亦称曹川),地处安徽宁国东南部与浙西地区交界的山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退可以隐蔽防守,进可以主动出击,在战争年代是一个打游击的好地方,其战略位置十分突出。</p><p class="ql-block"><b>一、中共上浙皖特委的成立</b></p><p class="ql-block"> 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在江西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改组省委,并成立了包括上浙皖在内的5个特委,任命邵长河为上浙皖特委书记,阙怀仰为特委副书记。上浙皖地区包括宁国、宣城、泾县、广德、郎溪及孝丰、于潜、昌化等8个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浙皖特委办公地点设在安徽省宁国县南极乡曹里冯家塔。</p><p class="ql-block"> 根据省委指示,1936年9月,邵长河与杨彪、彭长清、强达等率红军皖浙赣独立团三营七连,历经5个月的转战到达宁国、广德开展游击活动。同时,根据省委书记关英的指示,阙怀仰、李冬财也率四连到达上浙皖中心地区宁国,这两个连组建成上浙皖独立营,阙怀仰、李冬财、彭长清分别任营长、政委和副营长,配合上浙皖特委开展工作。在上浙皖独立营主力支持下,他们积极开展游击活动,秘密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开辟游击根据地,并很快建立了宁昌、宁广、孝广和孝宁4个县委,宁国县成为皖南三年游击战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1936年冬,在上浙皖特委的领导下,余玉堂书记领导的中共宁昌中心县委,又在宁昌地区建立了三个游击区:冯家塔地区、桥头地区、羊毫山地区,发展了24名党员。与此同时,发展游击队员130余人,建立了宁昌游击队。余玉堂率领宁昌游击队,经常主动出击附近的国民党乡公所和小股武装。</p><p class="ql-block"> 革命斗争迅猛发展,游击中心区迅速建立了基层党群组织,他们通过打击恶霸地主、减租减息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和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革命斗争更是轰轰烈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石刻:“红军天作之合”,攻打昌化县城后所刻)</p> <p class="ql-block"><b>二、取得昌化、四角田、石壁山战斗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31日,皖浙赣特委独立营在宁昌游击队的配合下攻下昌化县城,活捉国民党昌化县党部书记,释放了政治犯。当时皖浙边国民党上层统治者和地方土豪劣绅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红军游击队的神威在宁昌地区四处传颂。</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特委独立营在浙江於潜县四角田,与国民党浙江保安团一个排接上火,歼灭了这股敌人,击毙1人,俘虏28人,缴获步枪24支,机枪一挺,子弹3000发。此仗为上浙皖特委、宁昌中心县委及独立营成立之后获战果最大的一次战斗。</p><p class="ql-block"> 1937年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独立营于战后回转宁国,到达与浙江孝丰毗邻、位于宁国龙亭的石壁山,休整并欢度小年时,被叛徒李小炳获悉,随即向驻地狮桥的国民党三十四师赵营(营长姓赵)报告。5日(腊月二十四,小年日),赵营长率领所属一营兵力,并纠集浙江保安团共计500多人,一路从浙江孝丰、一路从狮桥龙亭围攻石壁山。迂回到石壁山一路的敌人,于中午偷袭做饭的红军炊事员,石壁山战斗打响。红军独立营政委李冬财指挥80多人的部队,与敌军激战2小时后,趁山上浓雾之际,悄悄地迅速撤出阵地,造成四面围攻的敌人互相开火射杀。这一仗红军独立营无一伤亡,而国民党军队死伤众多,其中击毙三十四师营长赵英,缴获短枪5支,步枪10余支。</p><p class="ql-block"> 1937年,皖浙赣红军主力团从皖浙赣地区撤走,敌人加紧了对红军游击区的清剿,余玉堂领导的冯家塔地区游击斗争形势更加严峻。1937年3月18日,余玉堂被叛徒出卖而被俘,敌人多次对其刑讯逼供,均一无所获,将其杀害于南门山岗,时年29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玉堂烈士)</p> <p class="ql-block"><b>三、坚持斗争,解放宁国</b></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宁国冯家塔地区不仅是绩宁昌工委游击队和泾旌宁宣游击队的活动地,而且还是苏浙皖边工委武装的重要游击根据地。1948年8月,在先期建立的宁墩区委和狮桥区委的基础上,苏浙皖边工委决定成立中共天西分工委及同级政权机构宁昌办事处。驻守苏浙皖边区根据地的中心冯家塔的苏浙皖边区支队和其他支队一道于1948年12月19日,参加了“智取万家桥”、1949年4月21日,强攻“宁国墩”的战斗,将宁国境内主要顽敌歼灭。22日,打扫完战场后,向河沥溪、宁国县城进军,23日,和其他支队一道解放了河沥溪,切断了由芜湖向屯溪溃逃的敌军退路,截获敌人大批军火,在宁国城西门与解放军西进七兵团二十一军六十四师会师,为解放宁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国市南极乡龙川村冯家塔新貌)</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1956年春季创办高级社时,为了永久纪念曹里冯家塔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那段光荣历史,将村名“曹里”改为“红游”。《安徽省宁国县地名录》记载:“为纪念红军在此打游击,故称。”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龙川、红游两村合并成立新的龙川村,驻地在原红游村的曹口。</p><p class="ql-block"> 2018年国庆节期间,在红游冯家塔自然村建立了红色文化广场,设立革命英烈塑像、纪念碑和革命斗争史展览,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地名“红地”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地,原名地村,属安徽省宁国市梅林镇七都汪村,位于安徽宁国、广德与浙江安吉两省三县交界处的一条山冲里。冲口宽约四十米,村北的一座孤山与太山相连。孤山两侧是两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山脉紧紧抱住地村,东山延伸到冲口的余家头;西山在冲口被一条小路所截,这条小路绕西山经大里村翻越太山与广德桑菜村相连。</p><p class="ql-block"> 1937年,皖浙赣中央红军独立团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1945年,苏浙皖游击支队常在村上来往,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在村民何家建立过交通站。村上户数不多,家境多不富裕,群众的阶级觉悟尚高,因群众基础较好,游击队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p><p class="ql-block"> 1947年,苏浙皖游击支队第一连,曾在宁国县东部桥头太山下地村开展革命活动。1947年年底,在宁(国)、广(德)、孝(丰)边界,国民党为了配合前线作战,派六十三师“围剿”这一支游击队。12月中旬,苏浙皖边区工委在广德大吴村召开扩大会议,不幸走漏消息,边区工委和三个连的武装,突然遭到国民党1000多人的包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第一连掩护部队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彭海涛、张思齐带领边区工委等同志成功突围。</p><p class="ql-block"> 突围中,一连连长高明山和指导员殷志诚率领战士们,边打边退,终于摆脱了敌军的尾追,于12月23日踏着一尺多厚的积雪,经广德升子口、桑茶等地进入宁国境内,走到地村冲口,已是夜里10点多钟。考虑到战士们体力不支,部队决定在地村宿营。不巧的是国民党六十三师的一个加强营,同时开进了与地村仅一山之隔的大里村宿营。虽一山之隔,双方都毫无所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地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4日清晨,反动地主胡治正外出,撞见地村我军哨位后,他偷偷地溜出地村,向敌人报告。敌营长原本准备前往奥坑“剿匪”,获知地村有新四军游击队时,马上召集连、排长组织对地村的“围剿”。</p><p class="ql-block"> 敌军一路直接从大里翻山,控制地村西北洼道;另一路由大里开到地村冲口。由于支队连日行军作战,过度疲劳,对于敌军的包围和蛰伏,丝毫没有察觉。在敌人快要对地村形成包围圈时,哨兵在离地村不远处发现了敌人,连发两发信号弹。当时敌众我寡,敌军居高临下,连长高明山和指导员殷志诚作出撤退决定,由一排排长彭士杰带着全排战士掩护部队突围。</p><p class="ql-block"> 我军撤退时,敌军还没有完成东、北两方面的包围圈,被迫提前行动。敌军从冲口直压地村,在离村子附近,我支队彭士杰排长手持轻机枪站在村口,以一棵大树为掩体,准备对敌射击,以扼制敌之敌军进村。但在这时,一位避难的妇女怀抱一个小孩、一手牵一个小孩,正向地村快步走来,为了保护群众生命,彭排长强压怒火不能开枪,使敌人赢得了一段准备时间。</p><p class="ql-block"> 开始撤退时,我军抢错了山头,选择中间孤山突围。当爬上孤山山头时,很快被西北岭上的敌军机枪火力压制,只得折向东北方猛冲。当进入东北洼道时,东北边的敌军已赶到预定地点,展开火力,向撤退的游击队射击。部队遭到前后夹击,局势对部队十分不利,战斗异常惨烈。苏浙皖边区工委领导彭海涛、张思齐直接参加战斗,带领战士们突围。</p><p class="ql-block"> 彭士杰排长率全排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掩护指战员突围。部队边战边退。东北路敌军虽居高临下,我军指战员贴身在山脚下的溪流河床上匍匐撤退。掩护撤退的一位副机枪手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下腹部,他忍着疼痛,抓来了一把“檵札毛”树叶子放在嘴里嚼了一下,塞在伤口上,继续战斗。</p><p class="ql-block"> 激烈的战斗从上午10时持续到下午4时许结束。首长和一部分战士突围后撤到广德,彭士杰排长和二十多名战士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战斗结束后,搜山的敌军带着受伤被俘的12名游击队员回村,这些战士都是战斗到打尽了子弹,最后受伤被俘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12月25日)中饭后,敌人带着被俘的游击队战士12人、彭排长和两位班长的头颅,以及他们抢劫来的财物开走了。彭排长和两位班长的头颅被悬挂在广德独树街示众,并警告群众:“对打死的新四军不准掩埋。”</p><p class="ql-block"> 12月30日,支队领导指派班长叶向池和战士小屠两同志重返地村清理战场,当时牺牲的21位战友中,已有一部分遗体被家属偷运回家乡安葬,他们将剩余的彭排长等12烈士的遗体就地掩埋。</p><p class="ql-block"> 地村人民在这次血的战斗中懂得了一条真理:要想获得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象烈士们一样去英勇战斗。1948年春,在新四军太山区游击队指导下,以何泽民、侯忠良为首的民兵大队成立,历经战斗,不断发展壮大,有力的配合了苏浙皖游击队作战。为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烂泥地一战后,与苏浙皖游击队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纪60年代中期,为了永远怀念牺牲的烈士们,宁国县人民政府将“地村”村名改名为“红地”,象征着烈士们的鲜血染红这片土地。1973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当地建成一座“红地烈士墓”。2005年4月,原苏浙皖边工委主要负责人、第七届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委员钱敏同志特为墓碑题写“红地战斗烈士墓”。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梅林镇党委、政府在中共宁国市纪委、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宁国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重修烈士陵园,立烈士纪念碑一座。以奠英烈,永志青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敏)</p> <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红地烈士陵园”已成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供稿:高生元</p><p class="ql-block">编辑:陈绍军</p><p class="ql-block">审核:杨诗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