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从一次带领侦察分队出境触雷的警示思考

户外风

<h3>2016年10月1日老山主锋</h3> <p class="ql-block"> 我从扣林山作战后,有云南边防35550部队选送到昆陆院政工队学习。毕业后被军区统一分配到边防35551部队警通连任副指导员工作,四个月后,1984年初,被团党委任命到团侦察队任指导员。上任之初,就带领一个侦察班到金平地西北边防线,进行前线侦察工作。四个月后,为配合"两山作战"需要,由地西北撤回到河口坝沙农场,小河口地区。这里边防对敌斗争复杂,边境线长,双方边境以红河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红河水流湍急,双边过河十分困难。自卫还击作战后,越南当局,大搞净化边境政策,把边民内迁二十公里以外。越当局在边防只畄公安屯及正规部队在边防一线进行破坏活动。经常不断地向我方边民开枪开炮无数起。为保卫坝沙农场职工正常的生产生活,军区命令我侦察分队,驻扎在南屏方向,对越方的嚣张气焰进行打击。以确保农场职工的生产生活得到安全保障。</p> <p class="ql-block"> 我侦察小分队到达南屏地区后,越军方面显得超常平静,在几公里的边防线上很少能看到他们的活动足迹,也不敢向我方边民开枪了,平静了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时,军区要求让我们以引蛇出洞的方式采取在红河沿岸放置竹排为诱饵,引导越军出来活动,在掌握其活动规律后,进行消灭之。针对这种做法,根本不是良好的策略,队长我们的意见,在红河岸边放置竹伐势必会引起越军的密切关注和警惕。为下步我分队出境会带来一定的障碍。经请示军区后,也沒有及时地给我们回复。于是我们就组织战士上山砍回大量龙竹,编制竹排放置界河边显要位置,结果没几天,越军在界河沿岸各山头埋设了大量地雷和爆炸物,白天黑夜被动物和树杆以及风力的触动响声不断。并为我小分队出境造成了一定障碍和困难。</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初,两山战斗即将打响,全区部队为积极配合,从全军各大军区抽调侦察兵,部署云广边防一线。并要求主动出击进行俘敌袭击行动,做到以牙还牙的制敌方略。我们35551部队侦察分队,对河口、金平边防对敌斗争情况熟悉,是这一地区出境制敌的首选分队。 1984年6月15号,经上级业务部门批准,我们侦察分队一行十三人,从小河口南两公里方向出境了,此前经过团侦察部门和司令部有关领导对此次出境目的地经过几次侦察,用四十倍望远镜,观察越方一座小山头上,海拔在300米左右,独立岩石傍边有一棵大树,好象是有人砍树枝,有越军活动的规迹。可能还设有地堡和战壕,草太深,只能是大概观察,此次出境就是想弄清这一地区情况,并视情况观察越军行动规迹和捕俘行动。团司令部出境方案报军区后,很快地得到批复。因为只前几天,军区要求各团侦察分队尽快拿出方案出境,积极配合两山作战行动计划,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每年7至9月,为云南的多雨季节,此时,在我们出境之前,已经在这一地区下了几场大雨,使红河水大涨,有些河段水深三至四米,达50至6O米宽,水流湍急,红河水从表面上看较为平缓,水下暗流翻滚,徒手是很难渡过,此次出境的十几个人中,部分战士不会游泳。为使小分队顺利过河出境,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从团工化连抽调小型冲锋舟,作为渡河首选工具,因为冲锋舟为动力发动机撵引,一次只能载7一8个人,红河为双边界河,渡河时不能启动发电机,因响声过大,易暴露行动目标。所以只能用浆板向前划行。采用木浆板划行动力不足,冲锋舟下水后,水流急,使冲锋舟顺河而下,偏离了指定线路几十米远,又从河岸返回原定地点。通过两次运行,顺利地将出境分队13人,安全地运到河对岸,过河耗时1个多小时。过了红河指导员,向出境分队人员提出要求:一是成立三人前行小组,成员有邓大牛班长(化名)1980年入伍,云南宜良人,第二位周斌斌班长(化名),1979年入伍,云南邱北人,第三位,杨俊俊班长(化名),1982年入伍,云南凤庆人。小组成立后,按顺序前行。指导员户外风在小组之后,1974年入伍,河南人,位居分队第四位,战士邓仔(化名)1982年入伍,云南昌宁人,分队越语翻译。另有八人跟随其后,排序不详。二是分队行进成一字队行,间隔为两米,在分队行进中,指挥员必须要靠前指挥,这是我军战朮的基本原则,也是战斗战术的要求。三是在行进中遵守纪律,不允许讲话,保持队行顺序,保护好自己随身携带的装备器材。提出三点要求后,开始出发,当时是1984年6月15日,农历5月16日,当晚的月亮很明。当分队行进到原始森林后,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又不允许打电灯,加之大树,各种藤条,木薯杆,杂草荆棘丛生,横七树八,给分队行进带来一定阻挡。经过半小时的路程,有几个战士报告走散了。指导员又重新组织,规定行进距离,有原来的两米间隔变为一米。基本上前后相连。经过两个小时的行进,分队已经走到山梁的背部,走出了森林,呈现出茅草地,一米多深,视线开阔。这时,在我前边的班长杨俊俊,向我报告,指导员我们快要到山顶了,我说停下休息。由于战士们过河时,全身被河水浸湿透,加之天气炎热三十多度,出汗也多,登山也疲劳,当指导员下达休息后,大家都快乐地坐在山坡上,有的喝水,有的擦汗,有的侧身成出枪姿势趴在上坡上。大约休息10分钟,此时,已到了晚上十一点钟了。这时指导员命令:战斗小组先上到山顶上观察一下敌情,然后其他成员再上。山顶与休息地点大概5O多米远近距离。这时指导员说:你们走吧。向导阿黄就触响了越制绊发雷。这种雷体大,长大约二十公分,直经十公分,布置在地表,在平行线上,一头用木桩固定雷体,另一头用木桩作拉线2至三米,拉线为草绿色细铁丝。别说夜间分队行进难以发现,就是白天也很难辩认,这种雷杀伤力强,较为隐蔽,分队行进顾及不到。</p> <h3>绊发雷</h3> <p class="ql-block"> 在绊发雷爆炸的瞬间时刻,火光冲天,浓烟翻滚,冲击波气浪大,响声震天,响彻3公里以上,这时冲击波将向导阿黄催翻至山下五米多远,倒在杂草丛中昏迷了过去。他的两条小腿被弹片击穿,血流不止。战斗小组的三位班长均受轻微伤,他们的手臂,头部和脸部均被木枝碎片擦伤,流出了鲜血。我在地上坐着,面朝北方(中国),身上散落不少尘土和木枝碎片,但没受伤。由于山坡陡峭6O至70度,加之都在坐着,这样就减少了地雷的杀伤力。如果是都站立着,当时的情景是要牺牲人的。当地雷爆炸时,指导员立即下口令,不许动。这时,第五名以下人员突然下滑1米多远,有两名战士向指导员报告眼睛看不见了。</p> <h3> 还有几名战士报告冲锋枪弹夹丢失了。在这千均一发之际有个战士向指导员报告,几个方向上有哨声,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报告了两次,大家都沒听到,完全是假情况。 我作为这次出境唯一的一名政工干部,知道自已肩上的责任。在这个紧要关头,且显得格外沉着稳重。不慌不忙,处置所发生的一切问题。触雷对我而言,不是什么新鲜事,八一至八三年在扣林山防御战斗中,见到的很多,那时确实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可我的战士尤其是新兵是没有经受过这种场面的。当地雷爆炸之时,我作为指挥员,立即下令战士们不许动,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情况。是我方人员在行进中触雷?还是敌军甩手榴弹?炸药包?这些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从触雷之后,大约在五分钟的时间里,我就作出了判断是我方人员触雷了。如果遇到敌军,那就会更加激烈。 我立即做出下列处置方案:一是组织人员尽快包扎伤员,时间就是生命;二是向后方指挥部报告情况;三是损找丢失的冲锋枪弹夹;四是作好战斗准备;五是原地待命,听从军区新的指示精神;六是做好战士活的思想工作。两个小时后军区作出指示,撤回国内休整。<br></h3> <h3>蝴蝶雷</h3> <p class="ql-block"> 向导黄炳卫在行进中,是手持冲锋枪,触雷后,把枪甩向了雷区,天黑给查找带来一定难度。这时我让保山籍战士陈如果,顺着行进路线及触雷爆炸点查找,也没找到。当时我的意见是坚持到天亮再找,又要照顾到伤员的安危,最后军区要求迅速撤回。就这样地方向导黄炳卫携带的冲锋枪丢失在越方雷区。 通过这次夜间出境触雷事件的发生,使我警示到以下几点:一是分队出境一定要目标明确,准备充分,不能盲目求成。二是必须要做好出境人员的审核工作,对于那些政治不够坚定,意志不强的人,贪生怕死的人,是不能让其出境。四是装备器材视情况应配齐。五是应适量配备专业技朮人员,如卫生人员,工兵人员等。六是合理搭配新老兵成分。七是武器装备视情况配制。八是冲锋枪卡槽松动严重,应加强改进。九是出境分队干部配备不少于3人。十是团级侦察队干部编制不少于7人。 各位战友们!自卫还击作战胜利结束已经四十多年了,我编美篇供战友们回顾那段不平凡的军旅情怀,使我们每个战友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我军传统和优良作风,不忘历史,珍惜生命,传承后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户外风何学平 2021年11月12日于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