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50年前老知青手抄的歌页《月飞山——英雄山》

文广— 善泳者用漂

这是一张泛黄的歌页,一张50年前手抄的歌页,歌曲的名字是《月飞山——英雄山》。<div>歌页出自于1971年8月河南许昌鄢陵县陶城公社五七大队的女知青王粤生之手。</div> 这是一首非常雄伟壮丽,大义凛然、保家卫国的朝鲜歌曲,很符合那个时代,吟唱这首歌对知青也有很强的代入感,那个年代在知青中广为传唱,直至现在这首歌还在流传。<div>我的这篇博文的配曲,就是《月飞山——英雄山》<br></div> 陶城五七大队是由洛阳市涧西区的市一高、市二高,拖一中、市四中等四个学校的66~67届的257名高中生和初中生下乡知青组成。这个五七大队也是1968年10月18日洛阳市大规模知青下乡运动开始,到1979年下乡运动结束,洛阳市最大的一个新建队。<br> <div><br></div><div>知青下乡运动本身就牵涉到千家万户,而这个新建队由于是洛阳市科研、工业区集中的涧西区的学生组建的,更是同样牵动着涧西住户的千家万人。这个新建队高、初中生都有,能文能武,人才济济。<br> </div><div><br></div><div>这个队的信息、故事、传闻、轶事在知青和家属心目中都是焦点,也是流传最快和最广的。也是其他散落的插队知青,期盼追求的集体生活阵营。<br></div> 五七大队的部分女知青们 五七大队的部分男知青们 五七大队的部分男知青们 我和我哥 我是1971年2月15日下乡到洛郊辛店公社马赵营大队的,1971年7月麦收过后,去许昌鄢陵陶城五七大队看望我的哥哥刘仁青。<div><br></div><div>这里有我很多熟识的兄长,也有很多此次结识之后,以后又在工作中成为师长,那时我对他们都是直呼其名,而他们对我熟悉的叫我小名或大名,不知道我的名字的,就叫“刘仁青他弟”。因为我比他们年龄都小一些,再一个我是才下乡的,而他们已是下乡快三年的老知青了,所以他们个个都对我都很关心、照顾和帮助,包括都回城参加工作以后,在企业里业务工作中和社会各种活动中也一直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帮助。<br> <br>在五七大队,不会像插队知青一样,要为吃饱肚子而担忧。知青们一起高兴的出工干活工作,下工后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聊天、吃饭,其乐融融。<br><br>他们的业余文艺生活也是最为丰富多彩的,顶尖的文艺人才比比皆是。在这里我见识了五七大队的第一把小提琴,牛小训的“新疆之春”的演奏(在这之前认识),聆听了五七大队第一把二胡,黄介康的“赛马”(我的同学黄介良的哥哥)。<div><br></div><div>这两位兄长,在我下乡期间,而他们已招工进厂,我都去过他们的单位和家里请教过琴技,再次感谢他们那时对我这个很笨的人给于的耐心指导,使琴声伴我们渡过了四年半的知青生涯。<br></div></div> 中排右一为五七大队第一把二胡黄介康,后排左一为第一把小提琴牛小训。 五七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分队员在平顶山舞阳工地边施工边宣传演出。<div><br></div><div>套用现代的话,所有的老知青们都是小知青们眼中效仿的明星偶像。</div> 我们马赵营大队插队知青有90多人,分别在十几个小队,业余时间唱歌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那时除了八个样板戏,其他的都是禁止的封、资、修的文化产品,能上口的文艺作品很少。不知道是谁手上有本老的歌本,也是封资修的东西,不敢明着拿出来,藏着掖着的在知青中流传,翻得都快烂透了,里边的很多歌都没听过,也不会唱,但还是把这本歌本当做宝贝。<br> <div><br></div><div>当我在五七大队,听到知青在空闲的时候,宿舍周边各种乐器声悠扬的回荡。还有那些经典的老歌,和悄然流传的知青们创作的忧伤的思乡歌曲,还有才在城市里电影院刚放过的电影插曲,竟然在知青上、下工的路上,在炎热的大田里,在打饭的往返中,在洗衣服的擦擦声中,在布满星星的夜幕下,随处响起,到处飞扬。<div><br></div><div>真是那里有知青,哪里就有音乐,哪里就有这些歌。青春的歌声是那么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它是知青的一种寄托和希冀,让知青忘却烦恼的过着当下,让知青充满希望的期盼着明天。<br> </div><div><br></div><div>对我们这些插队小知青来说,五七大队那里简直可以说是洛阳知青文艺活动的延安鲁艺学院。<br><br></div><div>我离开陶城五七大队的时候,对我哥说:“回来你们这有什么好的歌曲,写信的时候一块给我寄来”。</div></div> 当年的八月份,我收到了哥哥的一封信, 其中夹带着四张用这样的笔记本纸手抄的,当时刚放的几部朝鲜电影,而流行的电影插曲的曲谱和歌词。有《摘苹果的时候》、《护士之歌》、《南江村的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血海》、《月飞山——英雄山》等,当时好高兴啊,刚看过电影,就有了这些歌曲,完全是意想不到的精神礼物。<br><br> 四张笔记本纸的正反面几乎都有,看得出来不是一次写出来的,但是字迹都十分漂亮,非常的端庄、清晰、潇洒、奔放。这首《月飞山——英雄山》是用行书写的,而其他的几页更是写的正规、稳健。无论是汉字还是数字或音符,个个写的都像是蜡板刻出来,再印出来的印刷品。<br> <div><br></div><div>我知道这不是我哥的笔迹,问他这是哪位知青写的,我自认为我认识不少陶城老知青,他说我不认识,是一位女知青写的,她叫王粤生。她的字写得很漂亮,而且写的又好又快,就请她抄了几首五七大队知青最新传唱的电影歌曲。当时陶城的男知青我心中钦佩的不少,但就此我记住了“王粤生”这个女知青的名字,第一位让我也佩服有加的陶城女知青。<br></div> 上图两位五七大队知青,右边为王粤生。 好听的最新歌曲,是知青的新精神食粮,知青也到处汲取。我自己也迫不及待的向我们大队里关系好的男知青袁国和本小组的女知青推荐我收到五七大队寄来的好听歌曲。而其他小队的男知青得知这些歌出自于我这,纷纷跑来分享,要借走歌页我不同意,就在这里抄可以。其他队的女同学不和我打交道,就通过我们组的女同学抄下后她们再转抄。<br><br>在昏暗的知青屋里抄写这些歌曲时,很多知青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你这是在哪印的?我说不是印的,是手写的,是陶城五七大队的一个女知青手写的,他们再拿到光线亮的地方仔细看看,即对着歌页的书写字体“啧啧”称赞。很快这些朝鲜电影的歌曲就通过男女知青和不同的嗓音在村里荡漾开来,有这些旋律的地方就一定有知青。<div><br></div><div>那些年代在整个中国大地上,文艺作品虽然很少,但是有知青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优美的乐曲和歌声。<br> <br>而这些歌页,一直存放在我的小提琴盒里,十几年之久。<br> <br>1971年底,下到陶城五七大队洛阳的老知青们都回城参加工作了。1972年我和我们大队的另一位知青袁国,去黄介良家,向他哥哥黄介康请教二胡琴技,在哪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王粤生。<br><br>两位老知青都知道刘仁青和我是兄弟关系,对我们不但演示和讲述了琴技,而且还寻问了我们在农村插队的生活,并以老知青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和指导。<br> <br>在这之前我已从哥哥口中知道,黄介康不但二胡拉得好,画也画得好,画毛主席像都很棒,而且是悬挂在公共场合上的毛主席巨幅画像,那个时候毛主席像都敢画,而且画得好的人,绝对是好画家。<br><br>那时候我很懵懂,但就是觉得,这两位了不起的知青走到一起,真好,真棒!<br><br>后来他们俩都到一拖、洛轴厂矿子弟学校当了老师,教书育人去了,再后来夫妇两人调到了杭州仍从事教育工作。<div><br></div><div>我一直很关注我认识的五七大队的老知青们,虽然我也是老知青了,但在他们面前,下乡有先后两年多的时间之差,还有年龄上的差距,所以还是“小知青”。五七大队的老知青们在我的下乡期间和进厂工作之际,又都是尽着师傅之责在做传、帮、带和兄长之任给与我多种关照。<br><br><div>我也很关注陶城五七大队过去和现在的动态,通读了五七大队编写的“遥望陶城”知青文集,和陶城知青乐园新浪博客的文章、图片和视频。<br> </div><div><br></div><div>同时也看到了黄介康老师为五七大队庆典赠送的书画作品,王粤生老师在网上庆典活动中,作为主持人,声情并茂、播音专业般的开场白和祝福。看到了他们夫妻俩回洛与老知青队友们欢聚一堂的视频,看到他们夫妻俩欧洲、澳洲、亚洲的诸国游,看到他们幸福的存照,我更为他们高兴和祝福!</div></div></div> 黄介康老师、王粤生老师在梵蒂冈 黄介康老师、王粤生老师在威尼斯 这一张王粤生老师50年前手抄的歌页,确实引发并让我回想起了很多、很多......。 <div>我写这点心感,首先要感谢王粤生老师,感谢黄介康老师对我们的爱护和帮助。<br></div><div><br></div><div>感谢这些歌页和歌曲,伴我们小知青们渡过艰难的岁月。<br> </div><div><br></div><div>感谢五七大队所有我认识的老知青们为我们带来的指导和帮助。<br> </div><div><br></div><div>感谢你们走过的路,为后边的知青带来了希望,增加了我们的信心!<br> </div><div><br></div><div>祝黄介康、王粤生两位老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div><div><br></div><div>祝五七大队所有健在的老知青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div><div><br></div><div>祝天下所有的知青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晚年幸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