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26年,武昌十座城门被拆除前的最后影像

劉江深

<h3>原创:风吹草语</h3> <h3>武汉三镇中,最早筑城的是武昌,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0年),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h3><h3>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对武昌古城进行拓建,前后历时三十年。拓建完成的武昌城方圆20里,分设九座城门,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基本没有改变</h3>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俯瞰武昌城,城墙高大壮观,这座城门叫“忠孝门”,当地人称“小东门”。城内房屋鳞次栉比,城外有护城河及大面积农田。最远处是沙湖,水域辽阔。</p> <h3>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不久即下令拆除城墙。上海《天民报》闻讯之后,遂对武昌“十门”逐一拍摄,留下了其最后的影像。<br></h3><h3>下面小编将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沿顺时针方向对十座城门逐一介绍。</h3> <h3>蛇山上眺望小东门</h3><h3>这是1914年拍摄的武昌城墙。从蛇山东面山脊上眺望武昌东城墙和忠孝门,可见当年的城门和瓮城保存得非常完整。远处是奔腾不息的长江。</h3><h3>远处是沙湖,左上角漏出的小山角,是凤凰山。</h3> <h3>忠孝门近影</h3><h3>忠孝门又叫小东门,是武昌城东侧的出入口之一。因城门外有祭祀先祖的“孟宗祠”和纪念岳飞的“忠烈庙”而得名。</h3> <h3>城墙角下</h3><h3>靠近小东门城墙内的景象。民居建筑多为平房,排列整齐,井然有序。</h3> <p class="ql-block">忠孝门</p><p class="ql-block">忠孝门,即小东门,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建,位于宾阳门和武胜门之间。</p><p class="ql-block">提到忠孝门,不得不提民族英雄岳飞与英雄城市武汉了。据书中记载,忠孝门原名为宋、明时期武昌城门之一的小东门。</p><p class="ql-block">在武汉,岳飞陪伴其母亲姚氏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姚氏病故后,岳飞赤足扶灵送母的从小东门出城至庐山安葬。为纪念岳飞为母守孝的典故,小东门在明代多个城门重修更名时,被改为忠孝门。</p><p class="ql-block">如今,从武昌小东门十字路口沿民主路西行百余米,还能找到一条名叫“忠义门”的街巷。</p> <h3>宾阳门坐西朝东,俗称大东门,是武昌城东侧进出城的主要通道。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大东门都是第一个迎接日出的城门,故此得名“宾阳”。</h3> <p class="ql-block">宾阳门近景</p><p class="ql-block">图中宾阳门有两层城门,分别是瓮城城门和主城城门。清末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在城内创设铜币局,为了方便运输矿石,修建了一条从积玉桥江边至城内的小铁路,小火车穿过宾阳门进入城内。</p><p class="ql-block">宾阳门,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武昌城东面最重要的一座城门。很多人对这个门感到很陌生,但是提到大东门,武汉人几乎就很熟悉了。宾阳门建于1371年,其具体位置在千家街北端武珞路上,与小东门相距较近,所以有着大东门之名。1535年改名为宾阳门,有着迎接日出之门的说法。但老百姓仍习惯称大东门,并沿用至今。宾阳门作为向东出城的主要通道,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武昌的重要地位。其依山而建,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让其一度成为军事要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1926年,这里发生了惨烈的激战,城门下死伤无数。近百年后的今天,这里车流不息,人来人往,见证着城市的发展。</p> <h3>通湘门</h3><h3>1896年10月,清政府下旨修建粤汉铁路。张之洞决定在宾阳门和中和门之间新辟一个门洞,称通湘门,取通往湖南之意,并在城门外建设了通湘门车站。</h3> <p class="ql-block">保安门位于武昌城正南,在保安街复兴路口东侧与复兴路集贸市场大门之间。保安门往北与武胜门南北相望,构成了武昌古城的千年古轴,又与城中的楚王府遥遥相对,起到拱卫作用,因此叫作保安门。</p><p class="ql-block">古城门拆除后,地名和街巷担当了延续文化血脉的使命,保安门后有一条保安街。</p> <p class="ql-block">中和门</p><p class="ql-block">中和门又名起义门,位于武昌城东南方向。它因在辛亥革命中发挥出特别的作用而被保留下来。不过,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原物,而是1981年为武昌起义七十周年在原址上修复重建的。</p><p class="ql-block">起义门,是武昌九座老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位于武昌城东南面,所以最初被称为新南门。这座饱经沧桑的城门,经历过多次更名。城门内的一段路原名中和门正街,城门外的叫中和门外正街。为取“中正仁和”之义,新南门更名为中和门。1911年,辛亥革命党人掀起武昌起义后,起义军迅速占领门内东面的楚望台军械库,在城楼上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对光复武昌城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和门享有“首义胜利的开端”的赞誉。民国初年(1912年)改“中和门”为“起义门”。起义门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起义门乃1981年重建,“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元帅所题。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时,起义门作为辛亥革命的一处重要胜迹被整修一新,并在其东西两侧仿古重建了一段古城墙。起义门是武昌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着,重建后的起义门城楼巍峨壮观,是游客寻访首义踪迹的必经之地。今年是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春节前夕起义门的城墙上首次挂上巨幅春联。“历史风云,彰显古城千载荣光,博雅贤圣文脉宏远;英雄画卷,满怀时代百年使命,大成武昌蓝图辉煌。”这副高7米、宽1米的大红春联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保安门</p><p class="ql-block">保安门位于武昌城正南,与城北的武胜门南北相望 ,它连接着白沙洲码头,附近聚集着很多湖南人,多以经营竹木生意为主。</p><p class="ql-block"><br></p> <h3>望山门</h3><h3>望山门又名望泽门,位置在保安门和文昌门之间。1894年,张之洞在望山门外筹建了缫丝官局,不久,粤汉铁路总工厂、耀华玻璃厂以及白沙洲造纸等等一批近代工厂在此应运而生。</h3> <h3>文昌门</h3><h3>文昌门早在明代便因周边人文荟萃而得名,门内有文昌阁、书院等建筑。清末时,文昌门外曾创办纺纱局和织布局等近代企业。</h3> <p class="ql-block">望山门</p><p class="ql-block">望山门位于武昌古城南面,今天的解放路南端,武昌造船厂东侧。望山门,原名望泽门,有着美好的寓意,即登门即见云梦泽。</p><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望山门外创建了缫丝局。望山门外稍远处还有白沙洲造纸厂、耀华玻璃厂、粤汉铁路总工厂等近代企业,为武昌近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武昌老城门或许现在仅存一段墙、一座门,甚至成为地图上的一个点,但它们作为时代更迭与发展的见证者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p> <p class="ql-block">平湖门</p><p class="ql-block">平湖门是武昌的西门,位置在武昌江滩平湖门水厂附近。平湖门外的制麻局和前面提到的缫丝局、纺纱局、织布局并称为“湖北纺织四局”,它们主要集中在武昌城西南区域。</p><p class="ql-block">平湖门在今天的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之南,彭刘杨路的西段,花堤街口至临江大道之间。原来这一带有平湖闸,西湖、宁湖等湖水通过平湖闸与长江相连,平湖闸起到平抑水位的作用,所以起名平湖。公元1794年《江夏县志图》中标明,平湖门外有粮仓。进米粮船多半会在这里停靠,“升斗量米平湖门”的说法由此而来。1927年,城门拆除后,平湖门现在还被这里的老居民称呼,但已不再是以前平湖门的专称,而是泛指平湖门水厂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这一带。</p> <h3>汉阳门</h3><h3>汉阳门是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城门,因与汉阳隔江相望而得名,城门之外便是鼎鼎大名的黄鹤楼。</h3> <h3>汉阳门前</h3><h3>汉阳门邻近长江江岸,是武昌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图为在汉阳门前盘查的士兵以及进出城门的百姓。</h3> <p class="ql-block">汉阳门,是武昌古城西边的一座城门,与汉阳隔江相望。虽然城门早已不存在,但是这一带依然被称之为汉阳门,并随着音乐人冯翔的民谣《汉阳门花园》,更是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这是距离黄鹤楼最近的一座城门,许多国内外名人都曾在这里登船上岸、远眺长江和黄鹤楼。</p><p class="ql-block">由于其紧邻长江江岸,汉阳门一直是水陆运输的重要点位,其繁华程度自是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建起了中华路城市阳台,成为人们漫步亲水观景拍照的新打卡点。未来,这里还将建成5000吨级游船停靠的游轮母港,向武汉的新地标出发。</p> <h3>武胜门</h3><h3>武胜门是武昌城北侧的唯一城门,也是十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因城外沙湖岸边草木茂盛,最初被命名为“草埠门”。城外是热闹的菜市场和码头,挑鱼卖菜的人们往来不绝,非常热闹。</h3> <p class="ql-block">从汉阳门眺望武胜门,图片右远处的城楼。</p> <h3>武昌城外</h3><h3>这张照片是在偶然间发现的,照片背后清楚地写着“武昌城外”的字样,因为缺少相关资料,具体位置不详。照片远景有一座类似碉堡似的建筑,可能拍摄于日本侵华时期。</h3> <p class="ql-block">宝通寺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武昌区洪山南边的山脚下,至今已有1600多年时间,具备丰富多彩的佛家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传统式文化底蕴,是武汉唯一的皇家寺院。图为远看从洪山宝塔。</p> <p class="ql-block">此塔是为留念开山始祖灵济慈忍高手所建,别名灵济塔。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随寺更名为宝通塔。因位于洪山,后代又被称为洪山宝塔。</p> <p class="ql-block">黄鹄山脚下的几万年灯。黄鹄山又被称为黄鹤山,古书记述:“黄鹤山东北地区对夏口城,黄鹄矶直小鹦鹉州下尾,今山起城东区而达于西南地区隅,山型蜿蜒曲折,俗称蛇山。”此塔为1343年忽必烈之孙威顺王的皇太子始建黄山烟前,变成敬奉舍利子和佛家法物的“胜像宝塔”,1955年建造长江大桥转移到蛇山的今址。</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地质学家克拉普拍摄于1915年初</p> <p class="ql-block">这照片是在汉阳门城墙上拍的,墙洞里可看到睛川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