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老字号西餐馆

烟雨江南

<p class="ql-block">说到魔都上海,人们脑海中出现最多的形容词就是摩登、繁华。自从1843年开埠,随着法、英、美、意、德、俄等国文化的传播,各国菜肴在上海滩大量涌现,这座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众多的西餐馆和咖啡店是凸显海派风情的重要元素之一,那些成名已久的上海老字号西餐馆,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就一起探访上海滩几家老字号西餐馆的历史和现在的西菜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来老字号西餐馆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因为这里承载着他们的童年和青春的回忆,有的年轻人是跟着长辈一起来的,也有好友或情侣结伴而来。老店虽然历经世事,浮华不在,但吃的却是情调和情怀。或者来这里吃西餐还有一种仪式感,希望充分享受人生,不想留下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从前穿旗袍的老太,穿西装的老克勒都没有了,衣着整洁的爷叔阿姨们优雅地切着牛排,或者悠然地“吃”咖啡,那场面既温馨又有腔调,他们依然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德大西菜社】</p> <p class="ql-block">“德大”是现存上海最老最有底蕴的西餐厅,创立于1897年,现在总店位于南京西路473号,云南南路2号还有一家分店。</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德大”的名字是“德国大菜”的缩写,也有人说其实这两字还取自《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九十年代之前,上海青年男女“轧朋友”时,去“德大”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也有很多上海小囡是在德大第一次学会“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学会和懂得了西餐的礼仪与知识。</p> <p class="ql-block">“德大”最早的老板是德国人,他先在虹口区塘沽路177号一楼卖生牛肉,之后在二楼经营简单的西餐,当时主要服务对象是外国人和中国白领,较为底层的百姓是吃不起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老板要回国服兵役,只好将餐厅转卖给中国商人陈安生。陈老板将“德大”越办越好,1946年搬到了南京东路四川中路口。九十年代“德大”搬迁至南京西路,一直是老牌西餐厅中的战斗机,以其经典传统的菜品和普通人能接受的价格吸引着大批顾客。</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德大南京西路店</p> <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是名副其实的老建筑,厚重的旋转门,复古的地面图案,天花板上圣经故事的图画,大大的挪威窗,古色古香的吊灯,浓浓的怀旧氛围,低调奢华。</p> <p class="ql-block">大堂中有年代感的深色桌椅和摆设,雕花的老式吧台,充满老上海气息。</p> <p class="ql-block">二楼餐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大云南南路店</p> <p class="ql-block">商家走的是平民消费路线,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原来的装修。用餐时间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很多人排队拿号等位置,每张餐桌都要翻好几次台子。“德大”从原来的高不可攀,到如今的寻常之地,很多人对这里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有着对于外来文化的尝试与知晓。</p> <p class="ql-block">二楼餐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大西餐社最经典的三件套:罗宋汤、土豆色拉、炸猪排,久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上海人将俄罗斯的红菜汤称为罗宋汤,“罗宋”来自Russian (俄罗斯的)音译。因为申城不产红菜,人们也不习惯将酸奶油入菜,厨师就想到,将土豆、卷心菜、胡萝卜煸炒,再加入事先放糖去酸炒熟的蕃茄酱,炒好后一起倒进牛肉汤中熬到浓稠,这种酸酸甜甜香香加了牛肉粒和红肠的改良版罗宋汤非常受欢迎。一直觉得“德大”的罗宋汤味道最好,酸甜把握得恰到好处,菜香肉酥,据说烧好后要放置一小时,让蔬菜和肉入味后再加热,没有其它西餐厅的罗宋汤能够超越。</p> <p class="ql-block">大家喜闻乐见的土豆色拉是从德国土豆色拉演变过来的,用的红肠却有点俄国风味。旧时买不到现成的色拉酱,父母就会喊大一点的孩子用一根筷子朝着同一方向搅动蛋黄,加几滴熟的植物油,直至二者融合,变成蓬松发白的色拉酱才停止。家庭自制的酱料淋到土豆青豆红肠中搅拌,所有的异国味道均被同化为浓稠酸甜的上海味道。</p> <p class="ql-block">炸猪排的前身是西式菜肴维也纳酥炸小牛排(Wiener Schnitzel)。炸牛排的做法颇为繁琐,将嫩嫩的小牛肉切片,用松肉锤仔细锤薄,调味后裹上面粉、蛋液和面包屑,用黄油炸制而成,还要加上配菜。</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小牛排何时传入中国尚无资料记载,但由牛排到猪排的华丽变身,却是在上海完成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猪肉比牛肉便宜,味道也没那么腥膻,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厨师用刀背细细将猪排拍松,正好让分量看起来足些,炸肉排的黄油自然是换成了植物油。食用时趁热沾些辣酱油,真是绝配。</p> <p class="ql-block">鹅肝炖蛋,绵软溢香。</p> <p class="ql-block">田园蜗牛,数量不多。</p> <p class="ql-block">蒜香芝士焗生蚝,奶味浓郁。</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海鲜番茄面很入味,但男士仅吃一份面可能不够。</p> <p class="ql-block">这里上菜很快,价格适中,但啤酒红酒小贵,菜谱中有个别菜已经不做了。若讨论“德大”属于什么菜系,应该称为海派西菜吧,融合了西方国家与上海的味道,120年来满足了无数中国人的味蕾。</p> <p class="ql-block">两个店都有德大自制西点的专柜,若想吃到著名的老式甜点柠檬派,要在11点钟开门后尽快购买,有8吋(36元)和6吋(19元)两种规格,每天供应的数量不多,很快就会售罄。</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东海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据报道,目前上海约有7千家咖啡馆,数量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地,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而东海咖啡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它是上海保留下来的老咖啡馆之中最老的一家,号称上海第一家咖啡馆,最早是俄国犹太人楚谷门创办的,叫做”马尔斯咖啡馆“,供应咖啡、西点和俄式简餐。这家咖啡馆出现之后,很快成为上海地区最时髦的约会地,不少情侣相约来到这里,一边享受着浪漫的环境,一边品尝着浓香的咖啡,往事悠悠。</p> <p class="ql-block">2007年因南京东路的建筑维修和商业调整,东海咖啡馆暂时停业闭店。2019年被收入“德大”旗下,迁至距离原址很近的滇池路110号重新开业,西点均由“德大”供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东海“,三十年代的儒雅风迎面而来。咖啡色弧形装饰带嵌进白墙天棚、老式的家具、复古的吊灯、壁炉、留声机,很有代入感,仿佛置身于旧辰光的大亨公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喝咖啡的顾客多数是五十岁以上的爷叔阿姨,也有年轻人来劈情操,还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吃东西。他们笑容满面地小声交谈,咖香在空间弥漫,这样的氛围和味道与“星巴克”那样的咖啡店风格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咖啡、蛋糕与“德大”差不多,罗宋汤是相同的味道,价格也相同,只是盛装的容器不同。</p> 供应的餐品与“德大”有点区别。 <p class="ql-block">慢时光的浪漫有种独特的韵味,看到一对老夫妻正面对面地享用着咖啡,突然很感动,想起“相濡以沫”、“岁月静好”这两个词,是很多人一直向往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海”大名鼎鼎的柠檬攀与“德大”柠檬派形状不同,听说柠檬攀是上海最早的西点之一。这个头让人觉得23元的价格很划算,像胖胖的面包,略硬的起酥薄饼做底、中间是一层柠檬布丁、敷上厚厚的发泡蛋白,表面标记着当天日期。柠檬攀每天11点钟左右从工坊送来,2~3小时就会卖光,供不应求。唯一的问题是上面的发泡蛋白太甜太甜,可能是为了保持历史的原滋原味。</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餐后要买些“德大”西点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橘红色外墙,廊柱、拱劵、欧式复古的门窗,是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风格,每个细节都有时代的标志,可以看到欧洲老咖啡馆的影子。</p> 这栋建筑是原“仁记洋行大楼”。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是和平饭店的南门,不是主门,装饰非常典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海”门前的滇池路是旧上海金融区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中央信托局开设于此。外商的荷兰银行、古孟洋行和国人兴办的上海国民银行、中孚银行、上海工业银行等也在此设立营业机构,曾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称。褪去商业化以后,这里早已变为居民楼群,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凯司令西点房】</p> <p class="ql-block">1928年,两位中国商人林康民、邓宝山在上海开办了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餐馆,当时为了纪念北伐战争胜利归来的将士,西餐馆命名为"凯司令西餐社" 。1932年,一位优秀的西点师傅带着他的长子和次子跨进了”凯司令“的大门,他们运用独特的裱花技艺将蛋糕制作得栩栩如生,打破了洋人垄断上海西点的局面,成为第一家中国的西点坊。</p> <p class="ql-block">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老上海,还是已经长大成人的上海囡囡,记忆中都有那么一块凯司令蛋糕,奶油入口即化,香甜而不腻,甚至在后来的岁月仍执着于这种味道。”凯司令“代表的就是甜蜜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忘不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从挑选面粉、奶油制作到裱花,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凯司令”的精致,也正是这份精致让”凯司令“把西点技艺做成了代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南京西路1001号是很多上海人都熟悉的地方,不为别的,只因那里坐落着赫赫有名的凯司令西点店。</p> <p class="ql-block">每块蛋糕上都有时光的重量,凝聚着”凯司令“的心思。就拿大家熟知的招牌栗子蛋糕来说,这款蛋糕并不是向外国西点师学来的,而是自创的。把刚上市的栗子炒熟之后,去壳留肉加糖研磨做成糕泥坯,实实在在的栗蓉外面裱着厚厚的打泡鲜奶,融合了栗子香与奶香,口感糯细温润,味道扎实绵长。</p> <p class="ql-block">柠檬派也是”凯司令“的经典,每天限量供应,下午就买不到了。与“德大”的柠檬派和”东海“的柠檬攀同样酸甜清爽,但“凯司令”产品上面的打泡蛋白没有像柠檬攀那么厚,也没那么甜,更加可口。</p> <p class="ql-block">九十多年间,”凯司令“的发展可谓经历磨难,久经风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被改名为"凯歌食品厂",1981年公司恢复原名"凯司令",继续将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现已成为集西点、咖啡、西餐为一体的综合型食品公司,拥有数千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与先进设备,开了五十多家门店。</p> <p class="ql-block">很多地铁站内都有凯司令西点房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身居外地,但看过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或者记得电影“色戒”中汤唯饰演的女主角与易先生在这家咖啡馆约会,那就一定知道“凯司令”这个品牌。20世纪30年代,凯司令西餐馆开在张爱玲住的公寓即今天的常德公寓一楼,并且在静安别墅东面开有分店,经营西菜和西点,每天下午也卖咖啡。后来”凯司令“几经搬迁,现在只保留一家西餐馆,在总店的三楼经营。</p> <p class="ql-block">南京西路总店一楼出售的糕点品种繁多,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三楼经营咖啡和西餐,有二十多个座位。</p> <p class="ql-block">法式牛尾汤、烙蜗牛烤面包、土豆色拉,西菜的味道不错,但没有像“凯司令”糕点那么惊艳。</p> 价格比“德大”贵一些。 <p class="ql-block">从三楼可以看到窗外的新老建筑、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南京西路上的商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喧嚣忙乱的生活中静静享受一段慵懒时光。</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红房子西菜馆】</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西菜馆是上海滩法式西餐的代表,创办于1935年,最初名字叫“罗威饭店”(CHEZ LOUIS),老板是意大利人路易·罗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法租界,罗威是意籍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1945年日本投降,路易·罗威获释并重操旧业,买下亚尔培路(现陕西南路)一栋小二楼经营西菜,取名“喜乐意”(CHEZ LOUIS)。50年代初,外国人相继回国,有位名为刘瑞甫的上海人出资盘进“喜乐意”,继续经营西餐,后来盛极一时。五十年代,京剧宗师梅兰芳先生偶然造访,提议根据店标大红门楼的特点更名为“红房子”。自此,“喜乐意”西餐社就改名为如今广为人知的‘红房子西餐馆”了。九十年代红房子西餐馆的老房子拆除,在淮海中路开了新门店,现在是新亚富丽华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干企业。</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西菜馆前址的图片,挂在现址餐厅的墙壁上。</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红房子”在上海人心中代表了品味与浪漫,但最与顾客气味相投的应是菜品与环境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底楼门店出售红房子西点。</p> <p class="ql-block">二层是法式餐厅,需乘电梯上楼。有意思的是,这里中午多为中老年人,店堂里飘着吴侬软语,到了晚上就变成年轻人的天下,普通话是主要的交流语言。</p> <p class="ql-block">餐前的热面包外酥内松,搭配白脱。</p> <p class="ql-block">虾仁鸡尾杯,水油烧熟的虾仁与沙拉酱调制后装进鸡尾酒杯,是道凉凉的咸鲜味道开胃菜。</p> <p class="ql-block">法式牛尾汤,浓浓的肉味完全被锁在了汤里,酸香浓稠,“德大”现在已经不做这道汤了。</p> <p class="ql-block">法式焗蜗牛,肉润入味且有弹性,认为“红房子”这道菜比其它店的都要经典。</p> <p class="ql-block">奶油葡国鸡,奶香肉嫩,口感有层次,比“德大”做的好吃。</p> <p class="ql-block">这家老店仍保留着贵族的骄傲气质,价格是“德大”的一倍之多,量也不大。菜谱是最近拍摄的,餐厅内部和菜品是以前拍的,现在餐桌铺上了红色桌布。不铺桌布可能有点不像国外的西餐厅,但很多用餐的人更看重是那种历史感和知名度,价格、桌布还有其它什么就不考虑了。</p> <p class="ql-block">三楼餐厅平时不开放,四楼为包间供应套餐,每位450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有很多新晋西餐厅的装修更出挑,菜品更正宗,而不是我们祖辈模仿改良的洋泾浜外国菜味道,但是谁又在乎呢?记忆的调味远远超过菜品本身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品尝海派西餐,感受别梦依稀的风情,想象当年的十里洋场民国风月...... 噢,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却是那份永恒的滋味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 音乐《上海谣》的歌词</p> <p class="ql-block">我家住上海 一代又一代</p><p class="ql-block">十里洋场大舞台</p><p class="ql-block">中外名流寻梦来</p><p class="ql-block">多少老外和老板</p><p class="ql-block">工人 大亨 还有小贩</p><p class="ql-block">哎 生活多精彩呀 精彩呀</p><p class="ql-block">啊 我的大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住上海 一代又一代</p><p class="ql-block">黄浦江边谈恋爱</p><p class="ql-block">石库门里生小孩</p><p class="ql-block">西装旗袍多浪漫</p><p class="ql-block">大饼油条当早饭</p><p class="ql-block">哎 生活多精彩呀 精彩呀</p><p class="ql-block">啊 我的大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住上海 一代又一代</p><p class="ql-block">巨轮远航快扬帆</p><p class="ql-block">相融天下通四海</p><p class="ql-block">世界聚焦新上海</p><p class="ql-block">梦想成真看未来</p><p class="ql-block">哎 生活多精彩呀 精彩呀</p><p class="ql-block">啊 我的大上海</p><p class="ql-block">啊 我的大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