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双减要提质,必须扎根课堂教学”这是北二分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认知。为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实现“双减”与“提质增效”均衡相互促进,本学期北二分语文学科教研,基于“双减”,聚焦“增效”,赋能“课堂”,让每次教研都能“真实”发生,“行思”同行……</p> <p class="ql-block"> 窗外寒风袭面,室内暖意融融,我们如期相约,来到诗意的美茵,共赴一场教研的盛宴。教研活动宁丹丹老师主持,在美茵报告厅举行,分两个时段。</p> 第一时段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课题组</span>范晓燕老师执教的多文本阅读课《民间故事的小秘密》。</p><p class="ql-block"> 范晓燕老师选用《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四篇文本带领学生走进中国民间故事的殿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中国民间故事写作的秘密,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典诵读”提升学生阅读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的</span>张苏毅老师执教的视频研讨课《走进李白心中的月亮》。</p><p class="ql-block"> 张苏毅老师选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静夜思》《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和月亮有关的诗,让学生反复读,比较读。学生从中明白李白心中的月亮是会随着诗人心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增强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语文组全体老师用心聆听,认真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p> 第二时段 专家引领,交流感悟 <p class="ql-block"> 语文专家张丽霞老师对下午的两节课进行点评。张老师指出多文本阅读,除了训练孩子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扩大孩子的视野,从多文本的角度里去寻找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智慧。通过多文本阅读培养孩子的比读能力、思辨能力、鉴赏能力等,并遵循文体规律、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内容入手到抽象的思维出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武强主任对今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p> <p class="ql-block"> 寻觅经典规律 品悟经典魅力</p><p class="ql-block"> 民间故事和古诗都是非常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学体裁,民间故事因其情节夸张、大都包含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流传至今,古诗则是因其音韵美、意境美而被视为我们宝贵的语言财富,被无数后人字斟句酌的品味。今天,在研讨多文本阅读教学和经典诵读的浪潮下,范晓燕和张苏毅两位老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民间故事多文本阅读课——《民间故事的小秘密》和经典诵读课——《走进李白心中的月亮》。</p><p class="ql-block"> 多文本阅读教学要抓住多篇文本潜在的规律,范晓燕老师特别巧妙的以规律作为“支架”,不仅抓住了多文本阅读课的核心之一,更重要的是,让整节课堂以一种悄无声息般的规则推进下去,“四篇民间故事都有阻挠人”至“四篇民间故事主人公都经历了磨难”,再至“四篇民间故事的结局”,这是四篇民间故事的规律,同时也是课堂推进的逻辑。经典诵读要重点培养孩子们的比读、思辨能力:作者同样是李白,同样是写月,同样有抒情,但是月的象征不一样,作者寄予月亮的情感也不一样,将多篇古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使得古诗的可品性、可思性大大提高了,让学生在理解中诵读,爱上诵读,也使经典诵读慢慢地植根于学生心中。</p><p class="ql-block"> 除开多文本阅读教学和经典诵读教学本身的特点,两位老师身上也有许多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低音教学使得学生更加专注,细致严谨助力课堂文化建构,引导式授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p><p class="ql-block"> 寻找多文本阅读教学和经典诵读教学的着力点,帮助学生品悟经典魅力,我们一直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组 张可新</p> <p class="ql-block"> 研教学 促成长</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我国四大民间故事是什么呢?”伴随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了范晓燕老师执教的《民间故事的小秘密》一课。</p><p class="ql-block"> 范老师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多文本的深度、广度、厚度、温度进行教学。范老师准备的四篇文章字数较多,但怎样能够节省课堂阅读文章的时间呢?她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前在课下布置预习任务,让孩子们读一读,熟悉文章。这样,课堂的效率就提高了。范老师的课堂环环相扣,引领学生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探秘,让学习真正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走进李白心中的月亮》一课在张苏毅老师温声细语中开始了,整节课张老师的教态、语态深深吸引了我,课堂上的组织建构也十分到位。讲到《静夜思》和《月下独酌》时,张老师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讲给学生听,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古诗。我校特聘专家张丽霞老师也对本节课做了引领:“选一个象,立一个意,变成一首诗”。张丽霞老师还提到:在经典阅读中提升诵读能力是很重要的,显然,张苏毅老师做到了,课堂上反复多次的让学生诵读,还带领学生配上相应的动作,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一次教研,一次收获,一次成长,在每一次教研中让我们的学习真正发生。</p><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组 张怡聪</p> <p class="ql-block"> 课题研究 精彩生成</p><p class="ql-block"> 今天观摩了范晓燕老师执教的多文本阅读课《民间故事的小秘密》和张苏毅老师执教的古诗课《走进李白心中的月亮》。</p><p class="ql-block"> 范晓燕老师的课堂流程明晰,语言利落,不拖泥带水,步步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思考。从自读文本完成学习单,到根据表格内容说一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再从中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特点和离奇情节背后的内涵,揭示民间故事中蕴含的老百姓的美好向往,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精神。范晓燕老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内化为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具体问题,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促进学生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张苏毅老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习惯和课堂文化,如课堂手势、坐姿、倾听等方面。语言简单、亲切,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张苏毅老师带领学生找出四首诗中的共同点:每首诗中月亮分别化身为什么,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感悟诗歌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诵读。</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成长,学习的道路上我们携手相伴,收获更多美好。</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组 张喜</p> <p class="ql-block">研“多文本”教学 思“多维度”课堂</p><p class="ql-block"> 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四大民间故事更像瑰宝般存在于我们的文化里,流传至今。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经典故事情节很熟悉,但认识只停留在浅层面,今天的教研,范晓燕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探索“民间故事的小秘密”,“探秘之途”的环节设置、课堂生成让人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 课堂初始,范老师给学生们准备了“资料包”,让学生们了解了民间故事的概念,初步捕捉“重要信息”。接下来,她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现民间爱情故事的叙事共性。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热烈的小组讨论让认知层层深入,充分发挥了合作探究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课后,张丽霞老师对本次教研课做了全面总结,张老师再次强调了群文阅读议题的四个度,并结合范老师的教学案例依次解读了“深度”、“广度”、“厚度”和”温度”,同时提出了“延伸度”的建议,发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从“一文”到“多文”,多文本教学里有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准确的把握,更有老师统领多篇文本的教育技巧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立足课堂、准确研出“深意”和“新意”,需要我们一线老师不断思考和实践。</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 梁艳</p> <p class="ql-block"> 依托教材组文本 精准找点促发展</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味范晓燕老师执教的多文本课《民间故事的小秘密》,为她的巧妙设计、精准找点拍手叫好。整节课,我就像一名小学生一样,跟随范晓燕老师的引导,或静静思考,或开怀一笑……置身于课堂之中,沉浸于民间故事的美好之中,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一、依托教材组文本</p><p class="ql-block">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本单元选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故事情节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追求。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讲民间故事”。范晓燕老师研读教材,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编者的意图,由《牛郎织女》,引出《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巧妙组文,设计出本节多文本,将民间故事的学习引向深处。</p><p class="ql-block"> 二、精准找点促发展</p><p class="ql-block"> 通过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对比阅读,寻找叙事结构上的相同点,体会人物行为背后的内涵,可谓找点精准。</p><p class="ql-block"> 于是,范晓燕老师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梳理情节;横看纵看发现密码;离奇情节品悟内涵。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稳步推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呈现。课堂上,老师成功退下,学生彼此交流,思维碰撞,认知不断提升。这个时候,范晓燕老师耐心的等待,一句“别急,慢慢来!”都给学生们莫大的鼓励。</p><p class="ql-block"> 随着连续几周多文本研讨课的展示,大家对这种课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思考越来越深入,为上课教师点赞,为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鼓掌!</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组 雷明</p> <p class="ql-block"> 解民间故事之密 得群文阅读之法</p><p class="ql-block"> 民间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在想:这些一读就懂的故事,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从中学习什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角度,才能为孩子们打开民间文学的大门呢?今天下午,范晓燕老师《民间故事的小秘密》一课的教学,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与启发。</p><p class="ql-block"> 一、梳理情节,指导阅读方法</p><p class="ql-block"> 上课伊始,范老师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发现民间故事的特点:有事实依据、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 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然后,以《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为抓手,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梳理情节,完成表格;接着,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表格。在对比梳理的过程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无论是故事情节上,还是人物命运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发现许多民间故事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叙事结构,这也正是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由此,学生不仅读懂了几个民间故事,更是在这几个民间故事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了阅读这类故事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二、品悟内涵,赏析创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在破解了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后,范老师将教学引向深入:找出故事中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情节,想一想这些情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通过深入思考、讨论归纳,进而明白:这些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深情,是老百姓所向往或追求的,那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所折射出来的反抗、斗争精神,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至此,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教学难点也得以突破。</p><p class="ql-block"> 从“一篇”到“一群”,多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到的民族文化。愿我们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读懂民间故事的内涵,进一步掌握多文本阅读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 宋彦辉</p> <p class="ql-block">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每次教研都是一次灵魂的唤醒,也是一场诗意的修行。精耕细作,行稳致远,俯拾仰取皆收获,进而有为再出发。让我们乘着“双减”的东风,用心、用情、用爱成就有温度的教研,让“双减”政策在我们的课堂生根,发芽,开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耕耘,执着前行,在语文这座大花园里,定能让北二分的每一位师生采撷满庭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