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

枯藤老树昏鸦

<p class="ql-block">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街巷,關於“胡同”一詞的由來,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各種觀點,莫衷一是。而現今北京人對“胡同”一詞的認定和解釋,僅僅是指它是自元朝開始出現在我國北方城市建築佈局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在上海則被叫作“弄堂”,在廣州則被叫作“巷子”,其實,所謂“胡同”,知道其意義也就等同於街巷,里弄這就足夠了。</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條,不是專業人士還真是說不清楚,衹是北京有句俗話: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由此可見,北京胡同的數量該有多少。大大小小的胡同縱橫交錯,織成了薈萃萬千的京城。北京人對胡同,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胡同的深處,是無數在這座古城世代居住生活的家庭,同時也蘊含著老北京的一種情懷。</p> <p class="ql-block">  近幾年來,每年都要到北京小住數月,出於對北京胡同的好奇,也走過幾條所謂比較著名的胡同,同時也在市井百姓居住的所謂沒名气的胡同留下過足跡,對北京的胡同以及胡同文化,多少也有了些粗淺的瞭解。</p> <p class="ql-block">  北京,作為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又是中國現今的首都,因歷史的原因,許多歷史上的各類風雲人物都在此居住,或從政,或從文,或在文學藝術界顯露頭角,或在科學領域揚名立萬,同時北京這座古城還留下了許多歷史事件和人文典故,所有這些,都是在北京期間值得去遊覽和瞭解的理由,也是遊走胡同的動因。尤其是那些具有傳奇故事和歷史典故的胡同,更是能引起人們到此一遊的濃濃興趣。</p> <p class="ql-block"> 1. 史家胡同:史家胡同是北京一條著名的胡同,一條胡同,半個中國說的就是這裡,中國近代許多著名的人物都曾在這裡居住,軍政界有華國鋒,王炳南,傅作義,範漢傑,劉文輝等,文學藝術界有羅工柳,滑田友,舒繡文,焦菊隱等,民國才女淩叔華也曾在這裡居住,她的宅邸如今已成為史家胡同博物館,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居住的51號院如今也人去屋空,清末的洪均和賽金花也曾在此居住生活,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也曾是這條胡同的常客,這條胡同也是北京人藝的誕生地,更是當年庚子賠款時赴美留學的應考之地,走出過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著名學者,可以説史家胡同的許多門牌號碼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故事,隨著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的更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曾經的風華絕代已是過眼雲煙,而生活在這裡的廣大民眾,依然靜靜的在這裡勞作生活,每天一覺醒來,太陽依舊照常升起……</p> <p class="ql-block">  2. 東交民巷,原名江米巷,全長1.6公里,是北京最長的胡同。与北京的其他胡同相比,這裡行人很少,顯得非常的安靜,但也少了北京其他胡同的那種市井的煙火氣。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后,首先由英國公使入住東交民巷的醇親王府,法國公使入住安郡王府,隨後各國公使均選擇在這裡作為館址,使得東交民巷成為了使館區,先後有英,法,美,德,俄羅斯,日本,比利時,意大利,奧地利的使館駐在這裡,并建有銀行,醫院,郵局,教堂等設置,因此東交民巷有大量的西式建築,只可惜現在由於高牆的阻隔,很多建築不能看到它的全貌,而衹能从路邊遮天蔽日的槐樹的縫隙中觀賞這些西式建築的些許風貌……</p> <p class="ql-block">  3. 煙袋斜街位於北京西城區,因清末至民國初期街內以經營旱煙袋,水煙袋等煙具以及古玩,書畫,裝裱等為主,是北京較有名氣的文化街。煙袋斜街僅長200余米,但就是這條既短又窄的街道曾經是京城為貴族和官宦服務的高檔街區,也是京城西裝裁剪的發源地,衹是現在的煙袋斜街給人的感覺總有點不倫不類,商業味極濃,真正的古老街區應該是名城歷史的載體,舍去歷史痕跡還有什麼價值,畢竟現在人們瞻仰的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名跡,而不是一些全新佈景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4. 成贤街,又名国子监胡同,是北京仅存的有牌楼的胡同,胡同里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 ,国子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的全国最高学府,院内柏树参天,肃穆谧静,与国子监毗邻的则是孔庙,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如今,成贤街(国子监胡同)是北京现存不多的古老胡同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遮天蔽日的古槐以及两旁的大小宅院,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5.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南北走向,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完整保存的元代胡同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為豐富的棋盤式傳統居民區,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如果以南鑼鼓巷為軸心,胡同的東西兩側各排列著八條胡同,呈魚骨狀,這些胡同里有僧王府,蔣介石的行轅,居住過末代皇后婉容,以及齊白石,矛盾,周揚,陽翰笙等社會名流,北洋時期段祺瑞政府的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靳雲鵬的舊宅,如今已經成為中央戲劇學院的所在地……,南鑼鼓巷,是北京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6. 五道营胡同被誉为北京最文艺的胡同,虽然只有600多米,却聚集着数不清的文创店、咖啡厅、首饰店、书店以及各种不同风味的小餐馆,一个个文艺氛围浓郁的小店,错落有致的排列在胡同两侧,古老的民居里又显现着现代文明的各种元素,也是北京近年来新兴的小资文化的集散地。这里的特点是商铺混合着居民生活区,虽然是融合了市井生活的商业胡同,却又没有太多的喧嚣,闲暇随意走进一间咖啡厅,以现代人的心情体味一下古老帝都的生活,应该是件很惬意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在許多外地人眼裡,說到北京的胡同,似乎都給人一種居住在胡同里的人都過的舒坦滋潤,居住的環境舒適愜意,其實對於大多數都普通民眾,居住在胡同里不過是有個棲身之地而已,能住獨門四合院的人家非富即貴,對絕大多數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胡同居民而言,所住的院落破舊雜亂,幾戶甚至十幾戶人家擁擠在一個狹小的院落,夏季悶熱潮濕,冬季陰冷難捱,大多數家庭裡面沒有衛生設施,不管颳風下雨,酷暑嚴寒入廁都衹能到公共廁所解決,日常生活極不方便。所謂的著名胡同,也不過是歷史上曾有故事在某條胡同發生,或某條胡同曾居住過某個社會名流而使得有些名氣罷了,真正的北京胡同,其實還真沒有一些外地人認為的那麼高大上。或許這才是所謂真正的老北京,真正的老北京的民俗民气,真正的老北京人中的人間煙火,真正的老北京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  胡同裡的四合院,現在基本都成了大雜院,真正居住獨門四合院的人家非富即貴,且為數很少,幾戶甚至十幾戶同住一院,院內空間狹小,雜物隨處堆放,擁擠不堪。</p> <p class="ql-block">  看看門道里的電錶,即可知道一個院落居住了多少戶人家</p> <p class="ql-block">  狹窄的過道</p> <p class="ql-block">  大雜院內自建的房屋,院內幾无空間</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民眾</p> <p class="ql-block">  改開四十年來,北京的城市格局和現存的胡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對於老北京的胡同,北京作家王朔在他的書中對北京胡同的描述,在我心目中才是最真實的胡同場景。</p> <p class="ql-block">  王朔在他的書中對北京胡同的描述:“我在北京的胡同住了近十年,老實講,胡同可沒給我留下什麼美好的記憶。1970年,我家从西郊搬到東城朝內北小街蒼南胡同5號,那時我10歲。城裡隨處可見的赤貧現象令我觸目驚心。在此之前,城裡的概念對我而言就是西單王府井這樣的商業街,我家住的那一帶俗稱朝陽門城根,那一帶的胡同大都是破破爛爛的房子,很少像世界標榜的那種規規矩矩的四合院,胡同里的居民衣衫襤褸,面帶菜色,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副食店買肉的人群,沒有買兩毛錢以上的,而且都要肥的。我在東門倉小學上學的時候,每逢開學都是尷尬的日子,班裡很多同學都交不起兩塊五的學雜費,老師宣佈沒交學費的同學站起來,班裡就會呼啦啦站起來一片,個個面有愧色......,住在胡同里的同學,家裡大多生活困難三代同堂,沒有衛生設備,一個大雜院祇有一個自來水龍頭,房間里是泥地,舖紅磚就算奢侈的了。70年代是暴雨傾盆的年代,北京城西高東低,每逢雨季都會泡塌一些房子,我上學路過這些倒了山牆的房子,看到牆的斷面竟无一塊整磚,都是半拉碎磚和泥砌成,1976年大地震,北京塌了幾萬間房百分之百是胡同里的房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有什麼快樂可言?胡同里天天打架駡街,大姑娘小媳婦橫立街頭拍腿打駡,污言穢語滔滔不絕,赤膊小子玩教練拳,上學時書包里也裝著菜刀,動輒板磚橫飛,刀棍加身,毫不誇張的説,那一帶每條胡同的每座街門里都有服刑的半大小子。據說朝陽門城根,解放前就是治安重點區,可說是有著光榮的傳統,許多同學從他爸爸起就是玩主,玩了幾十年,一打架全家出動,當媽的在家烙餅煮紅皮雞蛋。這樣的胡同,大概也就在路過的洋人和悲天憫人的文化闲漢眼中有一種文化的味道,天知道有幾個北京人是打大宅門里出身的,咱別給世界一誤會,好像咱北京人過去住的多麼講究,多麼趣味盎然,反正對我來說,滿北京的胡同都推平了,我也不覺得可惜了的”</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胡同,其實不過是像上海,廣州等中國其他城市一樣,在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城市的百姓居住生活的一種形式罷了,沒那麼浪漫,也沒那麼妙趣盎然,他不過是一種生活,一種生活的狀態。不同的衹是因為地域關係,各地民俗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特點罷了,僅此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