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台行

丁香树

<h3>——参加“多彩非遗伴靓文旅采风活动”小记</h3> <h3>参观蔡氏葫芦制作过程的时候,主人热情地送我每个人一个葫芦,当时因为时间问题,我没拿到,现在手里的两个葫芦是社里老师转送给我的。一个是桃子葫芦,颜色特别新鲜,还有一片绿色的叶子;另外一个是四只凤凰中间一个八宝葫芦,非常精致。桃子象征福寿;凤凰象征着祥瑞。<br>  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鸟叫“凤”,雌鸟叫“凰”,总称为凤凰,别称丹鸟、威凤等。凤凰齐飞,吉祥和谐。凤凰的寓意,远在商代就被帝王用甲骨记之,可见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葫芦的样式很多,有苹果葫芦,寓意平安,有串葫芦,寓意福禄连年,有五彩葫芦,寓意生活美满……小小的葫芦,装满智慧和向往,可见蔡氏葫芦坊主人的用心。因为怕弄坏了,我小心翼翼的拿在手里,回忆着这一天的行程。</h3> <h3>第一站,是营城老面包店。当我看到货架上的面包时,内心立刻有一种温热的感觉,没想到,这儿时父辈们,勒紧裤带节省下来的奢侈品,现在还能找到。我一下子就被这记忆中的味道吸引住了。想起儿时与姐弟们分食这奢侈品的情形,那时,真的连一个面包渣都舍不得浪费,每次拿到手里,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轻轻放在嘴巴里,那种香香甜甜的味道,那个温馨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幸福。<br>  直到采风团负责人喊出发的时候,我才从回忆中惊醒。我不知道这“矿山大面包”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生产的,但是从我记事到现在也有四十多年了,它记载的不只是我的童年,更记载矿山发展的历程,从辉煌到落寞,能坚持下来的,唯有执着。</h3> <h3>  到胡家蜂蜜营,参观张氏养蜂基地的时候九点多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主人张坤夫妇热情的款待我们,小蜜蜂们也忙忙碌碌的爬出来了。我们边观察那些小蜜蜂,边听养蜂人——张坤介绍养蜂历史。<br> 当年清廷在乌拉城建立了“打生乌拉总署衙门”,张坤祖上就是那个时候从外地迁移过来,为皇家生产贡蜜的蜂丁。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蜂人大多都转行了,唯有张坤一家,一直坚持着,把养蜂技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br></h3> <h3>以前我对“打牲乌拉”这个词不是很了解,现在知道“打牲”就是清代对渔猎农耕民族的称呼。“乌拉”就是乌拉城,那么打生乌拉,就是居住在乌拉城的,以这些劳动为职业的居民,张坤祖上也就成了乌拉牲丁——与此同时的鹰把式也就诞生了,这里的鹰,是指“海东青”,古老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名词儿。<br> 训鹰包括围,训,放,送等一系列极其艰苦的过程,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但戢家村滕忠南父子俩,以及周边几位鹰把式始终坚持,并遵循着秋捕春放的自然规律养鹰,放鹰。<br>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这是唐朝诗人 王维《观猎》中的句子,我没有考证过,这句诗和现在打牲乌拉的鹰文化有没有联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华夏五千年文化之厚重,之久远。<br>  想象着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大地,和着鹰的呼啸,是多么的神圣而美好……</h3> <h3>可能是我本身比较感性,对那些历史知识缺乏认知,但是对那小小的蜜蜂到是性趣颇浓,看着它们忙忙碌碌进进出出,我想,这和人类一样,也是个小江湖,里边打杂的,跑堂的的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的就是它们没有人类的心机,而且团结,配合默契,一小会就把入侵领地的“敌人”消灭掉了。</h3> <h3>最让我挂心的是第四站的草编技术,这些和我一样从事着农业劳动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庄稼人,有着怎样的一双巧手,或者说有着怎样一颗玲珑的心,利用那些不起眼的玉米叶子,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还有那些帽子。背包等日常用品。玉孚老师的诗中说“不惟装饰能多致,时用寻常亦可施。”我所熟知的人们,已经从过去的狭隘的生活圈子里走出来,在这寻常的路径上走出不一样的人生,相信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会越走越远,走出坚强。走出自信。</h3> <h3>  第五站,蜂蜜清真寺,现代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大都习惯了在繁华而嘈杂的闹市里或者工作或者学习,当我走进这古色古香的清真寺,忽然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青砖灰瓦,玲珑翘角,古木参天,加上整洁的院落,恰似午后的一杯清茶,淡雅中透着一分幽清,让浮躁的心灵一下子安静下来。<br>  同行的“石氏满族民俗博物馆”馆主告诉我们,清真寺的后面就是金代古城遗址,这更给这小小的院落罩上一层凝重的气息。</h3> <h3>来到双喜老宅——民俗博物馆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大家情绪一点都没有减少,我兴奋的迈过门槛,怀着猎奇的心情左看右看,还拧眉利目地和门上的“兽面衔环”拍了一张照片,用来记录我此刻快乐的心情。正房东屋摆着祭祀时候用的皮鼓和腰铃,以及一些刀具器械。几位男士跃跃欲试,操起刀枪拍照留念,我心里也痒痒的,但是为了保留那么一点点的淑女形象,还是放弃了。<br>  西屋里,北侧是一个条炕,老师们坐在炕沿上拍照,我跑到门外,站在照壁前向院子里望去,正房和两侧的耳房,都是统一的海青色,窗子上是棕色木条嵌成的菱形花纹,整个建筑呈现着古朴庄严的气氛。我不懂建筑学,津津有味地听老师们讲解,一个照壁就含有许多的学问,看来这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形成的。</h3> <h3>返回九台的车上,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下午还有两个参观点,一是“平氏浸膏制作技艺”项目传习所、展览馆;一是“蔡氏纸葫芦扎制”项目。可能是因为太饿了,我竟然把浸膏想成了糕点,俨然就是一个传说中的吃货,自己也觉得好笑。<br>  吃过午饭,在东方中医门诊部(平氏浸膏制作,展览馆)听医生讲“平氏浸膏”新研发出一款“抗肿瘤浸膏”对肺癌等恶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我弟弟还在,用一下这个浸膏,或许这会还可以与我们在一起快乐地说笑,这样想的时候,情绪不免有些低落。<br> 直到馆长介绍“平氏浸膏”继承人吴淑琴医生,捐资抗疫事迹的时候,我才又一次被触动,我想“医者仁心”这句话是需要用行动来证明的。<br> 这个“仁”字,不是口头上说的,也不是牌匾上写的,是在血液里流淌着的。不止是医生,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应该把这个“仁”字传承下去,生生不息……</h3> <h3>客车停下来,结束了这一天的行程。我迎着秋风,捧着葫芦,捧着我对生活的憧憬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村头的小路上。相信我们的边台,我们的家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能够开出绚丽的花朵。<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