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大海一滴水 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点点滴滴五十三

李昌振

<p class="ql-block">五十三</p><p class="ql-block">“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p><p class="ql-block">摘自毛泽东读刘咰等《旧唐书》卷七十二《李百药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古史籍批语籍》第221页)</p><p class="ql-block">李百药,定州安平人。他做过隋朝的内史令,是安平公德林的儿子。他在童年时常得病,所以祖母赵氏就用百药做了他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他七岁就懂得做文章,他父亲的朋友齐中书舍人陆义和马元熙曾经参加德林的宴会,席间有个读徐陵文章的人,说道“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琊之稻”。他们两个都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当时百药侍立一旁,进言说:“《传》称‘鄅国的国君亲自在藉田里种稻’。杜预注说:‘鄅国在琅琊开阳。’”陆义非常吃惊。</p><p class="ql-block">隋文帝开皇帝年初,李百药被授予东宫通事舍人,后来又调任辞去职务离开了东宫。</p><p class="ql-block">开皇十九年,他被迫到了仁寿宫,承袭父亲的爵位。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雅弘喜爱他的才华,便奏请朝廷授予他礼部员外郎的官位,皇太子杨勇又召百药为东宫学士,皇上诏令他修订五礼,制定刑律法令,撰写阴阳书。尚书省的奏折文书,大多都是他撰写的。</p><p class="ql-block">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杜伏威请李百药担任行台考功郎中,有人借故诬陷李百药,杜伏威把他囚禁。他在狱中著《省躬武》以表自己的心迹清白,杜伏威知他无罪,令他官复原职。</p><p class="ql-block">杜伏威据有江南后,高祖李渊派人来招抚,李百药劝杜伏威审时度势,归顺唐朝。杜伏威起初听从,准备去长安面见李渊,但半途中又狐疑不定,心有反悔。于是,他想把李百药杀掉。杜伏威令人用酒和石灰,让李百药饮下。但是天命有眼,李百药饮下后,只是大泄了一通,不但没死,反而把“宿病皆除”,因祸得福。杜伏威得知百药没有死后,又令留守的大将公佑将李百药杀死,幸好杜伏威的养子王雄诞一向与李百药交好甚密,他及时通知并保护百药免于一死。</p><p class="ql-block">杜伏威被平定后,有人指责他劝杜伏威没成功,又辅公佑反唐,李渊大怒。风李渊平定公佑反叛后,获取杜伏威叫公佑杀掉李百药的书信,李渊平息了怒气,将李百药流放。</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招纳四方贤士,看重李百药的才名。贞观元年,招拜百药为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受诏修定《五礼》及律令并撰写《齐书》。二年,任礼部侍郎。</p><p class="ql-block">李百药才思敏捷,思路清晰,文笔老辣,看问题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铿锵有力,先声夺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他在《封建论》中说:“锲船求剑,未见其可,膠柱成文,弥所多惑。……封君列国,籍庆门资,忘其先业之艰难,轻其自然之崇贵,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骄侈……”李百药充分认识到历代帝王封建王朝诸学造成的祸患,证据确凿,为了维护天子一人的稳固统治,他坚决反对大量分封诸侯,废除世袭的爵位制,才能够广开贤路。唐宗读了《封建论》后,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贞观之治中央集权与李百药有重大的关系。李百药在贞观二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于李世民的治国理政研究十分重视,早在1920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他就是唐太宗是草泽英雄。</p><p class="ql-block">在建国后,毛泽东多次提起李世民。说明他对李世民在历史上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李百药在《封建论》中简要全面概括了李世民临朝执政的四个特点即平定四方,用怀柔政策,不图急功,不争近利,不劳民损兵,不贪图游乐玩赏,每次早朝,用心听取各种建言建议,出言谨慎周详。罢朝之后,和大臣们推心置腹,辨别是非曲直,功过罪赏。闲暇中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典。毛泽东对此非常感兴趣,认为李世民的工作方法,说明毛泽东读史,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善入善出。</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李世民治下出现唐初的“贞观之治”,并不是偶然的,与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有关。第一,抚民以静。由于隋末动乱,造成了州郡经济萧条的景象:“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面临全国一片凋敝残破的局面,在与魏征、封德彝等探讨“理政得失”的过程中,唐太宗得出“安人理国,大治天下”的结论和决策。</p><p class="ql-block">唐太宗的所谓“安静”,最初不进行对外战争,使百姓减少兵役负担。后又提出“止盗”对策,提出了“安人理国”的四项措施:一是“去奢简费”,二是“轻徭薄赋”,三是“选用廉吏”,四是“使民衣食有余”。</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抚民以静的治国才略,是与一定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相联系的。“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p><p class="ql-block">第二,任贤政治。唐太宗知人善任,主要在于他用人政策具有辩证思想。知人要兼明善恶,用人要舍短取长的方针。唐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他对于人才求贤若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常常破格录用,善于纳民谏也是他的成功之处。魏征短短几年里,他陈谏二百多条。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也成了千古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著名的《矛盾论》中指出:“唐朝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也懂得片面性的不对”。</p><p class="ql-block">第三,偃武修文。唐太宗接纳魏征建议:“偃武修文,巾国既安,四夷自服”。“修文”主要是尊崇儒术,兼隆佛道,兴办学校,制作社乐,广收图籍,编纂史书等。由于唐王朝的盛世远远超过汉朝,加上唐太宗对经义解释采取兼收并蓄,以广见闻的态度,唐初经学的统一达到了前所没有的盛况。</p><p class="ql-block">第四,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是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家:“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在这个多民族的土地,他享有崇高的声望。他执行的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就是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提现。</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李世民的工作方法,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学术、音乐、民族宗教,治国安邦谋略等大加赞赏。</p><p class="ql-block">李百药以名臣之子的身份,继承了父辈的才德品行,四海的名流没有不敬仰。他文辞深远,尤其擅长五言诗,他喜欢推荐青年人,对他们奖励不断。他的俸禄,多数分给亲人。</p>