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记(下)——喜来登酒店

白色的空壳

<h3>闹钟未响,已从梦中惊醒,只为看床头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那是自己给自己每天送的一件礼物。隔离在喜来登酒店,没有更好运气,被分到了阴面,很难沐浴阳光。每天七点多,东升的阳光照射在对面楼宇的玻璃上,再经反射通过我留下的窗帘缝隙照进我住的房间,映在床头,画在墙上,让我方可感受大自然的恩惠。也让我知道时间的流逝,又熬过了一天。(图为银川七点半的晨光)</h3> <h3>看到晨光,睡意全无,起床洗漱,坐等投食早餐。说起喜来登的早餐,可谓丰富多彩,以至于人生三十岁,也没有如此规律的吃过几顿。每天八点,门铃声响起,志愿者大喊一声“早餐”,出门便见惊喜。每天一个鸡蛋,一个包子,一块油条,一个花卷,一碗稀饭,一块红薯,两种凉菜,真是让人有点受宠若惊。比起平时上班时的匆匆早餐,也真是觉得以前委屈了自己。(图为房间的一幅画,不知为何派,只觉的抽象)</h3> <h3>说起喜来登酒店的条件,这个后海路旁边的酒店,在银川也算上名列前茅吧。以前开会来过两三回,也曾有过住上一晚的想法,但当真正住在里面时,曾经的想法也是荡然无存。相比前面两个我隔离的地方,我把喜来登定义为复古主义隔离,虽然这个酒店的建筑风格像欧洲的,但这名字我感觉像清朝的,也许是我联想到了喜来乐吧。既然定义了喜来登的主义形式,我也说说前两个隔离地的定义吧。急救中心现实主义隔离,名副其实。潮漫酒店浪漫主义隔离,无可非议。其实这个神奇的想法,我从第一天住进喜来登酒店就有了。(图为房间里的瓷器,不知道价格如何,却有两个,也不知里面有没有游客放的垃圾)</h3> <h3>人生活在社会中,若能抛弃对比,定会幸福一生。不知道怎么冒出这么一句有哲理的话来,就像《红与黑》里面的于连,在富贵公子面前说了几句幽默的话,得意忘形。不过对比,确实离不开世俗的我。一次隔离,被分三个地方,也是经历丰富。物质条件简直就是直线上升,从急救中心的一素一荤,到潮漫的一素一荤加一汤,到喜来登的两素一荤加一汤;从急救中心的平板高低床,到潮漫酒店的每晚300多的标间,到喜来登每晚800多的大床房;从急救中心的一楼的寒冷值班室,到潮漫酒店二楼的阳光风景房,到喜来登酒店七楼的山景房。但这玩笑般的一切,让我内心无比的惭愧。政府的花费,志愿者的付出,民兵的把守,同行的奉献,虽是万不得已,也是刺激心灵,叩击灵魂。(图为发了两次的中药,因没病,敢吃也是想着提高免疫力)</h3> <h3>有读者也许会好奇,隔离没有结束,我为什么会提前写隔离记。因为我能想象出以后的日子,应该没有多大变化。八点的早餐,九点的测核酸和体温,12点的午餐,下午4点的测体温,晚上6点的晚餐。除了这些,变化的应该只有菜品了,当然还有思想,而思想,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喜来登隔离期间的不同,能让我留下文字的,每天一次的鼻咽拭子,首当其冲。这种让人欲哭无泪核酸检测手段,真是酸爽至极。我刚开始还通过撒谎鼻子流血,想躲过呢,但是志愿者对政府要求的执行力,最终还是战胜了我的抵抗。不过,后来的几次,虽然眼泪都留下来了,但对此的态度变了,既来之则安之的成熟心态,让我还是接受每一天流泪这事了,就当是给眼睛点眼药水了。 除鼻咽核酸检测外,还有能让我大动干戈的,就是这顿饭了。我也看过好多人的隔离日记,一日三餐的图片必不可少,有说难吃的,又说天天不重样的,我对这些几乎无动于衷,因为是免费,所以觉得炫耀的成分太多。但当看到一顿饭两个鸡腿时,我兴奋极了,赶快拿出手机照了一张照片。不是因为我也变得不属于自己,而是想起我们平时加班时吃的“鸡腿饭”,所谓“鸡腿饭”,就是因为食堂的肉菜没有肉,每次我们加班时点两个鸡腿,一份两素,价格和一荤一素差不多,而且还吃上肉了。说这么多,其实还是想上班了,想我们那一帮子比和家人在一起时间长的兄弟姐妹们了。若要关于吃饭再说点什么,潮漫酒店有一次午餐给我没有给餐具,而这事喜来登酒店也发生了,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这事就感觉和买了泡面,打开后发现没有叉子一样,这都没发朋友圈的。对此我也是能够理解志愿者,那么多人,整天穿着隔离衣,带着面屏,失误在所难免。不过有一天晚上,我等到八点,居然一直没有听到门铃声,于是问了下雷搭档,才知道,大家都吃完饭了,志愿者把我给忘了,没有投食,不知道此刻如果和别人聊天,我应该用个什么表情符号。就因这一刹那的被遗忘和瞬间的委屈,我不得不留下这些文字了,一便在以后的日子里聊以自慰。(图为我所谓的鸡腿饭)</h3> <h3>在隔离期间,实在是无聊。看着桌子上的这几个水果,我居然突发奇想,把香蕉、苹果和梨放到一起,拍成照片让媳妇去猜什么意思?不过遗憾的是,媳妇没出我所想的意思。她把香蕉猜成了焦虑,把苹果猜成了平静。这估计就是《围城》一书表达的意思吧,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理解不同。其实我要表达的是,想(香蕉)平(苹果)安离(梨)开。(图为水果的意思,上文已解释)</h3> <h3>要说隔离的日子和外面有没有相同的,除了睡觉,我觉得每天下午的读书时光,是最难得的。每天午休起来,坐在窗边的靠椅上,打开这本陪我三个地方的《红与黑》,偶尔还抬头看一眼西边的贺兰山,慢慢的消磨时光,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日子,虽然“来之不易”,但也是“弄巧成拙”的幸福。说起这本只能记住三个人名字的书,我刚开始也打算一鼓作气用五天时间读完,来给媳妇炫耀一下,但随着隔离的变化,我放慢了节奏,用一种享受的心态去读,越慢越幸福。《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830年。这本法国的传奇小说,初次读来,感觉和其他欧洲小说大同小异,可后来才知道,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原来这是个先河,所以才有了那种感觉。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也不想多做介绍,我不想隔离记里出现个读后感,何况我还没有读完。不过我有个特棒的想法,等我读完这本书后,我一定要看看同名电影。(图为《红与黑》,想照一张特别有意境的照片,却是一直没有照出)</h3> <h3>每天下午享受完读书的时光,看着夕阳西下,想写出去的时光应该如何度过。肚子饿时,吃一根香肠,一包豆干,坐等六点的晚餐。而晚餐里这一碗意想不到的葡萄酒,我也是一饮而尽,回味无穷,其实是葡萄汁,只不过是我夸大了度数而已。(图为那一碗清爽里带甜,润口里带酸的葡萄汁)</h3> <h3>想起去年武汉期间哪位晒太阳的老人,夕阳是多么的美好,但愿以后的日子里,多遇夕阳对目相望。夜即将来临,隔离的日子还没有结束,码字也是为了消磨时光,剩下来的日子,我会继续我的隔离故事,就像夜需要宁静,人需要梦。2021年11月10日,于喜来登酒店(图为在喜来登酒店七楼718能看见为时不多的夕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